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消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有效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保障我们的饮水安全。然而,消毒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消毒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如果过量存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自来水消毒工艺中,如何控制或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常见的消毒工艺及产生的副产物
氯化消毒
氯化消毒包括液氯、次氯酸钠等,是应用最广泛的自来水消毒方法。它具有杀菌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当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等天然有机物)反应时,会产生一系列消毒副产物,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这些物质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消毒能力强于氯。其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相对较少,但如果二氧化氯投加量控制不当或者在特定的水质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等副产物。亚氯酸盐会影响人体的血液输氧功能,而氯酸盐具有一定的毒性。
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具有杀菌速度快、消毒效果彻底等优点。然而,臭氧与水中的溴离子反应会生成溴酸盐,溴酸盐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B类致癌物。
二
控制或减少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方法
优化消毒前的处理工艺
强化混凝沉淀
在消毒前对原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可以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和悬浮物。通过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优化混凝剂的投加量、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能够有效地降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从而减少消毒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例如,一些自来水厂在原水有机物含量较高时,通过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并延长反应时间,使水中的腐殖酸、富里酸等有机物形成较大的絮体沉淀下来,大大减少了后续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原料”。
活性炭吸附
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对水中的有机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消毒前设置活性炭吸附单元,可以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那些难以通过混凝沉淀去除的小分子有机物。这对于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具有显著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优化消毒工艺参数
精确控制消毒剂投加量
无论是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还是臭氧,投加量的精确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过少的投加量无法达到消毒的目的,而过多的投加量则会导致消毒副产物的大量生成。
自来水厂可以安装先进的消毒剂投加设备,如自动投加系统,并结合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有机物含量等指标,根据这些指标自动调整消毒剂的投加量。
选择合适的消毒组合工艺
采用多种消毒方法组合的工艺,可以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同时,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例如,先采用臭氧进行预消毒,臭氧可以快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其后续与氯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可能性;然后再采用少量的氯进行二次消毒,以保证在管网输送过程中的持续杀菌能力。这种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减少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加强对原水水质的保护
水源地保护
水源地是自来水厂的 “源头活水”,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对于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包括防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非法排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如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例如,通过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加强对保护区内的环境监管,禁止在保护区内新建污染企业,对已有的污染企业进行搬迁或整改。同时,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水源地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管网维护
自来水在管网输送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管道老化、腐蚀等原因引入新的有机物,从而增加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风险。因此,加强管网的维护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定期对管网进行检测和维修,更换老化、损坏的管道,采用新型的耐腐蚀管道材料(如球墨铸铁管、PE 管等),可以减少管网对水质的二次污染,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自来水消毒工艺中,控制或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消毒前的处理、消毒工艺本身以及原水水质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障自来水消毒效果的同时,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饮用水。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对自来水消毒工艺中的这一关键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来源:清时捷仪器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内容不代表协会观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