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邓公曾在武昌、深圳、珠海等地的谈话中提出共同富裕的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今有了新的构想,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想法非常好,真的能实现吗?
近年来,一些人断章取义,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是阴阳怪气地发牢骚,确实是有一部分先富起来,可说好的先富带后富呢?怎么没人带我呢?这些人发牢骚无可厚非,但有这种观念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所谓共同富裕,是天下百姓拥有小康大同的美好愿望。所谓的大同社会是一种理想,是历代哲人与穷苦老百姓的追求。
但几千年来,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完全实现大同的道路,追溯历史,1953年以前,共同富裕这一词从未出现过,而在1953年这一年,却连续在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
准确地说,共同富裕是毛主席首次提倡。毛主席站在掌握自己命运的高度,首次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并被党内外普遍认可和接受,尤其是得到了亿万民众的拥护,为了这个词,毛主席终身为之奋斗。
可惜出现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共同富裕成为空中楼阁,却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前提。
后来,邓公吸取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下,将共同富裕的理论深化,并开辟了新的途径。
他始终认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经济体。
但是,好的思路在实现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比如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问题。
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中国会不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为了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确保社会主义不变色,邓公又提出十个如果,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的方向。
显然,邓公提出十个如果,目的就是为了防范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改革开放之名将中国引入歧途。
此外,邓公还提出了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再拿出力量帮助内地发展,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发展,而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如何让先发展起来的地区顾全大局,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又如何让先富裕起来的人带动后面的人一起致富呢?
这件事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和研究,也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