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
01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心里五味杂陈。
一位清洁工大叔,走进手机店,面色羞赧地表示自己要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店员见大叔衣着普通,不像是需要名牌手机的样子,就好心询问。
大叔说,手机是买给自己儿子的。
因为这件事,父子俩吵了很久,最终他妥协了。
当着店员的面,大叔无奈地掏钱。
他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来一些百元大钞,剩下的则全是零钱,甚至连硬币都掏出来了。
店员于心不忍,打电话跟大叔的孩子沟通,想让他换一台实惠一点的旧机型。
可孩子一口咬定,一定要最新款。
父亲平日为了孩子能省则省,孩子却丝毫不体谅父亲。
想想都觉得心寒。
视频评论区里,有人指责孩子是白眼狼,也有人说父亲活得太卑微。
但其中有一条评论,令我陷入深思:其实这位父亲是何必呢,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孩子呗。
是啊,这位大叔风吹日晒的一个月只有三千元的工资,除去日常开销,也余不了几个钱。
而这动辄上万的手机,却是说买就买。
这让我想起上海科学院沙拉说的一段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生活中许多父母,明明不是富人,却勒紧腰带给孩子优渥的生活;
明明非常吃力,依旧要无底线满足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
到最后,拼尽全力的父母,却养出了一个自私懒惰的巨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刚摘帽的贫困县。
记者发现县里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态度都是:
“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舒适优良的生活环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穿名牌衣服,用新潮电子产品,天天刷手机追明星……”
可到头来,父母的含辛茹苦,子女熟视无睹;父母拼命地给,孩子却永远都不知足。
我堂哥家就是这样。
堂哥两口子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女儿却上着一年学费十几万的贵族学校。
夫妻俩平时省吃俭用,衣服几年都舍不得换,却给孩子买千把元的球鞋。
可他们费心“富养”的女儿,却陷入攀比的怪圈,成天怪自己的父母没本事,不像同学的父母一样能让她住豪宅,出门有司机接送……
这个桥横跋扈的女儿,让小两口叫苦不迭。
教育家三川玲曾这样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
一味压榨自己去给予,只会换来孩子变本加厉地索取。
福州一位25岁的待业青年,常年游手好闲,还要吃好的喝好的,没钱了就找家里要。
母亲对他有求必应。
后来他因赌博欠下外债,就逼着母亲卖房子。
母亲卖掉大房子换了间小的,缺钱的儿子没多久又追上门来,逼着她继续卖。
母亲不肯,他就对其拳打脚踢。
这位心碎的母亲,吃糠咽菜供养儿子,却把儿子养成了冷血的蛇。
再看山东潍坊这位老奶奶。
她的老伴儿去世后,她便和儿子相依为命。
二十多年来,儿子不工作,老奶奶就放任他待在家,花着她仅3000元的退休金。
她平日里连肉都舍不得买,儿子找她要钱买游戏装备她却说给就给。
这个被她“富养”的儿子,到了四十多岁一事无成,整天在家里不是打游戏就是睡觉。
可怜老奶奶到了70多岁的高龄,还要在街上奔走四处为儿子找工作。
还有那个“最红啃老族”李文宏。
他17岁就放弃高考在家“搞创作”,才华撑不起梦想的他,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啃老生活。
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他父母却竭力为他辩护:
“我儿子花我们钱天经地义,轮得到你们来说?”
心理咨询师吴迪曾说:现在的不少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他们家境并不优越,却懒惰而虚荣。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父母。
父母在该教会孩子感恩的年纪纵容了他们的索取,在孩子该独立的年纪选择了包办。
这样的教育方式,喂大了孩子的虚荣心,也抽掉了孩子的责任感。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
《商业周刊》出版的25个最佳观念专题报道,开篇就写着这样一句话:
点个在看,与父母们共勉。
▶作者:安娜贝苏,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