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学生热衷于夜骑开封?这项看似不起眼的活动,实则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大学生活结束后便是社会生活的开端,他们面临的往往不是就业,而是失业的困境。摆在眼前的有两条看似光明的道路:考研或考公,但这两条路都既艰难又不轻松。因此,夜骑开封对他们而言,就像是一种“人生难得几回乐,且享片刻逍遥”。
大学生们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果他们沉迷于游戏和抖音,就会被认为是被电子鸦片所束缚,失去了年轻人的活力;而如果他们选择户外活动如夜骑,又会被指责为消耗公共资源,缺乏社会责任感。
为何现在社会舆论对大学生不守本分的行为提出批评?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应完成的任务,任何人都不能闲下来。从初一到高三,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至关重要,而进入大学后,大一适应环境、大二学习功课、大三找工作,每个阶段也都有其特定的任务。
就像华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汤某说的,”河南作为教育贫困省,一帮移动造粪机无所事事,这帮XX花着父母的钱放飞自我毫无人生规划,典型的酒囊饭袋“,所以大学生可以少年游,但只能在书本里和申论里畅游,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不选择找工作来服务社会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未来已经被过去十年无节制的债务所压垮。少数人享受了利益,但整个国家却在为这些债务买单。普通人的机会在不断减少,他们不得不选择考研或考公这条狭窄的道路。而那些能够制定规则、享受特权的人,却早已在风景秀丽的地方悠闲地生活。
社会为何禁止大学生集体夜骑?表面上有很多理由,如影响安全、健康,以及共享单车造成的交通堵塞和堆积问题。但实际上,缺乏合理的骑行道路规划和共享单车的管理措施才是根本原因。政府直接采取了“一刀切”的懒政方式,禁止了这项活动。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担心非法聚集带来的潜在风险。
从骑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悲伤和愁闷。他们表面上的快乐骑行只是暂时的逃避,而内心的迷茫和未知的未来才是他们真正的困扰。郑州的大学生们不知道未来和美好生活在哪里,但他们知道开封这个目的地就在前方。
郑州大学生夜骑被临时取消,我看到“社会困扰论”、“素质不高论”开始泛滥,大批量的郑州专科学校数量多、几十万都是专科生、985/211稀缺等明显带有歧视性帖子层出不穷。
不能认同对开封夜骑的过度解读:
第一,从社会秩序来说,我们的伟大的城市建设,连大学生夜骑的承受力都没有吗?一个夜骑就能“脱序”、就能“社会困扰”,是不是映射了社会管理系统的低效低能、社会公共服务缺位?
第二,从社会公共设施的供给来看,既然提供了数千万的共享单车,那么大学生充分的享用共享单车的公共服务,有什么可诟病的?我们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为人服务的吗?两个城市相距不过50公里,从深圳一头到另一头都不止50公里,这一点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既然提供了数千万的共享单车公共服务,难道没有响应的聚集性使用的预案么?
第三,从社会舆论来说,从不是说好的,未来是年轻人的吗?社会为什么会把成年大学生当做中小学生、未成年人来约束呢?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意志的社会人,还是高度约束的工具人?
第四,从社会包容性来说,今天我们谈的不是社会对于一个庞大的群体性的“冲动”的个例,而是我们社会不同群体~~从大学老师,到社会管理者,到我们普通旁观的网友,对于群体性自发社会活动自由度的宽容。我们真的已经到了不能包容这些20岁刚刚出头的年轻人偶尔地任性地放纵一回了么?
今天可以禁骑行,明天就可以就可以禁群跑,后天就可以禁步行,岂不是要上演水来土掩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郑州大学生骑行本身,无论从个人喜恶还是社会舆论的角度,可以探讨,但是一则充分的尊重及理解大学生群体的自由,二则避免片面的、群体性的攻击。
点击观看
往期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总有人认为那个年代人人平等、民风淳朴、官无贪腐,其实恰恰相反
“天才少女”姜萍骗了14亿人,好在数学不会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阅读原文 支持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