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政务   2024-11-15 09:31   江苏  




前段时间,南京浦口火车站街区正式开街,更新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既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又赋予老建筑新的应用性、功能性。“沉睡”的老旧建筑被重新“唤醒”,曾经的街边小巷变身为文化街区,催生出新的风景。


在过去10多年中,南京老街区、老厂房、老商场的更新经过多方探索实践,不断演进,渐入佳境,也需要不断创新。




老站复原是城市更新的“风景一隅”。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不少地方老建筑、老街区纷纷开启“焕新模式”,尽管“打开方式”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让这座城市在保留历史印记中焕发新的生机,并迅速“俘获人心”,成为旅游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众所周知,南京有着漫长辉煌的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当历经岁月磨砺的老街区、老厂房、老商场等“老名片”风华不再,是任它渐渐老去,还是推陈出新,实现凤凰涅槃?


近年来,南京革故鼎新,匠心打磨“老名片”,为一个个“三老”赋予新的品质和灵魂。


老厂房,新故事



成立于1956年的南京火柴厂,是许多传统制造业兴衰变迁的一个缩影。在过往火柴紧俏的年代里,火柴厂生产线和工人们“连轴转”,产品供不应求。


后来,随着火柴逐渐被打火机代替,火柴厂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南京火柴厂历史脉络。图源:南京建设


2000年,火柴厂完成工业管理体制改革;2018年,南京火柴厂研发中心综合楼落成,紧邻雨花台风景区,与夫子庙隔秦淮河相望;2023年,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火柴厂重燃生机之火,以崭新的形象,回到市民身边。


走进如今的雨花西路55号,朝气蓬勃的“新工·数智健康产业园”,成为雨花区科技创新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地标。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占地约15亩。主楼共11层,其中1-4层为裙楼,4层设有精品联合办公空间,5-11层为研发办公区。产业园已完成招商55家企业,招商率达91%,数智健康产业在这里形成集聚之势,新活力不断涌现。



南京酿造厂旧址也换上了“新装”,这个老厂区经过改造更新后,以全新潮流文化地标“NOWS新座”对外亮相。走进厂区,曾经萧条的模样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玩法”,左右艺术超市、喜在山社、十七间茶馆……一众设施“圈粉”年轻人。



101明潮里,原址为始建于1955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〇一工厂,这里承载了海军的光荣砥砺,也记录着我国新旧动能的跨越式发展。秉承着对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创新,项目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101老厂房的布局结构,对标志性的建筑、场所、树木等加以保护,力求在文化资源与更新利用中找到平衡,使得工业风貌得以延续传承。


园区总占地约2.6万方,规划艺术办公、餐饮街区、文旅酒店、先锋运动四大业态。为助推夜经济发展,规划打造集潮流商业、乐队演出、艺术市集为一体的潮流氛围。101明潮里至滨江约1.3km,沿线串联起阅江楼、天妃宫、静海寺、中山码头等历史景点,融汇南京600年明文化、近代史文化以及下关“百年商埠”历史。未来,将紧跟文商旅协同发展政策,作为阅江楼景区延伸场域,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从厚重历史中来,更多沉睡厂房变身文旅资源。南京近代百年轰轰烈烈的工业发展,留下大批工业遗产。南京第二机床厂、南京酿造厂、南京印染厂、金陵机器局……时光沉淀,老厂房不再用于工业生产,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南京发展的必然。


老街区,新表达




小西湖街区

小西湖片区也称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


2015年,小西湖街区启动修缮,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在保留传统老城的空间格局和肌理的同时,引入灯彩工作室、虫文馆、茶馆、民宿、轻餐饮、“网红”艺术展馆等多元化业态,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如今,经过因地制宜“微改造”,老街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时尚感在这里交织,小西湖街区已成为当下年轻游客“深度打卡”南京必去的景点之一。2022年,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鸟瞰小西湖片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颐和路街区

位于鼓楼区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南京留存的规模最大、密度最高、保护最好的近现代住宅集聚区。


近年来,鼓楼区按照“修旧如故、与古为新”原则,逐步设计、修缮、开放颐和路街区历史建筑群,让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空间复兴,成为南京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典范。


