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感悟之“造句篇”
王新忠
造句,有别于成句为面。成句为面,按照前辈的说法,最理想的是要找到“玉盒子盖”。黄跃佳在2014年汕头市金平区“科普杯”全国灯谜创作赛后写了《“科普杯”创作随感》:当时在应征稿创作过程中,按谜材串出了一个底“节能、极光”,卷帘读为“光极能节”,初步思路是:有一个叫“光”的人生活特别节俭。其后联想到曾经看过司马光一篇家训《训俭示康》,最终在该文中找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为面。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玉盒子盖”。
本文所谈的造句,讲的是自拟面句。多次参赛体会,个人深有体会:成也造句,败也造句。好的句子,应该是这样:它合乎逻辑,句子通顺,谜以载道;它不生造,符合大众阅读习惯,最好是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它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它看不出斧斫痕迹,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境界。
造句关联构思、修改两个步骤,因为构思、修改两个步骤关联度大,且最终指向都是造句,所以本篇取名“造句篇”,将构思、修改两个步骤一并阐述。
1.构思
(1)聚焦重点底材构思。广义上的构思步骤,实际上从读底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构思,要通过准备、精读、攻坚3个阶段,筛掉70%左右的底材,这70%左右的底材,要么字数太多,要么结构复杂,决定了不适合谋面或是自己无法把握、驾驭不了的材料。这个阶段,不要过多在自己把握不了的底材上纠缠,浪费精力,而是要及早进入精读、攻坚阶段,聚焦到少量自己有把握的底材进行重点构思。
(2)构思路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条佳谜是怎么炼成,并无定规。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如何进行“胸怀和创意的对接”?笔者在《佳谜可以这样炼成》阐述了6种构思路径,即从阅读底材开始、从阅读图书开始、从运用预制件开始、从运用词语开始、从阅读佳谜开始、从造底开始,揭示了灯谜构思路径具有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特点。构思路径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要找到好的扣合创意点,并造出好的谜面。广东谜人倪乾发在《定心择路上虎山》里谈到其在衡山专题创作赛,创作“南岳”谜的体会。其从最难字素“南”“丘”字素入手,延伸联想到“密献兵”与“必突”之间的关联,即“3-2”这种群加群减方式得出“南岳”,最后谋出“密献兵书,务必突破(衡山别称)南岳”,获评十优。笔者通过观察“人生”“人性”词语,发现二者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人性-人生=忄”,然后拓展到“悟”字,最终造出“透过人生看人性,难用言语来形容(字)悟”,获评寿林字谜奖。
(3)构思策略。
借助预制件构思。个人体会,读底要有阅读基础和储材加持,才能提高读底效率。从运用特殊预制件开始,实现突破,是我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如因为事先储备有“大国外交”扣“因”,“不渝初心”扣“俞、心”两个预制件,在参与“大美娄东”赛事,读到“俞庆恩”底材时,思路立即贯通,最后就是解决底材剩下“庆”的谜面表达问题,最终谋出“不渝初心,广交天下,推进大国外交(太仓相关人物)俞庆恩”。
自己造句构思。天地是无形的文字,文字是有形的天地。文字成文章(成谜)为储存天地信息的有形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要坚信只要筛选出合适的、自己有把握的预制件,通过集中精力、聚焦攻坚,就一定能够实现突破、谋出好面、收获快乐。好的构思或好的预制件,不是时时都能匹配到好的底材、成就佳谜,有时需要等待。好的预制件,一定要为其找到合适归宿——成就佳谜,否则就会浪费。好的预制件,在成就佳谜公之于众后,就完成其使命,一般不能再用,因为已经缺失其新鲜感。要想创新的话,只能再找下一个,也就是说,好的预制件,只能有一个合适的归属;好的预制件,用一个少一个。在找不到好的预制件,或好的预制件匹配不到好的底材,无法借力预制件时,那就考虑自己造新句。“梁溪杯赛”,为机关事物管理术语谋面,难度极大,很多谜人视为畏途。但还是有一些谜人独具慧眼,从中探到“珍宝”。如段夏青在读“公物仓”底材,慧眼发现“仓公”与“苍松”的结构关系,然后以“草木凋零”减损多出来的“艹、木”,最后自拟“生死一如苍松,勿随草木凋零(机关事物管理术语)公物仓”,摘得大赛金奖,其后还收获2023年度金虎奖十佳。
另辟蹊径。在借助预制件、自己造句都没有满意作品,不妨跳出底材束缚,找找别的途径。笔者参加项羽文化专题赛,入围两条作品,一条读底而拟,一条跳出底材,以“项羽有一亚父而不能用(金庸小说人物二)范帮主、计无施”,最终摘得十佳。
2.修改。修改步骤,不是每条谜的必选项。有些谜,从构思到成谜,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就可成谜。从发掘“不搞一刀切”,到成就“不搞一刀切,亮点在用人(字一)以”,一气呵成。该谜原先为龙海灯谜每周竞猜赛题,后获评年度百谜。但还是有不少灯谜是需要修改。构思成谜、修改有时时间紧接,有时隔开。甚至有过很长时间后再进行修改。如“历史”底材,原作谜面只有“为功名厮杀半生”这一句,后来修改扩充为“为功名厮杀半生,都已经成为过去(学科)历史”,获评漳州基层灯谜年度十佳。“赵云”底材,原来谜面只有“希望下去走基层”这一句,后来修改扩充为“希望下去走基层,先看百姓啥诉求(三国人物)赵云”。山东谜人崔永凯评析时称“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为了炫技而刻意双扣,谜面上下两句,关联紧密,合在一起,完美表达了百姓的呼声,更似一句党性格言。”
3.换位思考。史载称唐诗人白居易写完诗,都会念给一些老婆婆听,然后再进行修改。因此,白居易的诗都非常通俗易懂。这说明白居易有换位思考意识。谜作出炉之后,自我感觉好,还不行,还要别人说好才行。自我感觉好,有时并非真的好。我个人经验,谜人要有自我革命意识,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想想评委、观众看到你的作品,会挑出什么毛病。我也曾当过佳谜奖赛评委,从评委角度看,往往很多时候不用看扣合,先看谜面是否通顺、合理,面不过关,不用看扣合,立马淘汰,根本不会纳入佳谜候选行列。浙江谜人周惠龙根据其担任杭州亚运灯谜赛特邀评委经历,撰文强调:若能做到“三突出”与“三力避”,有望能提高获奖率。“三突出”,即突出主题、突出谜味、突出正能量;“三力避”,即力避撞车、力避暗合、力避老套路。值得参赛谜人借鉴。
复盘我以前参赛的一些作品,有些投稿时也曾经信心满满,结果根本连公示的机会都没有,刚开始还不太服气。事后几年,发现当自己鉴赏能力提升后,再重新审视自己曾经自我感觉良好的那些作品,真的不咋地。所以,不能怪别人不识货,只能怪自己当年还太嫩,功夫没到家。
参赛感悟系列作品:
1 | |
2 | |
3 | |
4 | |
5 |
★狼说探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