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秒,如何完成人脸识别?
戴口罩,如何避免“脸盲”?
她不断挑战算法极限
短时间内攻破面部遮挡难题
研发全国首批
支持戴口罩的人脸识别产品
人脸识别速度达到毫秒级
准确率超过99.9%
她紧扣需求
解决痛点难题
用算法赋能众多行业
创造近十亿元经济效益
累计为国家避免上百亿损失
她就是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2003级本科、2007级硕士校友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师
彭菲
让我们一起走近
“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
共同感受清华人在各行各业
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拳拳报国志!
让人脸识别兼容“中国芯”
彭菲就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
她在多学科贯通、多技术融合中
受益无穷
上过“金工实习”课程
学过电脑编程
实验室“摇”过试管
彭菲说
“清华丰富的讲座和选修课
开拓了我的眼界”
她逐渐将兴趣聚焦到机器学习相关方向
为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
2010年
彭菲从清华大学毕业
进入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
用代码教机器
去看,去听,去说,去想
当时的国产芯片难以满足高算力需求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采用昂贵的进口芯片
彭菲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便是对人脸识别算法
进行国产化移植与优化
破除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她在硕士期间开展的课题
“利用DSP芯片
实现基于视觉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
恰恰为她攻克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彭菲带领团队日夜奋战
一边查阅论文资料和学习芯片手册
一边提取更加简洁高效的人脸特征
经过数十次算法迭代
终于将原有算法提速近十倍
研发出低成本、低功耗的解决方案
实现了
千元级国产产品替代万元级进口产品
让人脸识别兼容“中国芯”
目前彭菲团队的技术产品
不仅服务国内市场
被G20峰会、APEC会议等大型活动采用
并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中国科技产品树立了良好形象
让AI更有温度
“让技术服务于人
让AI更有温度”
是彭菲一直以来的行动
她希望AI不只是冰冷的代码
更是有温度的人类伙伴
2020年初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
口罩成为保障人们健康安全的必需品
然而
面部遮挡为人脸识别带来新的挑战
彭菲带领团队设计多套算法方案
并逐个验证
仅用两周时间就实现了
戴口罩情境下的高精度人脸识别
迅速推出
全国首批支持戴口罩的人脸识别产品
实现0.1秒内快速识别
准确率超过99.9%
彭菲(右一)与团队探讨问题
在生物特征识别方面
彭菲团队开展了手掌静脉识别技术研发
手掌静脉特征需要借助特殊红外光
才能获取
难以被复制和盗用
当前一些接触式设备
容易引发卫生问题
而通过非接触方式采集手掌静脉特征
会面临形变、光照等问题
彭菲团队潜心研究
手掌关键点定位及静脉特征提取等方面
通过静脉增强等技术化解了难题
彭菲团队的研发成果
也助力了保障油气输送管道安全
绵延几千公里的管道一旦破裂
将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彭菲带领团队
探索将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应用于此
但少量现实数据无法支撑模型训练
彭菲迎难而上
通过样本增强、迁移学习
多任务训练等方式
完成算法方案和流程设计
对烟雾火焰、工程车辆非法区域工作等
进行自动监测
每年有效阻止
数十起严重威胁管道安全事件
目前
彭菲团队正在攻克多模态大模型技术
彭菲牵头研发的汉王天地大模型
在办公、教育、健康、人文、金融等领域
开展垂直落地应用
相关产品为用户带来无纸化办公体验
推动教育行业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
以匠人精神追求极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
激励着彭菲不断开拓创新
从红外光到可见光
从人脸识别到智能视频分析
从自然语言理解到多模态大模型
彭菲始终走在科技前沿
“不断学习”是她保持创新的秘诀
“如果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
一直接触新的东西
世界如何改变,我都无所畏惧”
彭菲尤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清华的教育教会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她将这个理念贯穿于日常
并且带动周围人
在多领域协作研发中
彭菲传授知识、分享经验
培养出一批科研骨干
小时候
彭菲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现今
她如愿在实验室里深耕科研
并且让研究成果惠及众多行业
面对科研路上种种挑战与压力
彭菲始终心态平稳
“把每项工作做好,做到极致
用匠人精神雕琢每个任务
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2023年
彭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随后又获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彭菲说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她对未来的自己有了更高要求
希望带动团队所有人
发挥更大的潜力
探索更多的方向
实现更好的创新
来源 | 清华大学公众号
统筹|吕婷
文 | 吴一凡
视觉设计|贺茂藤
排版&编辑 | 彭稳平
责编 | 苑洁
审核 | 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thuxwzx@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