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每個「打工人」都離不開一個溫暖堅實的後盾——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簡稱「工聯總會」)。從爭取延長假期,到談判裁員賠償,再到幫助大家提升職業技能,工聯總會一直活躍在維護「打工人」權益的第一線。這個從響應新中國成立而產生的組織,在澳門回歸祖國之後更是煥發出新的活力。
「澳門回歸25年,我們一直不忘初心,希望能充當社會穩定的基石,為民生謀福祉,為發展添動力。」澳門工聯總會會長何雪卿在澳門工會「工齡」超過50年,被大家稱為「大家姐」,近日,她在接受GDToday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最初的勞工權益保護,到如今的教育、醫療、老人、青年、社區等多個領域的社會服務,澳門工聯總會始終堅守初心,與時俱進,不斷為澳門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力量。
回歸25年,澳門步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也對工聯總會的工作帶來了新挑戰。「經濟發展適度多元化,我們就為經濟轉型提供多元化人才儲備。」何雪卿說,工聯總會積極發揮橋梁與紐帶的作用,不僅致力於提升職工的技能和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經濟轉型的需求,還通過一系列交流合作項目,引導澳門人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浪潮,走進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熱土。
解決勞資關係的矛盾個案最考驗功夫
1949年,受到新中國成立的呼喚和鼓舞,澳門部分愛國工會倡議成立聯合組織,團結力量,支持國家建設,維護職工權益。在澳門仍然處於政治和社會形勢相對不穩定的環境下,1950年1月20日,12個工會衝破重重困難險阻,正式組成澳門工聯總會。
回歸以來,由一個齒輪、四隻手和一個「工」字組成的會徽,把各行業工會工友們的心緊緊聯在一起,直屬的團體會員超過70個,會員超過7萬。「工會與工友之間的情誼歷久彌深。」何雪卿說,澳門工聯總會有著鮮明的愛國愛澳優良傳統,在爭取和維護工會合理權益的同時,也成為推動澳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GDToday記者:澳門回歸25年以來,您認為澳門工聯總會在維護職工權益、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何雪卿:工聯總會是在1950年成立的。我們高舉著「愛國愛澳」的旗幟,團結職工群眾、服務職工群眾。因為我們是一個工會組織,維權也是我們的基本職能。在回歸之後,我們更加以主人翁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積極參與社會,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在民生改善和職工保護方面,我們也做出了努力。
事實上,我們在回歸後確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在教育方面,我們現在有十五年的免費教育;在醫療方面,我們也基本上能夠提供全面的服務;在勞工權益方面,我們也有一個比較完善的保障。比如產假從原來的56天增加到了現在的70天,還有男士陪產假等。在職業安全方面的保障也在逐步完善。
GDToday記者:工聯總會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何雪卿:工聯總會開展維權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源頭立法,我們積極參與立法會的工作,充當立法會和大眾之間的橋梁,讓民意能傳達到立法會中。工聯總會自1984年起派出代表參與歷屆澳門立法會選舉,及後不少代表又獲委任進入政府行政、勞工、經濟和社會民生等各項事務的架構內參政議政。目前,共有60多人參與超過40個架構的工作。第二是宣傳教育,讓職工瞭解自身可以怎樣保障自己的權益。第三是個案處理,這是我們最考驗功夫的地方,因為勞資關係出現矛盾是正常的,我們需要依法、合情合理地協調好,保持和諧的勞資關係。這是我們長期努力的工作,並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作為工會組織,我們也與企業有一個良性的互動。比如今年澳門馬會公司因經營困難決定提前將賽馬經營權交回政府,停辦所有賽事和賽事相關運營活動,這其中也涉及到解雇職工和工資賠償的問題。我們就聯繫企業,成立了一個協調小組,讓雇主代表、職工代表和工會代表共同協商解決,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解決了問題,保障了員工的利益。
加強新工種培訓,為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近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積極推動經濟轉型,以「1+4」適度多元化發展策略為核心,力求打破傳統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工聯總會作為澳門職工的重要代表機構,其角色與貢獻備受關注。
何雪卿表示,工聯總會在這一過程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配合相關政策,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在職工培養方面,工聯總會與政府緊密合作,致力於提升職工素質,為澳門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儲備人才。
GDToday記者:近年來,澳門積極推動經濟轉型,以「1+4」適度多元化發展策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工聯總會在經濟轉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何雪卿:澳門要走適度多元化的道路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工聯總會在積極配合政府相關政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對職工群眾的宣傳,提高職工素質。特別是在職工培養方面,我們配合政府做了許多工作,如在工作學院裡進行培訓,涉及影視、應試、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新興產業的工種培訓。這些工作也都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同。所以我們現在主要是為政策所需培養相關人才,提高職工的技能水平以適應現在經濟發展的要求。
GDToday記者:這些職業培訓活動除了在澳門開展,好像也和內地進行合作?
何雪卿:是的,我們也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了職業技能比賽和交流活動,為澳門職工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和發展機會,也希望能為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創設平台。
此外,我們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開拓視野。每年六月前後,全國總工會都會邀請我們以顧問的身份參加國際勞工大會。這確實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平台,去瞭解世界工會運動的情況和趨勢。我們每年有兩個名額,也一直在積極參加。
在粵設辦事服務點,更好融入灣區建設
2024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發佈五週年。五年來,《規劃》為澳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政策的引領下,澳門居民正積極融入大灣區,共享區域發展紅利。從社保通辦到教育合作,從醫療互通到職業交流,澳門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聯繫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創業、生活,享受著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共同書寫著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作為澳門職工的重要代表機構,工聯總會也一直致力於推動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經濟發展新機遇,為澳門職工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台。工聯總會通過設立廣東辦事處以及在廣州南沙、珠海等地設立辦事服務點,與內地城市建立了緊密的聯繫。近年來,工聯總會不斷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不僅在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還在社保、醫療、法律宣傳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項目,為澳門居民走進內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GDToday記者:今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五週年,那麼工聯總會一直以來是怎樣何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保持聯繫?
何雪卿:我們通過廣東省總工會的支持幫助下,較早設立了廣東辦事處。在廣州南沙、珠海等地都有辦事服務點。我們知道我們有責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大灣區和深合區的工作。近年來,我們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力度。最近我們在橫琴開設了一個新的居民發展中心,希望更好地服務於澳門和內地的群眾,引入澳門的一些社區服務方式,互相取長補短,更好地服務市民。
在大灣區裡面,我們也積極開展和內地的合作,我們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實際上我們現在有不少居民想去內地生活、工作、讀書,但他們對內地的一些法律法規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會宣傳內地法律,讓他們更好地瞭解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便他們在內地發展。另外還有一些服務是與政府合作開展的,比如社保、醫療,甚至巴士卡,怎樣去和內地打通。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多個項目為澳門居民走進內地提供便利服務。
GDToday記者:站在澳門回歸25週年的節點,未來工聯總會有什麼發展規劃?您又對未來有什麼期待?
何雪卿 :我個人的人生與工聯總會的工作密切相關。我做了超過五十年的工會工作,可以說是與工會一起成長。所以對工會工作,我充滿了感情。作為工會工作者,我們自己要提高水平,更好地適應現在職工的需求,為他們的職業前途和職業生涯提供更多服務。
在未來五年,我們可以看到工會將面臨很大的挑戰,特別是經濟方面,我們需要更加努力。作為工會,我們要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在維護職工權益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穩定社會,攜手國家,促進澳門「一國兩制」的事業。此外,澳門是一個開放的城市,我們與國際聯繫密切,在政治安全和國家安全方面我們責無旁貸要做好。
來源:GD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