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卖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外卖骑手数量已超千万。
其中存在一种现象,部分平台企业与外卖小哥签订的并非劳动合同,而是承揽合作协议,甚至要求外卖小哥先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再签订承揽合作协议,这引发了大众对于外卖小哥与平台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广泛关注。
针对此情况,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表示,判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关键在于抓住劳动关系的本质核心特征,即是否存在支配性的劳动管理,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的原则。
若存在用工事实且构成支配性劳动管理,就应依法认定存在劳动关系;对于主营业务存在外包情形的,人民法院需综合用工事实、劳动管理程度、实际用工管理主体、劳动报酬来源等因素,认定劳动者与关系最密切的企业建立劳动关系。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劳动关系界定问题背后,隐藏着资本与劳动者权益博弈的复杂棋局。
平台让外卖小哥注册个体工商户再签承揽协议,这种做法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这就好比给劳动者穿上了一件看似“自由职业者”的外衣,企图规避应承担的责任。
资本总是逐利的,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可谓绞尽脑汁。然而,法律的天平不应被轻易倾斜。
最高法的发声无疑是给那些妄图钻空子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动管理与被管理,不是一纸协议就能随意定义的。
那些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为城市的便捷运转默默付出,他们难道不应该得到应有的保障吗?如果任由企业通过这种手段逃避责任,那公平何在?社会的良知何在?
这一事件也提醒广大劳动者,要认清自己的权益,不要被企业的一些手段所迷惑。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不能让这种不良现象肆意蔓延。
平台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建立在公平、合法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才能走得长远。
否则,即便一时逃避了责任,最终也会失去社会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