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学术
2025-01-04 10:02
四川
有人说,读懂了阿Q,也就读懂了中国人。然而,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个经典形象却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了有数十年之久。从“中国人品性的结晶说”到“人性的普遍弱点说”,从各种言之成理的批评到风靡一时的奇谈怪论,都有人提过。但,仅仅如此吗?历史学者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指出:以往说法也许都对,却单单遗漏了一种最平实、最符合实际的分析,那就是:阿Q其实是一个流浪于城乡之间的典型的游民形象。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确定的住所,没有家庭,更没有宗法,甚至连自己姓什么都拿不准。他身上集中体现出的“阿Q精神”,其实就是“游民意识”泛滥的结果。所谓“游民意识”,王学泰引用了闻一多先生一针见血的转述:“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儒家奔走的是朝廷庙堂,道家向慕的是山林归隐,二者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构成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的两面。而游民土匪则脱离主流社会秩序,跳出“士农工商”四大职业之外流落江湖,形成了可悲的“游民意识”和“游民文化”。自宋代以来,随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掺杂着“游民意识”的通俗文艺作品大量普及,游民文化散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得不是游民的中国人的灵魂中也活跃着游民意识,并成为儒家和道家之外中国人的第三个思想传统。如果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共性,那么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则把这种“精神共性”挖掘得更系统、更深入、更彻底,把历史文化中最晦暗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给了每一个读者。读完这本书就会明白,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乃至极左思潮,都与游民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游民文化”从未消失,仍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不理解游民文化,就难以理解中国社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总理外交秘书的李慎之更是高度评价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项工作无异乎‘发现另一个中国’,它蕴藏着中国两三千年历史所谓一治一乱的谜底,而且我生怕它可能还指向中国未来历史走向的谜底。北游&先知书店深知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价值,取得独家授权。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可一并选购王学泰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