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县级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传承。在这片土地上,岁月沉淀了无数的故事与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民,走近那些随风而逝的往事……
据考证,约3万年前,新民市陶家屯镇羊草沟村南山就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最早以张家屯镇偏堡子村命名的偏堡子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项重要考古成就。以早期青铜文化为主的高台山文化和公主屯后山青铜文化遗址,对研究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远古风物大部分湮灭无闻,但近现代具有传奇色彩的新民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傲然风骨和带有历史韵味的新民风物,仍然在这里传承着、延续着。
清末以来,新民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一批批宝贵的文学作品。如晚清著名才子喜晓峰,就生活在新民辽滨塔村。他年少时便才华尽显,能诗善赋,精于书法,功底深厚,当过大理寺丞,做过知县,同挚友在沈阳创立了荟兰诗社,所著《忆真妃》被誉为子弟书创作之冠。喜晓峰的诗文深受百姓喜爱。受其影响,新民人李大鹏、李达山等人的文学作品也广为流传。
“九一八”事变后,有一批新民的文学青年以笔为武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唤起人民的觉醒,马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主要作品有《火祭》、《一二九进行曲》、《同路人》、《复仇之路》、《寒夜火种》等。马加1938年到达延安,1942年应邀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加创作了《开不败的花朵》、《在祖国的东方》、《北国风云录》等优秀作品,成为全国知名的革命作家。还有著名军旅作家杨大群,1950年参军入朝担任战地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关东江河》三部曲、《关东演义》、《义勇军演义》及报告文学《毛岸英》等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
新民地方戏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新民地区就盛演《蓝桥相会》、《红娘下书》、《大西厢》等戏目,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解放后,组建了新民地方戏团,除演绎传统戏外,还先后创作了《人民好车站》、《货郎进山》、《我爱这支枪》等大量现代戏。民间艺术新民二人转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都非常有名,极具地方特色和感染力,在新民地区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新民二人转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活跃在全市的二人转民间艺人有三百余人,成为远近闻名的“二人转之乡”。
而今,当我们走进城市的广场、当地的集市,浓浓的文化氛围和热闹的场景扑面而来,琅琅的读书声,美妙的地方戏唱腔令人沉醉。新民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向外来朋友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欢迎你来新民走走看看!
讲述人
新民市政协供稿
市政协全媒体工作室出品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