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
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
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
清华大学航空系1952级校友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说过
他一生干了三件值得欣慰的事:
研制导弹
送卫星上天
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中国空间站
他将毕生心血
都投入到国防科研和载人航天事业中
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不仅让中国拥有了抵御外敌的国防重器
也让国家拥有了运输卫星的巨擘天梯
更让中华民族实现了千年飞天梦想
同时也为中国载人航天未来事业
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培养了
一批又一批接班人
“我们中国人不会再被欺负!”
他把一生献给国家
王永志的一生
是时时刻刻听从国家召唤
敢于赴汤蹈火的一生
1932年
他出生于辽宁昌图一个贫寒的农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眼看着美国飞机频繁骚扰辽东
原本想做农学家的他意识到
有国无防是不行的
因此立志报考
并在1952年顺利考入
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在被派往莫斯科学习期间
因为国家需要
他又毅然决然改学了火箭导弹设计
王永志说
“强军、保家卫国
这样我们中国人就不会再被欺负
这样的一个信念就成长起来了
也很坚定”
1961年
王永志回国投身艰苦的导弹研发
1964年
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
试验临近时,由于天热导致推进剂膨胀
人们发现导弹射程达不到预期落点
任务被迫停滞
就在大家无计可施之际
年轻的王永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
泄出600公斤燃料
“我想把多余的推进剂燃料泄出来
反而使它能增加射程
但是大家都不接受我的意见”
说服不了别人怎么办?
王永志直接找到了
发射现场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
向他详细解释了推进剂配比的问题
为什么必须去掉推进剂中多余的燃料
才能轻装前行
钱老仔细听后当即拍板
“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
最终,这个方案让导弹试验取得成功
后来,在讨论第二代战略导弹总设计师
该由谁来担任时
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永志
王永志说
“与权威的意见不同的时候
你要敢于提出
这是很不容易的
你得有勇气
这个勇气从哪来
就是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王永志在导弹火箭研制领域
一干就是三十年
他参与或主持了
6个导弹型号、4个火箭型号的研制
降你三级,你还干不干?
王永志:干!
1986年,王永志又迎来一个新的挑战
当时,西方国家发生的一系列航天事故
造成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出现危机
但王永志从中看到了
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的契机
决定研发捆绑式火箭
基于三张草图
中国航天赢得了首个国际合同
然而,合同条件十分严苛
要求必须在18个月内
完成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
否则将面临高达100万美元的罚款
王永志秘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研究员王朋说
“国内的一些专家一听这个事不靠谱
时间就只剩下那一点了
就觉得办不成
有专家就对着王永志说
你钱也花了,但你没搞成
国家的声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降你三级,你还干不干?
王永志说:干!”
在外国专家看来
研制这样一个新火箭至少需要4-5年
甚至10年
王永志顶住压力,立下军令状
成功创造了
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大火箭的奇迹
长二捆的首飞成功
不仅让中国的火箭首次打入了国际市场
也为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
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永志的书房里
整齐码放着他积攒了六十多年的科研笔记
一本本发黄的笔记本上
诞生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东风系列导弹
长征系列火箭
中国人进驻太空等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要安全地把中国人送进太空,
安全地返回祖国大地”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
王永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别人60岁退休
王永志60岁却毅然决然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压力再大也要干”
这是王永志一生对事业的追求
当时,中国飞船计划进入太空时
国外载人航天已经开始了40年
想要迎头赶超
王永志直接瞄准了当时世界顶尖飞船
“虽然我们起步很晚
我们要高起点
就和它一个档次,可以比翼双飞
也就是拉平这40年的差距
自主创新,跨越式地发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
是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安全
作为工程的总设计师
王永志不仅要对工程的重大决策负责
也要对各个系统负责
为此,他提出严格执行
从源头查找问题的“归零”制度
明确不带任何隐患上天是“归零”的核心
2003年10月15日
随着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
齐心协力、集智攻关
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
杨利伟: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工作的同行们问好
“多少年的努力,就一个目标
我要安全地把中国人送进太空
安全地返回祖国大地”
当看杨利伟很健康地出来的时候
王永志感慨万千
“把过去的劳碌都忘在脑后了
我们成功了,我们实现了飞天梦想”
整整32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到今天
有22名中国航天员造访浩瀚宇宙
实现民族飞天梦
培养航天接班人
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自2004年起受聘担任清华大学航院首任院长
2018年起任航院名誉院长
20年来带领清华大学航院师生
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
为清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5月18日,王永志(右)受聘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左)为王永志颁发聘书
航院成立初期
王永志院长仍担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筹备神舟五号之后的系列型号任务
尽管公务繁忙
但他时刻惦念着学院发展
以航天精神办教育,严谨务实
他多次给航院师生作报告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讲述中国航天人
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故事
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他还邀请航天型号总师、专家到清华讲课
请航天型号研制单位到学校宣讲
安排航院师生去东风、西昌航天城观看发射
鼓励推荐航院教师在航天科技组织任职
王永志在航院成立大会上致辞
王永志高度重视
并亲自指导航院学生就业工作
要求培养人才入主流
“清华的毕业生质量优秀,但数量不多
一定要送到国家需要的关键岗位”
20年来
航院80%以上的毕业生
赴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
今天,在我国航天、航空工程的各个主战场
都能看到一批批清华校友奋斗的身影
这种“强国一定有我”的内在力量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
献身祖国的航天航空事业
王永志始终关心航院建设
特别是学科发展
在他的指导下,航院形成了
充分利用清华资源建设大学科平台的格局
航空宇航学科
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发展迅速
2005年10月,为了改善办学条件
学院筹措经费建设航院大楼
王永志亲自致信
给1946年入学清华航空学院的蒙民伟学长
希望支持刚刚复办的航院
蒙民伟学长迅即答复并慷慨解囊
2013年蒙民伟科技大楼落成
航院大楼(邱子昱 摄)
2014年春季学期
王永志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
在航院设立王永志创新研究基金
主要用来支持研究生和本科生
围绕国家航天航空工业关键技术
和重要概念开展相关研究
同时也支持本科生实现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至今已支持了33个项目
100余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研究工作
在王永志的指导和鼓舞下
航院20年的建设发展做到了
培养人才入主流
学科建设有特色
科学研究上水平
航天航空作贡献
向党和人民、向学校
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2年11月,航院师生敬贺王永志院士90寿辰
王永志90岁生日那天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建成空间站以来各次任务标识
那一天,他还收到了来自太空的“宇宙级”祝福。中国首位女性航天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校友刘洋:我们神舟十四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祝王院士身体健康、生日快乐!
2024年6月
这位书写传奇的92岁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清华师生万分悲痛,深切缅怀
20年的时光荏苒
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永存
而王永志挚爱的事业
依然在浩瀚苍穹熠熠生辉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
宇宙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尽期的
你回头再看
可能我们已经干过的事情
算不了什么了
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头”
溘然长逝3个月后
2024年9月13日
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以表彰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
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我们相信
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
——“王永志星”
定会在浩瀚宇宙中一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来源|清华新闻网 航院 校史馆
CCTV新闻 新华社
统筹&编辑&排版|苑洁
审核|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