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邓小平的革命出发地

学术   2024-08-24 19:15   上海  


山高水远,十里洋场。16岁的邓希贤在上海的黄浦江边留下匆匆一瞥。
他走的那天,风高浪急,大雨如注。

至此,他踏上了异国求学,追求救国之路的漫漫征程。

时光蹁跹,再次站在七年前站过的地方,这时的他,叫做邓小平,是一名职业革命家。

革命浪潮风云翻涌,扎根上海

在中共中央迁回上海后,成立了秘书处。1927年12月,中共中央任命年仅23岁的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秘书处工作繁杂,掌握着党内全部的机要工作,是上通下达的重要枢纽。这也意味着邓小平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得他多次化险为夷,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确保了革命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稍有不慎就会和危险碰面,经历生死。在1928年4月5日上午,邓小平与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接头,但当他们接头结束,邓小平从后门离开后,罗亦农被捕他离危险,只有一分钟。

另一次危险发生在邓小平自己的住处。当时,他与妻子张锡瑗以及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住在一起。当巡捕前来搜查时,由于特科得到了情报并及时通知了周恩来等人,他们都安全地撤退了,但邓小平恰好不在家,没有接到通知。当他正要敲门进屋时,巡捕还在屋内搜查。幸亏搜查的人中有一名特科的内线,他故意答应了一声要来开门。邓小平发现情况不对,于是机警地转身就走,从而避免了危险。

1931年,顾顺章叛变。在当时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邓小平开始思考:中国的革命出路在哪里?

在上海党中央工作的时候,邓小平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投身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不止一次在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的报告和红四军到上海的同志向中央进行的口头报告中学习的经验。


改革开放引领发展,心系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开始了他崭新的政治生涯。作为开国元勋之一,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此时的上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旧的体制正在瓦解,新的希望在萌芽。这座城市的成长,需要一位领航者,指明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漫步在外滩,面对着黄浦江水,他的思绪如波涛般汹涌。他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繁华景象,更有未来中国发展的无限可能。他知道,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窗口,必须担负起与世界对话的重任。

邓小平开始构思一项前所未有的政策。他想要打破旧有的束缚,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成为改革的试验田。

于是,一个名为“浦东开发”的伟大构想应运而生。

当浦东开发的号角吹响时,整个上海为之振奋。机器轰鸣声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金融交易的繁忙中,经济的脉搏愈发强劲。短短几年的时间,浦东从一片农田变身为现代化的新区,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不仅促进了上海自身的繁荣兴盛,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当然,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困难和挑战都会接踵而至。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改革才能赋予上海更大的活力和空间。他的智慧和勇气,也为这座城市的腾飞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邓小平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都带领着上海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

他的目光,跨越千山万水,蹚过重重荆棘。

每当提及上海的发展成就时,人们就会想起这位为这座城市倾注心血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的智慧和决策成就了今天的上海辉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在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中,上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一个远赴法国求学探索救国道路的少年到一位真正的职业革命家,从1920年16岁离沪出国到1927年23岁回到上海。他与上海,渊源颇深。他在上海积极寻找一条更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四年,也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和形成的重要时间点。1949年5月上海解放,45岁的邓小平重新回到他革命生涯的出发地,彼时的他,已是率领千军万马的开国元勋。


此文参考已出版的相关文献撰写,谨此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撰稿:杨旻昱

审稿:徐慧杰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关注职教信息,了解学校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