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句话耽误了大半生!60岁生日这天,她打算自杀
幽默
2025-01-02 18:00
广东
如果你时常自卑、自我否定,那么这部电影或许会拯救你的后半生。在60岁生日这天的凌晨,拉腊写好了遗书,决定就此告别自己失败的人生。
敲门的是两个警察,他们需要搜查隔壁邻居家,希望拉腊能帮忙做证人,因为她退休前是公务员,是可以信赖的人。
邻居的儿子是个混子,牵连其父亲被迫接受违禁品的搜查,拉腊作为证人确保搜查的合法性。一名警察突然对屋内的钢琴来了兴致,请求男主人后,弹奏了一首《致爱丽丝》。搜查结束后,拉腊去银行取出了所有的积蓄,颇有度过人生最后一天的既视感。
她来到了一个音乐厅,门口张贴着的海报上的人物,正是她的儿子维克多。拉腊买下了儿子音乐会剩余的门票,四处奔走试图送给曾经的同事、老师、母亲、邻居甚至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这一天的奔走,把拉腊过往几十年的伤疤彻底揭开,大家才发现,拉腊为什么想自杀?她去给同事送票,发现原来自己引以为傲的尊敬,实际上是同事们对自己的忍无可忍、恨之入骨。她去音乐学院找自己最敬重的钢琴教授,却发现了一个沉迷手机游戏的男孩。老师不在,她就强行逼迫男孩练琴,男孩弹得不好,她就刻薄的嘲笑对方。看着小男孩的眼神,拉腊灰溜溜的离开了,因为那眼神,像极了小时候的维克多。在这期间,拉腊一直在给儿子打电话,可回复她的从来只有语音信箱。拉腊想去看望正在筹备音乐会的儿子,结果却直接被前夫挡在了门外。可是母亲也不待见拉腊,当面指责她这些年是如何粗暴干涉维克多的学习和生活。拉腊无法忍受母亲对她的挖苦讽刺,直接甩了母亲一个耳光,瞬间让对方无话可说......为了缓解尴尬,拉腊去到维克多的房间,看见了他创作的乐谱。他询问拉腊自己写的曲子如何,想寻求的不过是一句真诚的肯定和鼓励。但拉腊还是没忍住对儿子的批判,一针见血指出了曲子存在的弱点。维克多瞬间情绪崩溃,指责拉腊不近人情,毕竟此时距离演奏会只有四个小时。因为拉腊的批判,维克多的心情受到了影响,也差点影响了当晚的演出。幸好在父亲的鼓励下,维克多最终还是突破了心理障碍,上台开始演奏自己的原创曲目。演奏开始前,维克多忐忑的看向拉腊的位置,拉腊有点小惊喜,但更多的却是克制。
而维克多的眼神则充满恨意,他回过头来,决定破釜沉舟。
他的音乐里充斥着悲伤、克制、忧愁、压抑,很快节奏变得快了起来,像是觉醒与爆发,悲伤化作力量,克制转为强势,忧愁不再是主旋律,压抑的某种东西也随之释放、推翻……
拉腊似乎听懂了这一切,这就是维克多的生活。她起身离席,她不敢承认儿子出色的表现。尽管如此,维克多在演出最后,还是特地感谢了自己的母亲拉腊。一个人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让丈夫背叛,让母亲不待见,让儿子远离她?演出结束后,收到拉腊赠票的人们,邀请她一起聚餐,其中就有拉腊最敬重的钢琴教授。
而拉腊会变成如今这幅刻薄的样子,就和这位教授有关。
拉腊曾经也学习过钢琴,可是年幼时因为钢琴教授的一句“无法成为佼佼者”,她就丧失了信心,索性放弃了自己的演奏生涯。拉腊一方面希望儿子能够弥补她的遗憾,另一方面又怀疑儿子是否真的有天赋,经常有意无意的打压儿子的自信,从而导致母子关系变得越发紧张,始终都难以缓和。而如今这位钢琴教授却告诉她,拉腊其实很有天赋,当时否定她的话语,只是一种激将法,想以此磨炼她的毅力,激发出更多的潜力。
没想到拉腊却因此而放弃,还被这话困扰了大半生,她甚至还将这种挫败感转移到了儿子身上。拉腊不敢相信,原来她一直铭记于心的那句话,竟然只是教授的随口一说。一句她“无法成为佼佼者”令她错会半生,她觉得自己既可悲又可笑。维克多的冷漠转身让拉腊明白,无论自己再怎么做都无法挽回,她对维克多多年来造成的伤害。
拉腊拖着近乎散架的灵魂回了家,来到早上那个窗口,决定一了百了,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最后她去邻居家,疯狂的弹奏了一首钢琴曲,她将压抑了半生的情绪,倾泻而出。或许有些人曾被老师定义、被父母定义、被领导定义、被另一半定义,请一定要清楚他们口中的负面,未必就是真实的。他们会郑重其事的否定一切,而多数只是为了一时之快,那些言语霸凌或许第二天就会被他们忘在了九霄云外。在这段故事里,拉腊一直是矛盾的,她深爱着维克多,但采用的教育方式,却是打压式的。教授对她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伴随了她的大半生,而讽刺的是,教授只是她生命长河中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而已,但拉腊却将他神化,总是希望得到他的认同。母亲不懂音乐,她认为古典音乐只是矫揉造作,从未给予拉腊鼓励。母亲当初是如何刻薄对待她的,她就如何严厉地对待自己的儿子,这简直就是一个无解的轮回。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在打击教育中成长,长大后因为过于敏感而存在很多的迷茫和无法和解,包括自己。我是爱追剧的冷姐,如果你也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