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头条@十四望远镜
先说苏联的赫鲁晓夫——
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赫鲁晓夫的段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用自己的大皮鞋敲桌子和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用政治运动方式推广玉米种植这两个梗,尤其是赫鲁晓夫种玉米的梗甚至变成了国际笑话。为此,赫鲁晓夫被人们冠以“玉米狂魔”的称号。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掌权后,在莫斯科周边的农庄开始推广玉米种植,并获得了大丰收。赫鲁晓夫认为种玉米是苏联解决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他的大力推广下,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53年,苏联的玉米播种总面积不过350万公顷,到1954年升至430万公顷,1955年猛增到1800万公顷。
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产量的不断增长,大大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和饲料短缺的问题,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表示:有了玉米,任何农庄都能解决畜牧业问题,因为除了玉米以外,没有一种作物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从195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运动。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负责人灌输“玉米思想”。
就这样,疯狂的“玉米大生产运动”愈演愈烈,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疯狂增长。由于各地强行推广玉米种植,而苏联的很多地方并不适合推广种植玉米,加上很多官员胡搞乱搞,所以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最终失败,很多地方的玉米甚至颗粒无收。这场失败的玉米运动,不仅没有使得苏联粮食产量获得增长,而且对苏联农业造成了重创,苏联的粮食危机更加严重。而赫鲁晓夫,也因为这次失败的运动被人们饱受诟病,甚至被迫下台,他的玉米种植运动最终成为了一个笑话。
再来说贵州原省委书记孙志刚——
2015年10月,孙志刚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副书记,随后成为副省长、代省长,第二年1月他当选为省长。此时开始,孙志刚发起了一场雄心勃勃的“玉米革命”。不过,他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大力主张增加玉米种植,相反,孙志刚是要求贵州各地大力压缩玉米种植面积。
孙志刚在贵州制定的官方宣传口径是:玉米属于低效作物,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收益仅有600元左右,而如果改种蔬菜、水果和药材等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一亩地收入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此外,有研究单位称种植玉米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会危及贵州生态发展底线。
贵州省原副省长李再勇,是一个追求“政绩工程”的负面典型。李再勇当年为了禁止种植玉米,会拿着望远镜检查路边、山坳等区域。迫于他的压力,地方农业部门曾私下提出,不要在公路附近种玉米,“大路边不要碍他的眼,可以给农民补助改种别的作物,山里边就不用管了。”
谁知,贵州的“玉米革命”还没有实现宏伟目标就“人走政息”。2020年11月,孙志刚被免去贵州省委书记职务。2024年10月29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受贿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孙志刚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结语:赫鲁晓夫和孙志刚,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但为何他们都要跟玉米过不去呢?因为他们俩人有一个相同点:手里掌握着不受制约的权力!
往期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总有人认为那个年代人人平等、民风淳朴、官无贪腐,其实恰恰相反
“天才少女”姜萍骗了14亿人,好在数学不会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阅读原文 支持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