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前】兄弟们之间的纷争

文摘   文化   2024-10-12 14:50   陕西  

↑↑点击上方"西岳文化"关注

作者:魏东前


户籍在农村的人,虽然现在跟着儿女在城里生活,但仍然保留着居住的房屋和宅基地。孩子们在农村长大成人后,迟早都要分家,这是农村永恒的主题。现在,北方有这么一户人家,兄弟二人各自分到自己应得的家产。前些年,他们的父母已撒手人寰。兄弟二人各自描绘着自己小家的人生之路。

老大刘信儿有一个女儿,她学习勤奋努力、学有所成。毕业后,她选择了自愿奔赴的城市,开启了他们人生不可预测的探索之路。而他的儿子呢,正在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个人发展,选择在东北长春过着“长漂”的日子,应对着那里各种未知的挑战。女儿则在兰州一所稍有名气的中学教书育人,工作相对稳定。刘信夫妻俩选择听从女儿的邀请来到兰州,过着城里人的晚年生活,日子过的倒也安定祥和。在兰州呆了几年,帮着姑娘带娃。看着外孙女一天天长大,现在已经小学三四年级了,时常感觉到天伦之乐的满足。

然而,离开家乡总有着几许思念,家乡的景象时常浮现在脑海之中。所以他几乎每年总要适时回几趟家,一方面看看自家田园,另一方面也是探望袍弟一家老小。老二刘连也有儿女双全,一儿俩女。但孩子们不大注重学习,学业半途而废,过着平淡的人生。因为自己的孩子与兄嫂的孩子相比略显逊色,在人前总觉低人一等。虽然有所哀叹,但农村人倒也认命,觉得是老天的安排,无可奈何。对子女的谈婚论嫁、成家立业都十分尽心尽力,很是要强体面,没有落下人前人后的非议。

然而,一件突如其来的变故险些葬送了兄弟多年培育的情义。刘信前几年盖了一座两层小楼,花费了积攒下的二十几万元,原本想在这里安渡晚年余生。岂料来到城里之后发现,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他发现女儿女婿上班忙碌紧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都在接送孙子孙女。看来在乡村安度晚年是不切实际的,时代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念。他觉得晚年还是要靠儿女们的依靠,需要建立“舍去”的大度才能得到坚实的依靠。如果现在对“心似西江水,东流无歇时”的儿女袖手旁观,又怎能换来他们的孝心呢!每当想起这些现实,便对在老家安度晚年产生了强烈的动摇感!这所小楼他又作何打算呢?理不出头绪……。

不想今年年初,他回去后发现他惦念的小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被弟弟占用。由于小楼在后院,以前多次回家不曾顾及到它。这让刘信感到非常生气和无助,兄弟二人因此争吵不休:一个说这是我的房屋,你怎么不经允许就占用?另一个说平时帮你照看田园,这房子空着将来又不打算住,我用用何妨!但是你也应该和我商量一下吧……。

兄弟二人反目成仇的情绪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如何冰消雪融?这是一个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兄弟之间的情义是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和珍视的。毕竟血浓于水,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他们能够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共同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去秋来,村庄的宁静似乎也被这份兄弟间的纷争所打破。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私下里劝解,希望他们能念及往昔手足情深,早日化解矛盾。老村长更是亲自上门,用他那历经沧桑的智慧,讲述着村里老一辈人如何携手共度难关的故事,强调在困难面前,家人应是最坚实的后盾,而非彼此伤害的利刃。

刘信儿在愤怒与失望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尽管弟弟未经允许占用了小楼,但这些年里,弟弟确实帮忙打理了家中的田地,这份付出是不容忽视的。再者,自己常年在外,家中许多事务都是弟弟在操持,这份兄弟间的默契与依赖,岂是区区一座小楼所能衡量的。
      
与此同时,刘连也深感愧疚。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举动会给哥哥带来如此大的伤害,更未曾料到这会成为兄弟间反目的导火索。夜深人静时,他反复思量,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该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亲哥哥。于是,他决定主动迈出和解的一步。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刘连带着妻子和孩子们,提着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来到了刘信儿在兰州的家中。面对弟弟的诚意,刘信儿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饭桌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孩子们嬉戏打闹,大人们则谈起了往日的趣事和未来的打算。刘信儿感慨地说:“咱们兄弟俩,这辈子能有几个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还不好好珍惜?”

