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记忆】古庙学堂
文 :砥砺前行
第一次走进学堂,大约是在七岁那年。邻村有一座古庙,位于村子东头,庙宇很大,记事时庙四周的院墙还很完整,墙是红色的,庙门在正南面,庙内一东一西并排两座大殿,大殿在高高的台阶上,显得很雄伟。大殿后是一排较矮的房子,是管庙的人住的地方。庙叫二郎庙,供奉的是二郎神杨戬。究竟庙是什么年代修建的,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庙里住着几个道士,香火不断。那年冬天忽然有一天,村子里一帮青年人组织起来,撵走了道士,砸烂了香炉,把那些原先人们敬畏的神像统统掀翻打碎,弄到庙门前的大坑里去了,并宣布要在庙里办一所新式学堂。上面派来一老一少两位教书先生,年长的姓庞,五十上下年纪,留短髭,白净面皮,身着长袍,很斯文的样子。年轻的那位姓杨,不到二十岁,走起路快如风,浑身充满了朝气,会唱歌。两位先生领着村子里的一帮热心人拾掇院子,清理烂砖碎瓦,铲除荒草荆棘,安排教室。然后走村串户,动员附近村庄的青少年入学读书。就这样,我便跟着一位本家叔叔走进了学堂。叔叔长我十岁,那年新婶子刚娶进家门。
学校初创,什么都没有,各村七拼八凑弄来些长的方的桌子,高的矮的凳子。没有粉笔,找了些成块的生石灰在黑板上写字,这东西写着写着,不几天就变成粉末了。两位先生东跑西颠费尽口舌,奔走了半个多月,招来了第一批学生,大约四十来人,年龄大小不一,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五六,甚至还有几个十七八岁的。两位先生给我们讲话,特别强调了一律称呼老师,不叫先生。暂时还没有课本,上的第一课是唱歌,全体学生集合在东大殿前的空地上,两路横队站好,立正看齐,然后沿着院子跑操,几圈下来,杨老师让我们席地而坐,他开始教歌,他唱一句我们跟着喊一句:
“打得好来,打得好来,打的好,四面八方传捷报来传捷报,到处都打胜仗嘿,捷报如同雪花飘来雪花飘。
捷报如同雪花飘来雪花飘,军长师长跑不了来跑不了,到处都在传捷报,再来一个打的好。……”
不知道歌名是什么,也不明白唱的是什么,跟着老师喊唱就是。谁知就这么一喊一唱,这首歌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如今六七十年过去,还能张口就唱出这几句歌词。
庞老师开始给我们上课了,记得他上的第一课是讲庙里的一块碑文。他把我们领到庙门前,指着门左侧镶在墙里的一块不大的石碑说,这座庙门几十年前在一场大雨中倒塌了,村里人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重修了这座大门。门修好后,刻石作记,请一位姓王的读书人写了碑文,记载这件功德盛事,连同捐款捐物人的姓名一起刻在碑上。接着,他便摇头晃脑地给我们朗诵碑文:“重修二郎庙山门记。人之为善莫若修庙,修庙莫若修二郎庙,修二郎庙又莫若修二郎庙之山门。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次子也。庙前有树二株,人以为树在庙前,吾以为庙在树后也。庙内有钟鼓二楼,鼓声咚咚,钟声铮铮。是为记。”
我们都惊呆了,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章,庞老师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这些往日只知道泥里土里追逐玩耍的村娃们,第一次大开了眼界,大长了见识。
此后逐渐纳入正规,老师从县里弄来小学国语和算术课本,发给学生。只可惜刚刚入学不到两个月,家里便发生了变故,哥哥生了一场大病,接着父亲也病倒了,生活陷入了困顿,小小年纪的我只好辍学回家了。若干年后,回忆自己第一次上学的经历,唯有一首歌的几句歌词和一篇碑文还留在记忆里......
《暮年忆往》
岱岳疏影
暮年对镜鬓添霜,
遥念髫年旧伴郎。
昔日顽童真烂漫,
嬉闹偶有小轻伤。
古祠改制书声朗,
严师于内授业忙。
诵读童音梁上绕,
槐花馥郁韵悠扬。
《汶水之滨》编辑老师: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拙作《教师河》的肯定并及时推出,特别是不知您从哪里找到的那副拆棚清淤的图片,更能说明问题,令人感动。我是一位年逾八旬的退休教师,第一次尝试参与往公众号上投稿,很不懂得这里边的规则和操作程序,请您多多指教。我现在跟随孩子住在西安,不常回老家。今年五一期间,回去了一趟,到教师河边看了几趟,也用手机拍了几副照片。回来以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写了这篇文章。我当时是学生,虽没有亲自参加挖河,但确实是真切的见证者,而且印象很深,可以说是很久以来就想把它行诸文字。写成后没有附上图就寄出了(也不会附图),看到有的朋友因缺少图片而感到遗憾,才想法把当时拍的三幅图寄去,您看还能用吗?
致礼,顺祝安好!
▲图① 从洸河引水进入教师河的进水闸
▲图② 站在北新村村北小石桥上往东看教师河,那个高楼是宁阳一中的家属宿舍楼
▲图 ②站在小石桥上往西看
程贯珠 2024/11/22于西安
源于乡愁 解于乡根
亲和乡土 淳朴生活
邮箱:135617916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