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黄时再逢君
深秋的北京大学到处可见秋色醉人
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
良渚文化走进了北大的校园
近日,“良渚文化走进全国高校”——北京大学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文化巡展+专场讲座+主题活动,在北大校园精彩上演吸引师生们的到来,大受好评。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希望通过与高校合作带动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良渚文化,让更多的人读懂良渚文化,认识中华文明,从而推动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展现良渚古城遗址的文明魅力与时代价值。
“文明之光 圣地回响”
11月1日-11月30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一楼
免费开放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良渚遗址无疑是其中闪亮的一颗。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他们以独特智慧和精湛技艺创造出,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玉器,在湿地之上,筑城修坝......
如今穿越时空的长河,将耀眼的光芒绽放在我们眼前,讲述着悠远历史的辉煌灿烂。“文明之光·圣地回响”展,将良渚博物院的“常规展览”搬到北京大学。
展览参考良渚博物院“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常规展览,分"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部分全面展示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第一部分“水乡泽国”
通过展示良渚文化时期的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工艺,展示了一个手工业高度发达的良渚王国;同时,展示稻作文化、动植物种属的介绍则展示了良渚先民丰富的饮食结构。
第二部分“文明圣地”
主要展示了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城。其内城面积就有近300万平方米,有4个故宫那么大。通过沙盘模型图片,可以直观地看到古城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布局,最中心的是莫角山宫殿区,是整个古城的核心区;宫殿区外面是内城和外城,与后世都城"宫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结构体系十分类似,是区分社会等级、凸显权力中心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源头,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规划特征,对中国古代礼制社会都城规划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玉魂国魄"
通过良渚玉器的介绍,展示了良渚文化时期以琮、璧、钺为代表的一整套玉器使用制度。玉器被用来明确尊卑、划分等级、区别身份、显示权力,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阶层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在加工工具严重匮乏的情况下,用他们独特智慧创造出类型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令人叹为观止。
专题讲座
从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先生在家乡杭州余杭良渚镇一带进行调查,发现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十余处,这成为良渚文化和浙江史前考古的发端。
到现如今良渚古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诸多数字技术的阐释,精彩纷呈的研学游的开展,让更多游客能看懂良渚文化,让良渚文化更深入人心。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良渚遗址已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如今,良渚遗址也已构建起一整套“人防+物防+科技防+制度防”的立体安防体系。
孜孜不倦的八十多年,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传承人、守护者......让我们一次次见证遗址的重生与鲜活。
专题讲座便是带我们回看发现到如今的良渚遗址是何种模样。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围绕“良渚遗址的世界遗产价值和保护实践”带来,从良渚的考古历程;良渚文明的内涵;良渚的遗产价值;良渚文明的阐释、传播和利用以及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五方面,带领北大师生全面了解良渚文化,一起寻根中华五千年。
受到了北大师生的热烈反响,讲座结束提问层出不断,师生们久久不肯离去。
“玉鸟一掠五千年”主题活动
愿五千年前翩跹而来的玉鸟,飞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高达6米的巨型良渚玉鸟气模首次亮相北大,巨型玉鸟根据出土的良渚文物玉鸟等比例复刻而成,展翅欲飞的玉鸟给人带来好运。
汇聚良渚文化精髓,磨玉、玉器制作、陶器修复等手工文创体验,3D打印良渚文化展示,更有文创周边琳琅满目。
露天电影带来浪漫与惬意,多部与良渚文化相关的影片,与北大师生在光影交错间,领略良渚的数千年风华。
北大师生在这里化作“良渚诗人”用拼贴的方式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良渚诗篇。现场人流涌动,大家用着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工具,在动手中感受诗歌与艺术的魅力。
一轮活动下来大家纷纷汇聚几张打卡处,说着自己对良渚的了解,来兑换礼物。
—— 北大师生有话说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所)
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
来源: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