饭后,刘连鼓起勇气,向哥哥坦白了占用小楼的事情,并诚恳地道歉。他提出愿意以合理的价格买下那座小楼,或者由两人共同商议一个解决方案。刘信儿听后,心中五味杂陈,最终他摇了摇头,笑道:“算了,那房子本就是我打算将来落叶归根的地方,但现在看来,只要咱们兄弟心在一起,哪里都是我的家。那房子,你就先住着,将来若真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

这一刻,兄弟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多年的恩怨仿佛随着这轻轻一握烟消云散。村民们听闻此事,无不赞叹他们的大度与智慧,更加坚信了亲情的力量能够跨越一切障碍。从此,刘家兄弟不仅在物质上相互扶持,更在精神上成为了彼此最坚强的后盾。正是:


白云苍狗两相伴,友情重归心中暖。

岁月如歌情不变,相知相伴到永远。

    

     2024年6月28日   魏东前

作者简介:魏东前,男,汉族。生于河南永城,成长于甘肃。跟随父辈,一生奉献于铁路事业,老来喜欢读读写写。个人爱好登山、打太极拳,2007退休,现定居于兰州。

投稿方式

1.投邮箱:834398802@qq.com

2.投微信:suyan834398802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编辑


作者往期(点击蓝字直接打开)


【魏东前】惊魂记


【魏东前】一件小事


【魏东前】擦亮眼睛


【魏东前】往事如烟


【魏东前】召 唤


【魏东前】诉衷肠


【魏东前】抒  怀


【魏东前】冲动是魔鬼


【魏东前】就  医  (小说)


【魏东前】嗜 甲  (小说)


【魏东前】醒 悟


【魏东前】山间旧事——教训


【魏东前】从善如流


【魏东前】登山运动


【魏东前】归还手机想到的


  说蛇两则


【郭继恩】捉老鹰


【郭继恩】变了,海子灘(续)


【郭继恩】变了,海子灘


【郭继恩】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


【郭继恩】讨厌的  “红蜘蛛”


【郭继恩】手机失而复得有感


【郭继恩】生机勃勃农家院儿


【郭继恩】迁 都


【郭继恩】这个进步是颠覆性的


【郭继恩】沙漠里的路


【郭继恩】关于“结构性矛盾”的一点儿感悟


【郭继恩】科技是生产力,更是战斗力


【郭继恩】母亲的善良


【郭继恩】慨叹《美国的tan官们,日子难过了》


【郭继恩】王 主 任


【郭继恩】骑 骆 驼


【郭继恩】笨鸟落在低枝上


【郭继恩】闲聊新冠疫情


【郭继恩】午夜惊魂


【郭继恩】感触颇深的几件事


【郭继恩】感触颇深的几件事(续一)


【郭继恩】感触颇深的几件事(续二)


【郭继恩】填  炕


【郭继恩】看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之后


【郭继恩】猫头鹰


【郭继恩】拉 西 瓜


【郭继恩】捆  捆 子


【郭继恩】细节,不可忽视


【郭继恩】美味的沙鸡


【郭继恩】装 羊 粪


【郭继恩】放 小 场


【郭继恩】放心,俄罗斯压不垮


【郭继恩】牛奶面片


【郭继恩】最恶心的一顿饭


【郭继恩】车把式的绝活


【郭继恩】勤勉兢业中国人


【郭继恩】上高中的日子


【郭继恩】种 糜 子


【郭继恩】认 干 爹


【郭继恩】校园禁手机赞


【郭继恩】拔   麦  子


【郭继恩】电视剧《装台》观后


【郭继恩】拉  水


【郭继恩】蒋老太爷


【郭继恩】石峡子清沙


【张战学】冬月玉泉院


【张战学】齐 鲁 印 象


【张战学】佛 国 秋 韵


【张战学】我想去石泉


【张战学】走 马 太 白


【张战学】有一个老人走了  ——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张战学】山韭与小蒜


【张战学】闲话说“玄宗”


【张战学】追 梦 古 都


【张战学】雨游长江记


【张战学】五岳丈量之中岳:夜游嵩山


【张战学】五岳丈量之北岳:恒山如行


【张战学】行走三山五岳之 向往雁荡


【张战学】汉京师仓遗址抒怀


【张战学】渐行渐远的村庄


【张战学】”八线”城市法官的一天


【张战学】遇见“天池” ——翠华山游记


【张战学】 一 路 向 西


【张战学】“是非曲直”话孔子


【张战学】华山玉兰姑娘的“贵”口罩


【张战学】天街小雨润如酥

【张战学】潼关偶遇“张养浩”

【张战学】 渐 逝 的 年 画

【张战学】探秘武当——从“人间”到“天堂”

【张战学】  捉 鼠 杂 记

【张战学】  遇见药王山

【张战学小小说】  “丢”了人

【张战学】  撈 花 生

【张战学】  好想和你唱情歌!

【张战学】 麦忙时节

【张战学】 香山不只有红叶

【张战学】 石榴花开

【狄 震】 陕北小华山——甘泉香林寺

榆 钱 麦 饭【张战学】

张战学||我的姑母

张战学||印象裂斜沟

张战学||再见,神道岭

张战学 || 美哉!敷水

张战学 || 阵痛变迁中的农家乐

这一场华山的神仙雨,太美了!!!

又是一年秋凉, 莫名沧桑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阳光半米之外,这般美好!(此文写得很妙)

华阴人永远的骄傲——【卫定一】将军的壮烈人生!

“掏耳朵”竟有这么多学问,真没想到!


西岳文化
秀水青山中华美华中山青水秀,秦东老腔高声吼声高腔老东秦!灵山秀水氤氲下的文人雅士,吼一声古朴苍劲的秦东老腔荡气回肠,谱一曲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承前启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