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星的小孩

文摘   2024-11-27 20:03   上海  

今日推文

发表于1秒前作者:余既成
查看:13500回复:135

标题:摘星星的小孩

作者:余既成


“马太效应”以为,在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与比自己的更强的人建立关系,其最终将导致一个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趋势。



诚然,我们无法否认其合理性。强者之为强者,因其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更强的个人素养。人们接近强者,可以跨越原先的阶级沟壑享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充足的人脉关系,人们利用重重人脉关系,同样可以扩充个人的社会资源,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接近强者,个人素养受其影响,也会趋于相同。这样,通过与强者交往,不仅实现了个人满足感与归属感,提高了自我评价,还帮助个人实现了对身份的重构,阶级的跃迁,思想的飞升。这无不揭示了人们接近强者的动力因:人们试图以这种方式成为强者。



由此可见,接近强者竟有如此大的好处,那么与强者的接近、对地位攀升的渴望为什么没能成为常态呢?我们不妨退一步假设人人都渴望接近强者,可是这又恰恰自证其为悖论。


因为强者也渴望接近更强者,又谈何与弱者分享社会资源和个人素养呢?人总归是社会性动物,老是一味单向度地追求功利则会成为孤岛。强者既与更强者接近,也与弱者洽谈,通过体会不同程度的地位差、知识差来实现个人社会身份的构建。强弱之差,在对手构建身份这一社会行为的面前,并无二差。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过度依赖强者的人比比皆是。人们安于享受这本不属自己的地位和关系,依赖强者的目的不再是成为强者,而成了依赖本身。对个人身份的错误构建不仅带来认知与现实的不匹配,而且囿于抛弃的自我主体性,致使自我成长受限。


同时,对强者的一味模仿也使个人困入经验主义的桎梏,带来创新能力的下降,这本质上,造成了一种异化。



面对这种异化,我们洵可以从社会性角度对个人提出要求与建议,但我们不如着眼于学生群体,仔细观察。


在学生时代,我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往往面临两个选择:是选择强者?抑或是有共同兴趣的同好?学校往往会被认为是一个无功利主义的象牙塔,少年的选择源于本我,而不受限于外。也许,跳脱优绩主义的桎梏,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生是旷野。



我仍愿向风中寻求答案。


也许,起初人们看不见光,自从星星都被小孩摘走,只给大家留下深邃的夜空,人们心中才有了光。


也许,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吧。我不愿再想,将眼光跑向远方。



还是那一群雁,乌泱泱一大群,似乎在绕着某一轴心盘旋,似乎有目标,又似乎没有目标。


看见一只,赫然飞出鸟群,径直掠过仰晖楼冲上云霄。


还见一只,乘风飞向仰晖楼。



上海初中日记
原公众号:上海中考 ;专注于上海中考升学政策、名校招生信息分享,为家长、学生送上第一手中考小道消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