顾树荣 摄


颐和路街区分为13个片区,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现有285处院落,264处建筑中有225幢具有文物保护身份。项目以“百年颐和,万国风华”为复兴目标,以艺术创意、国际交流两大主导产业搭配文史博览、时尚游憩、居住与配套服务三大配套产业,打造集审美、轻社交为一体的文化艺术空间。


第十一片区经过3年多时间的腾挪、打造,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公共院落。引进的国际高端品牌占比32%、首进江苏品牌占比67%,开街以来举办“玫瑰瀑布”“梧桐树下”“山海颐和”等30余场主题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品味街区文化。


2023年8月,江苏路20号生活用水处理中心(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生活用水处理中心)遗址经保护修缮后焕发新生,变成了颐和路数字展示馆,兼具访客服务中心、文物遗址、历史人文的展示功能。展馆分三层,一二层空间由文物展示、颐和展厅、颐和沙龙、颐和咖啡组成,三层为文化艺术空间。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体现了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利用的转变与活化再生。




D9街区

位于杨将军巷9号的D9街区,前身为南京卷烟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项目占地面积1.55万㎡,建筑面积3.35万㎡,共计有9栋独立建筑,其中1栋为近现代建筑。


在整体规划上,项目融通了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现代商业、创意设计等元素,定位为集时尚、潮流、趣味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商业街区,并从杨将军巷9号的地址中汲取灵感重命名为“D9”。


通过再现、挖掘老厂房的核心文化符号,保留了原厂房、居民楼、瓷壁画等标志性建筑,还将原有的工业风格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打造了科技感满满的老瓷画、百米不锈钢T台、旋转楼梯、彩绘墙以及柱廊互动屏等设施。


D9街区是玄武区文旅集团的第一个改造项目,利用工业遗存赋能文旅消费、实现老城更新与产业创新发展相互融合。该项目的升级改造是工业景观、创意内核、人文内涵、文化交流、公共服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兼顾与均衡。


顾树荣 摄

老商场,新场景



每个大城市都有个老商圈,“老”意味着成旧,传统。而如何才能激活更新老商圈,这是一个疑难杂症。


在六朝古都南京,聚焦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哪怕这么多年了,这个老商圈却并不“显老”,持续创造的新鲜感,始终都能吸引年轻人和游客专门来。


叶序 摄


始建于1936年的南京中央商场新街口店,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它是新街口商圈的第一家商场,同时也是南京历史上首座大型综合百货商店。


由于部分设计年代久远,中央商场整体建筑立面风格已不符合当前时代潮流趋势。中央商场计划投资8亿元在新街口落地沉浸式新消费场景空间项目,助推新街口商圈高端商务商贸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此次更新改造,中央商场将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致力于打造沉浸式新消费场景,聚焦轻奢消费、首店经济和网红国潮。改造计划包括对商场内部商业动线、环境品质、新零售品牌业态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改造完成后的中央商场将形成一个涵盖文化、艺术、零售、时尚、餐饮等多元复合业态的特色商业体系。通过创新的购物中心链接,共建社交生态,让消费者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购物的乐趣,更能体验到“从舌尖到心尖”的满足感。



聚焦内部,新街口各主体求新求变、营造个性化业态:德基商场打造德基美术馆、艺术博物馆、艺术空间等场所,将艺术、商业与市民大众链接起来;大华大戏院以“群剧场”的新形象青春回归;南京全民健身中心“爆改”为青奥城市客厅,探索以“运动+商业+文化”为特色的业态组合……



2021年,南京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通过近3年的试点,先后推出4批次48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一座座历史建筑、民俗街区、工业园区正等待着被改造更新,重新焕发活力。

从小西湖街区、颐和路街区到国创园、D9街区,再到如今的NOWS新座和RTS纸巷。南京通过科学的改建,不仅让老旧城区焕发全新活力,也推动了城市商业格局的提升。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南京今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不断在制度设计、路径创新、项目推进等方面积极探索,实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留住“古都味道”。


南京“像对待‘老人’一样

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在城市更新中

讲好老建筑的“新故事”

展现宜居生活的“新温度”


素材来源 | 南京城市更新、南京建设、南京消费发布、秦淮发布、光明日报、新华报业网、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编辑 | 张洋珊

校对 | 吴一唯

责编 | 陈新洋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南京发布
权威发布,清新服务。这里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平台,南京市委网信办负责运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