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被特朗普亲手终结,迎来注定失败的结局

文摘   军事   2025-01-31 21:02   广东  

美国曾经高调宣扬的“印太战略”,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国际秀场,灯光璀璨、布景华丽,每场会议都有闪亮的口号和密集的外交动作。但如今,当灯光逐渐熄灭,布景被收起,舞台上的演员早已散去,留下的却只是一个被悄悄撤下的文件和网页跳转到404的尴尬局面。

 

“印太战略”最初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灵感之作,用“自由开放的印太”概念把印度洋和太平洋捆绑在一起,想拉拢区域内的力量围堵中国。美国当然一眼看出了这里的“地缘政治价值”,接手安倍的提议,将它包装成所谓的“印太战略”,并在拜登政府时期做到了声势浩大。

拜登这几年是玩命地在“印太战略”上加料,先是拉起“四方安全对话”(QUAD),又拼命推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每次开会都是热热闹闹。然而,看似铺天盖地的布局背后,却始终缺少一件关键的东西——真正有实质作用的合作成果。拜登把“印太战略”吹得像个满是泡沫的气球,但气球再大,也经不起一根针扎。而扎破这个气球的,就是特朗普。

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他甚至直接拒绝在正式场合提及“印太”这个词,而是改用“亚洲战略”。原因很简单——特朗普对多边合作不感兴趣,更不会在耗时费力的国际会议上“安抚盟友、协调各方利益”。他的思维是简单粗暴的:谈判是双边的,交易也是直接的,“美国优先”才是核心。这次,拜登版的“印太战略”文件一被撤下,大家心里都有数——特朗普的政策调整又回来了。

印度是个典型的“墙头草”,看似积极参与,但从未全身心投入。它要的是从中渔利,而不是死心塌地为美国做嫁衣。印度不仅迟迟不愿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还不断顾左右而言他,一边出席会议,一边暗中小心翼翼维系与中国的关系。

澳大利亚则更加矛盾。它的经济命脉对中国高度依赖,特别是矿产、农产品等出口,让它无法轻易跟随美国“选边站”。就算嘴上说得漂亮,实际行动却始终拖泥带水,担心过度靠近美国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至于日本,看似是“印太”概念的提出者,但随着安倍的去世、日本政坛几经变动,新的领导班子对“印太战略”的热情大打折扣。他们更加注重内部的稳定与现实的经济利益,而不是跟着美国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冒险。

本质上,美国强推的“印太战略”是个精心包装的外交噱头,想拉一群志不同道不合的国家共同围堵中国,这就好比让猫和狗一起追逐猎物——看似在同一个战场,但各自心思不同。

拜登政府费尽心思想把“印太战略”打造成围堵中国的铁桶阵,可现实太扎心了。IPEF的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却始终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经济规则,连最基础的利益分配问题都成了空中楼阁。四方机制更是表面热闹,联合声明写得漂亮,但实质合作几乎没有推进。尤其是在拜登任期的后半程,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连像样的四方峰会都没法开成。原因很简单——每个国家都在权衡自己的利益,没人愿意为美国的战略目标买单。而这一切,正是特朗普眼中“累赘”的体现。撤下“印太战略”文件,对他而言不过是顺手而为。与其花力气去维护一个低效的多边框架,不如直接抛弃它,转而追求更简单直接的双边交易。

曾经的“印太战略”,就像一个声势浩大的露天集市,口号震天响,摊位一个接一个,仿佛要打造一个永不散场的盛宴。但现在,集市散了,摊位撤了,人心各归各处,连一个正式的告别都没有。这场名为“印太”的秀,已然落幕,只剩下一片寂静,留给外界去感叹美国野心的破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