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于八月二十五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的“中国行动计划”正导致其顶尖科学人才的流失,而中国则可能成为这一政策的意外收获者。
文章聚焦于全球顶尖化学家查尔斯·利勃的遭遇,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美国科技界的一次深刻震动。
利勃,作为纳米技术及其生物学和医学应用的领军人物,曾是哈佛大学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因被指控未披露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关系及未为来自中国的未公开款项纳税,他陷入了漫长的法律纠葛。尽管利勃极力申辩,但最终还是被定罪量刑,经历了牢狱之灾和随后的居家软禁。
这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数百位曾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的科学家都遭到了美国当局的调查,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们中有的虽未被起诉,但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已遭受重创;有的则为了结束噩梦而选择认罪。
这场风暴不仅让华裔科学家感到寒意,也让非华裔科学家心生畏惧,担忧自己也可能成为政治迫害的牺牲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数百名华裔科学家选择离开美国高校,转投中国机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各自领域的领导者,享有国际声誉。这无疑为中国科研界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也加剧了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
然而,事情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对于像利勃这样的顶尖科学家,美国当局绝不可能轻易放过。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极大限制,通讯设备也受到严密监控,以防止关键技术信息的泄露。因此,即便利勃有意愿投奔中国科研机构,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高枕无忧。相反,他们的这种做法正在严重伤害自己的科技生态。
被伤害的不仅是华裔科学家,非华裔科学家也感到人心惶惶。这种冰冷的氛围正在扼杀科学精神,导致人才流失。而这些流失的人才,很有可能会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新舞台。
因此,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的副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它不仅让美国失去了宝贵的科研人才,还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这一转折点将被载入史册,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重要篇章。对于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机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