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怎么走,怎么写?还能拿大奖?

学术   2025-01-16 17:54   北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中宣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精心组织开展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动员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

通知强调,2025年1月14日(腊月十五)至2月12日(正月十五),中央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单位在重要版面时段及所属新媒体平台首页首屏,统一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重点做好“见证新动能”“巡礼新工程”“山乡新画卷”“致敬奋斗者”“温暖进万家”“情满春运路”“文化中国年”系列报道。

“新春走基层”活动从2011年开始每年开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该活动的报道频频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些获奖作品是怎么走?怎么写的?



获奖作品简析





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


山西日报  作者:苏晓晨

记者通过走基层,亲身感受并深入挖掘了其中感人的温暖小事。短信折射出的是家庭温情,折射出的是一线职工对安全的敬畏。文章细节生动,角度独特,从细微处引出家庭亲情、安全生产的大主题。

“见字如面”23年》 


工人日报  作者:康劲

文章主要从兰州客运段一对职工夫妇持续23年的日记留言展开,在平凡的只言片语中可以体会到普通家庭的悲欢与幸福,是一篇讲好中国工人故事的力作。

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


扬州日报  作者:胡俭

获奖作品带有很深的“走转改”印记,记者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考察用工市场,发现了许多具有价值的新闻,既能抓人眼球,又能引人深思。

 《车轮上的幸福》


贵州日报   作者:陈毓钊

记者擅长“见微知著”,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改革开放后福泉农民吴成德一家三次换车的故事,以普通人生活的“小变化”,反映新时代社会的“大变迁”。

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


中国新闻社  作者:李佳赟

记者关注到“两岸夫妻”群体,从小角度深入探访了三位台商的“海峡情缘”,通过“过年”这一普遍的主题,展现出“两岸跨海婚恋”的发展与融合,生动地向海内外华侨华人展现了两岸交流的“常态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强劲的时代脉动。

云龙镇的两封倡议书


浙江卫视  作者:杨川源

“留浙过年”是春节浙江基层标志性的社会现象。记者通过挖掘“留浙过年”现象背后的社会价值,将过年的喜庆、岗位的坚守、思乡的感怀相结合,引发了对社会群体与区域发展更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


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治治、施新华、孟维伟

用故事化的手段、细节化的手法、情感化的表述,讲述“三村整体搬迁工程”的背后故事。在“和谐搬迁”的背后,折射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基层的“落地生根”。 

扫码看原作



“新春走基层”报道应该怎么写?




1.走入百姓,深入基层,发掘新闻线索


完成“新春走基层”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记者的“走”要真“走”,走进群众生活,真正深入基层,才能发掘更多角度独特、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将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充分报道出来。在《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一文中,新闻线索来自于漫漫行车途中的一场闲聊,当记者胡俭听到“局长亲自打工”的故事后,便隐约感觉到故事背后有着更多的新闻价值,从而开启了对故事主角的多次了解与回访,最终完成了优秀的新闻作品。


在《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获奖之后,苏晓晨分享了自己的采访历程:“只有走进基层,深入沟通,才能倾听到,触摸到,发现到最平凡,最真实的新闻事实;只有将镜头对准身边百姓身边事,讲述百姓当中的人,新闻才会充满活力;新闻人只有沉下心来走进基层,带着感情去触摸百姓的心灵深处,才能发现有感染力的新闻线索,写出最鲜活的新闻。”

“新春走基层”,需要记者切实“走”近群众,往往在走近的过程中,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新闻线索。

2.从细节入手,讲好平凡故事中的不平凡


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便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但基层的平凡岗位,背后也有一群默默深耕的不平凡的人。记者需要思考如何去发掘这个群体,关注到这个群体鲜明的特色;如何以小切口接入大时代,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还需要结合一定的生活特征和时代精神去思考,从而使平凡的“小人物”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扣。如此,文章便具有了更深刻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也更容易触动读者内心,发人深省。

例如,《“见字如面”23年》便从一本持续23年的日记留言写起,从日常来往的留言中可以体察客运职工夫妇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以及对于家庭的深切思念,作者康劲没有刻意地煽情,而是用平和的笔触描绘出普通人背后不普通的精神与生活态度,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3.见微知著,融合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出现新变化,然而讲述宏观的社会发展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新春走基层”可以使新闻记者从细微处去报道老百姓们的新鲜事,从而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车轮上的幸福》讲述了吴成德一家三次换车的故事,就是以普通人生活中换车的小变化,反映新时代社会改革开放的大变迁。正如作者所说,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个普通家庭,吴成德家的变化是一个缩影,正是无数个微小故事反映了宏大主题的真实成果。

4.以情动人,更加接地气的表达 


新闻写作不仅需要有热度,也需要有温度。“新春走基层”要用能够被群众接受的叙事方式,讲述基层群众身边的感人故事,欢乐着群众的欢乐,感动着群众的感动。通过生活实例,以朴实的语言,将报道落实到具体人物上、事实上,让内容有温度、接地气,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在新闻作品《“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中,记者聚焦拆迁工作,从描述一位搬迁群众“生活在画里的感觉”的喜悦心情入手,把“和谐搬迁”背后的党委和政府的“群众利益至上”理念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和谐”的氛围贯穿文章始终,真情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探索

主编:刘娟

排版:赵月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上报集团“三端合一”:探索主流媒体系统变革的新坐标

2024年度报纸核验开始啦!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度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公示

传媒茶话会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管,传媒研究头部新媒体平台,探讨主流媒体采编、经营、融合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