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往事 | 一起倾听俞爷爷讲述他的家族与西兴过塘行的故事

政务   2025-02-01 13:39   浙江  





家住西兴街道西兴老街的78周岁的俞玉坤爷爷,是一位有故事的智慧老人。通过“我i饭米粒”社区版多代同楼长者陪伴服务项目,与青年陪伴者宋海翔结对。2024年12月,宋海翔和其他陪伴者组成5人服务小组,倾听俞爷爷讲述他和他的家族和西兴过塘行的故事。



故事要从150多年前开始讲起

西兴老街上有一家“俞天德过塘行”,由于起步早,规模大,收益丰,行善多,被誉为西兴的“沈万三”。




“俞天德过塘行”的创始人叫俞谓东(1832—1907),西兴人,祖籍绍兴马鞍陶里村。清•咸丰初年,刚刚20岁的他,经人介绍,来到杭州城里“信和”钱庄当学徒。在那里,遇上了大他10岁、已在“信和”做学徒的胡雪岩(1823—1885,后被誉为“红项商人”)。胡脑子灵活,办事认真,人家说他是笑口常开、八面玲珑的好青年,颇得钱庄老板的赏识。当时,为人厚道、肯吃苦耐劳的俞谓东常向胡雪岩请教,有时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一来二往,成了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的“两兄弟”。他们饮食起居、打扫庭院、学习金融,形影不离。



胡雪岩满师后在杭州另立门户,创办了一家“阜康”钱庄。过了两年,俞谓东也满师了,他遵父命回到了绍兴马鞍,帮助已是当地大贾的父亲一起经商。胡雪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经常过西兴,去绍兴,在西兴码头他看到了商机。他认为,西兴是浙东门户,从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或从浙东运河进入钱塘江的货物,都要在这里过塘中转,再另外装运。虽然江河之间曾经有永兴闸,但它比较小,主要用来调节古运河的水质和水位,不具备通航条件。沿塘人家多以船夫、纤夫、挑夫行当谋生,西兴成了货物集散中心。如果能开一家有头有脸的过塘行,接待过往官吏和官商以及货物过塘业务,一定生意充裕,收益不菲。对我胡某出入浙东地区办理业务也会便当不少。

一次,胡雪岩因事来到绍兴,办完事后去俞家看望师弟,两人相见,互诉衷肠。在闲聊中说到了西兴码头的商机,希望师弟到西兴从事过塘业务。俞谓东也是有头脑的人,听师兄说得句句在理,使与父亲商量,他父亲听了频频点头。


02

俞氏创业

俞谓东和父亲、师兄一起来到西兴,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俞家终于在浙东运河(即官河)西兴码头的南岸东侧置地一亩多,准备创办一家过塘行。主意一定,俞谓东开始筹建房屋,在父亲的支持下,在师兄的帮助下,经过半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临河“前店后宅”式的房屋两进、大河埠一个,埠头上可停两乘八角鸟篷大轿。在庭院内,按照“前桦后樟”(寓意华章,即美妙的诗文,美丽的业绩,美好的前景)的建居习俗,俞谓东率先在前院栽下一棵桦树。不几天,师兄胡雪岩也在后花园种下了一棵珍贵的紫红香橼。他说:“我种香橼代表一种缘分。紫红香橼的果实有药用价值,可治久咳不愈,胸腹满闷,胁肋胀痛等症,希望师弟每逢秋季把成熟的香橼施与挑夫、过客和邻里。”俞谓东十分高兴,当晚,在新屋内初炊宴请胡兄。酒过三巡,师兄师弟为取过塘行店号互相斟酌起来,大家觉得以名为号缺少内含,应遵循俞父家训:“上天有好生之德”,故起名“俞天德过塘行”。意为上有天德星,下有地德神,星神是护佑之魂。体现了诚信创业、乐善好施的经商和为人的理念。

俞天德过塘行开张了。它专过官吏、官商及官银、丝绸、珠宝等。后来胡庆余堂的中药材也全由俞天德过塘行承运,胡雪岩因此成为俞家的常客。过塘行不仅过官客,为他们提供吃、住、行以及“三夫”(纤夫、脚夫、轿夫)服务,而且也过货。清•咸丰十一年(1861),原有官办的专门传递公文,并给传递人员歇脚、住宿和更换马匹的西兴驿站毁于战火,驿站功能趋于瘫痪,这更加给俞天德过塘行带来机会。那时候,胡庆余堂的许多常用单方寄存在过塘行,免费分发给客商、“三夫”和行人。有时,还派名中医到西兴天德行义诊。每逢秋天,把收获的紫红香橼果实分送给需要者。由于服务周到,恪守信誉,施善于民,深得官客和民众的信赖。 

清•咸丰年间,胡雪岩把珍藏多年的明代名作钟馗堂画一幅和宫画一对赠送给俞谓东,以表达对师弟的情谊和对其成功创办过塘行的祝贺。俞把这些珍贵画品悬挂于堂前,以显示俞家的荣耀、古朴和典雅。可惜的是,这些堂画在“文革”中已被付之一炬。

03

诚信发展

由于俞谓东经营有方,诚信发展,过塘行内商贾云集,货物吞吐,生意越来越好,所以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当时简直是“一年收益可以坐吃三年”。但是俞家绝对不会初富即安,坐吃山空,而是更加努力去做自己的事业。

