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围绕“建设成为云南优质原料茧和茧丝绸产业重点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新丝绸之都”的发展目标,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陇川县坚持敬终如一的产业导向,探索走出了“托管奖补带”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了基地共建、产业共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新机制,推进蚕桑产业行稳致远,成功获评云南省“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特色县。
“我从2020年开始种桑养蚕,在党委政府和正信公司的帮助下,5年来桑园面积发展到了110亩,今年养蚕收入达到了61万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养蚕状元’的吕良村村民赵阿早说。吕良村蚕桑产业发展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结构,更为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更是陇川构建“托管奖补带”蚕桑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新机制的成效体现。
通过示范带动、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桑农的勤劳智慧让村里的蚕桑产业从初具雏形到如今精彩蝶变,养蚕农户增收更为可观。如今,全县桑农1708户(其中脱贫户692户),2024年实现户均增收2.95万元,蚕桑已然成为陇川“生态美、产业强、群众富”的重要产业。
“托”:依托基地养好小蚕。“今年吕良养的16批蚕都丰收了,这都得益于小蚕共育基地给蚕农提供了质量合格的小蚕。”吕良村党总支书记雍英顶说。创新养蚕模式,由企业承担起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小蚕饲养环节的养蚕模式,小蚕1-2龄委托企业基地饲养,3龄蚕后配送给农户养殖。这种分段养蚕模式确保了农户轻松入门,实现低风险、多批次、规模化养蚕,每户夫妻可管理桑园20-50亩,年养蚕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
“管”:技术员全程指导管理。“我负责46户蚕农,不管天晴下雨,只要蚕农需要,我都要到他们家走走看看,和他们拉拉家常,讲讲技术。”技术员杨祖爱说。采取“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示范推广模式,有效提高广大蚕农的种养管理水平。全县养蚕平均单张产茧稳定在45公斤以上,对比全省平均43公斤/张提高了4.65%。
“奖”:企业奖励。德宏正信公司统一“最低保护价收购+仪评定级优质优价+政策性奖励”的模式,出台“一次多养、优质优价”四条举措联动奖励规模养蚕、提高蚕茧价格,确保广大蚕农收入稳步提升,全面激发群众养蚕的内生动力。一是制定“蚕桑产业发展先进村、养蚕总收入先进户、单批次多养蚕先进户、亩桑产值先进户、科技示范户”创建奖,对达到奖励标准的先进户给予嘉奖。二是实施“一次多养”价格联动。对一人一次养蚕3张以上、每公斤蚕茧加奖2元,养蚕4张以上、每公斤蚕茧加奖2.5元,养蚕5张以上、每公斤蚕茧加奖3元,鼓励蚕农规模化发展。2024年联动增加蚕农收入516户96.73万元。三是对通过GOTS有机认证桑园生产的优质蚕茧每公斤再联动奖励2元,2024年联动增加优质蚕茧农户480户67.7万元;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蚕农、村集体、企业”三方共推共促,企业每公斤上茧奖励村集体经济1元,2024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2.39万元以上。
“补”:政府补贴。每年安排预算1000万元,用于蚕桑产业专项发展,重点对桑苗、地膜、蚕棚进行补助;同时,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扶持政策,加大项目投入,建成9座小蚕共育基地、2座桑枝木耳加工厂、1座蚕茧收烘站,为12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182万元。政府补贴政策助农增收,坚定了农户发展信心,撬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
“带”:大户示范带动。通过典型户、养蚕大户带动,2024年陇川县涌现出年养蚕收入超100万元的村委会有13个,其中吕良村最高达到870万元;桑园面积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4户;农户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养蚕户18户、农户收入最高的赵阿早户以61.8万元年收入成为养蚕状元;全县亩桑产值8000元以上的高产典型户54户;团坡村民小组养蚕户14户,桑园面积360亩,收入178.07万元,户均12.72万元,成为全县第一个户均突破10万元的村民小组。
立足优质生蚕茧原料,初步建成了“桑园+蚕茧加工+纺织制造+丝绸织造+服装制造”全产业链。同时,桑枝木耳、桑叶茶、蚕蛹食品等产品日益丰富,蚕桑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未来,陇川县将始终秉持蚕桑产业向“质”而行、以“效”致远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蚕桑产业全链条发展,巩固深化“托管奖补带”蚕桑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成果,着力打造高效高产蚕桑产业示范基地,从一片叶发展为“一片业”,用“一片业”撑起群众致富的一片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书写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
文稿:中共陇川县委办公室 陇川县农业农村局
视频:陇川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