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听 | 专访董晨宇老师:网红与我

教育   2024-12-25 20:17   北京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社交媒体方向,他的课堂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爱,工作之余,董老师在B站、小红书和微博等各大平台上发表了一些关于网络与社交媒体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关注。这次访谈,董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下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认知。



本文共2738字

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01 从英语到新闻:语言是“自行车”


董老师本科学的并不是新闻,而是英语,“其实是报错了志愿。”他说。他高考那时就对新闻有很大兴趣,但是他是一个理科生,而北京只有北外新闻系收理科生。他觉得“分不管高低,浪费分也无所谓”,所以选择了北外,但之后才发现此新闻非彼新闻,这居然是个英语新闻专业,培养驻外记者,而他对此兴趣不大。所以他被迫学了四年英语,但他认为这四年也并非完全无用。他把语言比喻为自行车,如果有极大兴趣当然可以一直学习,成为“赛车手”,但是如果兴趣不在这里,那学好语言也能让他读文献、写作、交流无障碍,“能把车骑稳”。


02 研究者要有平视的目光


谈及自己的互联网影响力,董老师说他其实并不想太火,他只想让自己的作品影响该影响的人。就如董老师视频里的一句话:“影响自己最适合影响的人,是福中福。”他说如果读书的孩子们想了解一下传播学,了解一些社会性的事件,那么他可以为其提供其中一种解释的方案供他们进行参考,这对他来说就足够了。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影响更多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野心是影响自己不该影响的一些人以及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一些人,那就离祸不远了”。


董老师的b站视频截图


虽然在社交媒体发表作品,但董老师依旧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学者形象,发表作品不是他的工作而是业余生活,“我不觉得这是我的负担,我发表作品,但是不会刷视频,不做后期制作,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其实并没有特别大量的时间投入”。   

他认为自己是大众的一部分,“咱们是学者,但是并没有高人一等”,之所以选择短视频平台进行交流,是因为他希望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小说家有小说家的视角,学者有学者的视角”,自己关注网红这个群体,研究网红的视角,是一种参与式的研究。“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他们会认为你不懂他们,但是你是一个UP主,所以他们愿意交流”。所以董老师成为UP主,然后借此认识更多的同行,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

董老师谈到很多他与网红交流的例子:比如最近他要以一个UP主的身份去横店,接触一个拍微短剧的团队,“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拍的,劳动合同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工作强度怎样,他们与传统的影视行业有什么差别,他们的职业化是怎么推进的”。董老师也曾与b站UP主、抖音博主等一起聊天,正是有着UP主这个身份,他更懂网红这个行业,所以人缘好,很多人愿意和他分享交流这个行业内的经历,成为UP主是一个“与他们聊天的基础”。UP主的身份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研究,而学者的身份又使他能够更好地把他们的样子以学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互补。


董老师的译作


“我认为大学老师没什么比他们更牛的地方”,尽管身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但董老师始终认为自己对这个行业没有绝对的解释权,“行业内部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与大学老师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互补的”。他还想要与一些网红共同完成一篇论文,“从用网红说话,为网红说话到让网红自己说话”,他强调:研究者要摒弃对研究对象的可能失真的凝视与判断,做到双方平视的交流。


03 一万条微信语音,

也比不上一个真实的拥抱


在研究中,董老师曾关注过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这个主题,这与网络上常常调侃的:“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董老师说:“我完全不期待别人展现真正的自我,也没有人会展现真正的自我。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不是客套,而是正常的行为,每个场所都有对应的社会规范,每个人都要去遵守这样的社会脚本。在私下因为聊天的封闭性,人更容易有一致的表达,但是互联网上,隐私的门是坍塌的,公众平台上会有‘意料之外的访客’,所以人会更加谨慎,会让自己说的话更加有公共性。所以,朋友圈也是这样。这是一种‘最小公约数原则’。”

与此同时,董老师也谈到了自我呈现过程中的另一个现象:自我披露真实复杂的情绪。这种披露与“最小公约数原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为了获得对方信任而进行的“后台的前台化”,“这种后台的前台化,意味着我们需要让对方相信我们的真实,那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把你拉到我的后台去看,来增加你对我的信任”。

谈到“情绪”的时候,董老师说“情绪”是今年的一个关键词,“我们通过大量的社交媒体,来去获得的信息也往往是极具情绪性的信息,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情绪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法改变大势所趋,但是要警惕情绪可能带来的事实的扭曲。”我们的情绪一方面改变着我们对事实的认知,造成情绪的极化,有相同情绪偏向的人会逐渐抱团,有不同情绪偏向的人又相互的来去撕扯;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情绪的通货膨胀”,我们需要预值越来越高的情绪来满足我们的期待。

在我们的交谈中,董老师还谈到了“语言的通货膨胀”。他说,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70%以上的信息是由语言符号之外的表达来传递,然而互联网上是一个文本社区,只有语言符号,所以需要其他方式进行补偿。最开始是1972年出现的颜文字,然后是emoji,再之后是表情包,但很多时候这些还是不够的。最开始人们表达高兴说“呵呵”,但是发现“呵呵”有讽刺的意思,所以又改成了用“哈哈”,但是“哈哈”又显得冷漠,进而有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似乎“文字讨好症”的现象愈演愈烈。


董老师的译作


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社交礼仪。线下用一个微笑就能表达礼貌客气,但是线上就需要更多的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来确保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礼貌,因此容易“用力过猛”。我们不能对这个苛求太多,因为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顺其自然,因为这是使用技术代替线下交往的一种补偿,“我们不能去责备技术,因为技术的发展是一直在模拟人与人交往的真实情态:书信模拟的是文字,广播模拟的是文字和声音,电视模拟的是声音和图像,互联网模拟的是声音、图像还有一对一即时的交流,到了VR或许能把这种‘模拟’从二维扩展到三维。但是这总是不够完善的,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形成一种社会规范去进行补偿。”

但董老师也一定程度地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线下社交。“一万个微信语音也比不上一个真实的拥抱”,他说线上只是交流的权宜之计,线上可以随时交流,线下却很难做到。我们不能因为线上的便利就忽略线下的真实,线上只是一种补偿机制,而不是替代性的。


04 结语


董晨宇老师曾进入秀场,进行过为期十二月的田野调查,也与网红共创过许多作品,他走入网红、理解网红,他通过他的课堂,通过他的博文与视频,向我们展现网红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喜欢他幽默风趣的谈吐,乐于听他在课堂上以一条vlog为例剖析网红的“八百个心眼子”,也从他对社会、对网络鞭辟入里的分析里,逐渐寻找到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的定位,我们学会了去理解线上的他人与自己,也学会了去拥抱线下的真实。

在最后,董老师给了我们一段寄语:“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属于你的答案,这个答案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自我重塑的,这才是成长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出品

本文特别鸣谢董晨宇老师

文字:组织联络部 鲁思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组织联络部 姚孟彤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官方微信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鲜、最生动的校学生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