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毛主席文章:语言风格,足可自立门派!

文摘   2024-12-29 06:29   上海  

《文章大家毛泽东》


通俗与典雅


毛主席文章的是通俗与典雅完美地结合。


毛泽东是乡间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又是战火中锻炼出来的领袖。他在学生时期就受过严格的古文训练,后来在长期的斗争生涯中,一方面和工农兵在一起,学习他们的语言;一方面又手不释卷,和各种书包括文学书籍,小说、诗词、曲赋、笔记缠裹在一起,须臾不离。


他写诗、写词、写赋、作对、写新闻稿和各种报告、电稿。如果抛开他的军事、政治活动不说,他完全够得上一个文人,就像中共的早期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一样。


毛泽东与他们的不同是多了与工农更密切的接触。所以,他的文章典雅与通俗共存、朴实与浪漫互见,时常既有乡间农民的口语,又能见到唐诗、宋词里的句子;忽如老者炕头说古、娓娓道来,又如诗人江边行吟、感天动地。


请看一段他早期的文字。这是他1916年在游学的路上写给友人的信:


今朝九钟抵岸,行七十里,宿银田市……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今夕书此,明日发邮……欲以取一笑为快,少慰关垂也。
(《致萧子升信》)

这封手书与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徐霞客的《三峡》相比如何?其文字清秀不分伯仲。


再看他在抗日时期的《祭黄帝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从中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古文根底。


他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他学习韩愈文章是下过苦功的,如果需要他还可以写出一手好古文。由此可见,他早期的文字何等典雅。但是为了斗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他放弃了自己熟悉的文体,学会了使用最通俗的文字。他说,讲话要让人懂,反对使用“霓裳”之类的生僻词。请看这一段: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为人民服务》)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


  再看这一段:


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前有充分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今春敌扰河间,因我方事前毫无准备,受到部分损失,敌部亦被其逃去。此次务须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


(新华社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

你看“走到一起”、“但是还不够”、“切勿惊慌”、“就有办法”等等,完全是老百姓的语言,是一种面对面的告诫、谈心。虽是大会讲话、新闻电稿,却通俗到明白如话。


但典雅并没有丢掉,他也有许多文字端庄严谨、气贯长虹的文章。如: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亦庄亦谐,轻松自如。如:


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
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不管论文、讲话、电稿等何种文体,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


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其实,除了天、地、人,他的革命生涯中还有一个斗争对象,就是文风。


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


“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
(《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

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


“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

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


文章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细读毛泽东的文章,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


这至少有两个用处:


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


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


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本文为“文化与体育”微信号(healthbeing)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1,人民日报:毛主席的文章 气势磅礴凌厉 古今唯一!

2,人民日报评毛主席文章:知识渊博、用典丰富,尽显人格魅力


3,人民日报评毛主席文章: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和幽默!

文化与体育
文可通达天下 武可独善其身。 主题内容:知识普及、学术讨论、热点跟踪、开阔视野。传播正能量,稿件来自各个方面,理性阅读,文明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