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专属新春“大礼包”发布!首波补助预算18.2亿元~

政务   2025-02-07 17:17   浙江  


新春伊始,高新区(滨江)再次被世界瞩目。这片诞生了“宇树AI机器人”的土地,正以领跑发展的气势、先行先试的气魄、勇立潮头的气概,搭建着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舞台,不断吸引以梦为马的人们奔赴而来。


新的一年,高新区(滨江)更加蓬勃昂扬。“新春第一会”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在滨江创新创业,是一件非常有幸福感的事,因为我们为您准备了丰厚的“大礼包”。


让我们一同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相关政策,看看这些举措是否与您息息相关~




政策简介



大力推进建设“创新滨江”,围绕科创平台推动教科人一体贯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全年预算安排18.2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人才引育等。




政策亮点




强化创新主体

深入实施“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行动,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实施新一轮孵化载体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探索孵化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打造聚焦前沿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强、自主核心创新水平高的高质量创新孵化载体,推动孵化体系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做优创新平台

强化“1+2+6+N”科创平台建设与预算保障与评价机制,提升科创平台整体创新能力及产业赋能效能。聚焦产业体系,依托高校院所与企业,推动教科人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急需人才。加快建设“零磁科学谷”依托极弱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交叉研究等平台,深化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前瞻布局量子精密测量等未来产业。

聚集创新人才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支持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持续做优人才服务生态,深入实施“才链全球”计划,高质量做好人才工程遴选,全球人才吸引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创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提升产业能级

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企业主导的需求凝练机制,建立创新联合体与重大专项联动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开辟新路径。加快“中国数谷”建设,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鼓励应用场景单位在金融、医疗、电商、消费等领域开放场景,联合大模型企业开发垂域模型、打造行业级示范应用。




政策文本




1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对新认定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1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及通过复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认定的市级新雏鹰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

2




完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实施新一轮孵化载体五年行动计划。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给予认定奖励。对获国家级、省级考核优秀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给予奖励。对入驻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在孵、创客企业,前三年给予最高不超过实际租房价格50%房租补贴。

3




深化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加快极弱磁大科学装置本体开工,有序推进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积极推进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产业化应用,争取国家高端医疗装备重大产业专项。

4




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建立“基础保底+绩效激励+任务保障”平台保障和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平台赋能产业绩效导向,建强“1+2+6+N”科创平台体系。打造全链条服务支撑的转移转化服务保障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资助。对企业牵头建设新获批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配套资助。

5




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转化。鼓励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战略储备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开展攻关与研究。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先用后转”的创新转化模式,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对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分别给予1000万元6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最高奖励200万元。对企业给予不超过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金额30%创新券补助,单个企业年最高额度不超过50万元

6




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企业主导的需求凝练机制,建立创新联合体与重大专项联动机制,对省级创新联合体实施的能形成标志性成果的重大科技项目,省市区三级联动可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

7




推进科技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验体系建设,加强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鼓励牵头承担有关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中国数谷”建设,统筹优化算力供给,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用平台。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鼓励应用场景单位在金融、医疗、电商、消费等领域开放场景,联合大模型企业开发垂域模型、打造行业级示范应用。通过给予算力补贴降低算力服务成本。

8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保障。进一步发挥产业基金示范引领和杠杆撬动作用,持续推进工融科创(AIC)基金、零磁装备成果转化基金、医疗器械并购基金、园区发展基金、5050人才基金等重点基金落地见效。研究构建符合市场化投资环境的国资基金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助力壮大耐心资本。鼓励参投科技保险,按上级资助给予配套资助。

9




推动教科人融通发展。聚焦“1+5+N”重点产业体系,依托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建立科教融合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教科人融合平台,协同培育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推动各类主体积极申报国家、省、市产教联合体,深度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建设。

10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支持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统筹推进“春雨计划”“青荷计划”,深化区级人才分类改革。深入实施“5050”政策和“青链”行动,高质量开展人才工程遴选,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引进海外工程师。对新入选的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



来源:滨江发布

西兴发布
韵味古今·富美西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