清•光绪六年(1882),为进一步办好过塘行,俞谓东把刚20出头的次子俞锦云(1870—1936)送到杭州“乾泰”钱庄当学徒,学习金融业务,经受实际锻炼,寄希望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锦云在钱庄里干活勤快,学习勤奋,长进很快。无巧不成书,不久,碰上了同在钱庄里当学徒的金润泉(1878—1954,后被誉为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常青树”,官居三品),因为两人均来自萧山,且祖籍都在绍兴,所以他们很快就熟悉起来,渐渐地成了国事家事无所不谈的好兄弟。

俞锦云满师后,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随着岁月的流逝,老父亲已年逾花甲。一天晚上,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是自己年迈,力不从心,嘱咐三兄弟要同心协力,办好过塘行,并提出三人轮流作董,任期一年,其余辅佐。盈利归董,辅者拿薪。充满孝心的俞家三兄弟遵父之嘱,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仲冬,俞谓东病逝。俞家三兄弟继承父业,老二俞锦云接过帐本,继续经营已有一定声誉的俞天德过塘行。由于过塘行收益颇丰,仿效者日益增多,到清末民初,西兴街上有过塘行70余家,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达千人之多,大小店肆达120多家。在这里,俞天德过塘行成了领跑者。


03

乐善好施


俞家富了不忘回报乡里。胡雪岩、金润泉出资设义渡、建码头、修栈道、铺塘路的义举给俞家的影响很深。俞谓东想:从西兴到萧山城里,运河(即官河)虽然相通,但纤道、塘路却泥泞不堪,尤其是东岳庙香火旺盛,香客络绎,老百姓进城也很不方便,更需要道路顺畅,途中有憩,何不出些资金做点好事?清•光绪年间,他率先拿出600大洋用于修桥铺路造凉亭。这事被当时的萧山知县丁承寿(清•同治二年起任,江苏人,俞的大女婿)知道了,对岳父的义举表示赞同和支持,当即批文,官府出面,民间参与,使工程很快得到进展。在杭州的师兄胡雪岩也慷慨解囊,远在兰溪任知府的小女婿(姓徐)也雪中送炭,不到两月时间,从西兴板桥头过石门塘到小岳桥的纤道铺上石板,塘路全为渣土石子。并建起了5座凉亭(其中3座在西兴老街)。同时,把古资福桥的东西桥头,改踏垛为坡道,以便车通行……俞天德过塘行的善行,赢得了老百姓的阵阵口碑。

清•光绪末年,萧山知县李前泮为表彰俞谓东及他所创办的俞天德过塘行的善行,决定县署拨银,民众自愿捐助,在俞天德过塘行门前建造一座功德石牌坊,牌坊为四柱三楼,高约8米。新中国成立前,该牌坊坍塌,至今尽存一根四方石柱矗立在西兴老街,上面刻有捐助人姓名依稀可辨。


04

陶里寻根记


家住西兴老街的俞玉坤,是俞天德过塘行创始人俞谓东的曾孙。近几年来,努力挖掘过塘行的历史碎片,回顾和搜集了不少与俞天德过塘行有关的人和事。当得知曾祖父俞谓东的祖籍在绍兴马鞍时,于今年3月,老俞约了3位友人驱车绍兴寻根究祖。

老俞他们走访了绍兴滨海工业区(马鞍镇)文化站孙水根馆员和萧山区益农镇益农村68岁的缪秀根大伯,到兴发村寻找92岁的俞茂堂大爷了解情况,俞大爷毕竟是年高资深的“活档案”,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线索:“陶里村俞姓居多,而且有祠堂,过去属马鞍镇……”大家听了如获至宝。午后,老俞他们马不停蹄地来到齐贤镇陶里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经多方电话联系,找到了陶里村的俞海清大伯。俞大伯今年81岁,曾任大队会计多年,又是俞氏后裔,对俞氏族史如数家珍:“俞氏祖宗在陶里已经传至30代,论字排辈,近三代应该是‘锦’、‘顺’、‘秀’字辈。现在祠堂还在,不过已被移作他用了……”

俞玉坤听得入神,因为“锦”字与他爷爷的字号相符,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想起了爷爷和父亲曾多次说过的故事:父亲小时候曾几次跟爷爷到俞家祠堂拜过祖宗,记得前面还有一条河,还有一座石桥……

在一位热心人的引领下,老俞一行来到河边,尽见波光粼粼的陶里横河依日,却不见石拱桥,取而代之的是那座“渊明”公路桥。接着瞻仰了俞家祠堂,据介绍,原祠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祠堂外貌如故,但内部已被改建成纺织厂了。

据《绍兴县志》载:绍兴俞氏之祖俞梁,字朝用,宋·绍圣(1094~1098)进士,仕御史中丞。自钱塘徙越城蕺山之南麓,生三子:享衢、享宗、享道。其中次子享宗,宋•隆兴二年(1164)进士,仕秘书阁修撰,徙温渎(今华舍镇)。至明代,宗商遂分徙陶里、斗门等地⋯⋯





西兴发布
韵味古今·富美西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