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运河边的老店

政务   2024-10-06 20:30   浙江  


栏目名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回忆绵绵的老店,仿如岁月悠悠的沉淀。桐乡发布开设“时光里的老店”专栏,让我们打开光阴的匣子,到回忆里走一走。

深秋,行走于运河边的主路上,一声轮船的鸣笛声打破了石门老街的宁静。

 

曾几何时,这里车水马龙,是商贸的繁华之地,路边的大运河里,船只来来往往,通向新世界。


姐妹商行,就在古吴越疆界碑几步路之外的寺弄街上,店门朝东,低矮的老房子,几十年过去了,仿佛就是当年的模样。



往北走几步,是东西向的下西弄,拐个弯就能望见木场桥,桥西便是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吴惠娟和丈夫的家,在木场桥的东头,旧时光里,彼此两家也算乡里乡亲的“邻居”。

 


可惜,丰子恺先生在这里居住得不久,17岁便外出求学。许多年后,吴惠娟和丈夫回忆这位大名鼎鼎的“邻居”,有关他的记忆,是不多的。

 

我们寻访的老故事开始了。

 


现在

 

“阿姨,你是我昨天电话联系的那个人吗?”

 

“对滴对滴!我就是。”“小姑娘,你来得不巧,有个‘大生意’刚做好了……”

 

吴惠娟,今年68岁,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岁月似乎未在她脸上有过多的痕迹。初次见面,彼此却能热络地聊起来。

 


“其实,我们注册的店名不叫姐妹商行,但我和姐姐两个人开了几十年店,大家都这么称呼,叫着叫着,就成了姐妹商行。”吴惠娟的姐姐吴惠芳今年78岁了,年纪大了,前两年就已经不再管店,现在开店的主力是吴惠娟和丈夫。

 

闲聊中,知晓吴惠娟家有八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七,姐姐吴惠芳排第三。近五十年的光阴里,她们姐妹俩都守着店,成了寺弄街上的一道“风景”。

 

两个店面,维持着老底子差不多的格局。“以前面积没那么大,后面都是做仓库的,后来生意不错,就打通了。”如今的店面房,一通到底,结婚的布料、衣服、木桶、红灯笼等等,铺得满满当当,好像一个“百宝箱”。

 


“儿子要结婚,老板娘,帮忙配一配结婚东西。”…… 家里有人结婚,中年人开着车子来买东西,他们话一出口,吴惠娟瞬间秒懂,在聊天般的对话中,一样一样开好单子,挑好布料、结婚用品,写好价格,待对方看得满意、称心,就下单了。

 

“我们的顾客有些是嘉兴市区,湖州南浔、练市等地的,都是老顾客口口介绍,他们一路寻找过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吴惠娟做的就是口碑生意,一天天攒下的好口碑,顾客们会放在心里头。

 

“你看看,这些都是账本,洲泉青石的这个人,结婚的东西买了两三千。”“这个河山的,也买了一千多。”“还有工地上开工,要买脸盆、拖把等,也买了小几百块。”……吴惠娟一边说,一边翻账本。

 


“就怕弄错,这些‘大生意’,一样一样列好清单,标好价格,顾客要看,哪怕过去几个月了,翻一翻账本一目了然。”几十年的积累,吴惠娟的幸福生活就浓缩在一本本的“账本”里了。

 

其实,这些有文字、数据、电话号码的“账本”,折射的正是人的“故事”:有的人为结婚而来,有的人为家里的新生儿满月而来,也有的为老人而来……

 


过去

 

曾经,寺弄路的繁华,也出现在丰子恺先生的文章里:

 

“我的故乡石门湾,位在运河旁边。运河北通嘉兴,南达杭州,在这里打一个弯,因此地名石门湾。石门湾属于石门县(即崇德县),其繁盛却在县城之上。抗战前,这地方船舶麇集,商贾辐辏。每日上午,你如果想通过最热闹的寺弄,必须与人摩肩接踵,又难免被人踏脱鞋子。因此石门湾有一句专用的俗语,形容拥挤,叫作‘同寺弄里一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门镇寺弄口。汤闻飞/摄 


他还将寺弄路比作“石门湾的南京路”,可惜历经一场场战火,待丰子恺再归来时,沿路都是草棚、废墟以及许多不相识的人。


不过,姐妹商行的出现,那是半个世纪后的事情了。

 


1975年,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吴惠娟和姐姐吴惠芳下放到石门农村。到了1978年,“下乡”结束,姐妹俩接替父母在供销社的岗位,成了商店里的一员。

 

彼时,吴惠娟在酱油商店,吴惠芳在棉布商店。在那个年代,姐妹俩能寻了一份安稳工作,高兴得不行,工作也特别卖力。

 

年轻时,吴惠娟和姐姐长得漂亮,是石门镇上的“两朵花”。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吴惠娟,在老年人里,气质也是蛮好的。

 

吴惠娟


姐妹俩的工作也是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前进的。人在时代里,就像一颗小砂砾,起起伏伏,抓得住发展的红利,整个人生也能向阳而行。

 

姐妹俩无疑是时代发展中的幸运者。东兴商厦准备开业前,吴惠娟还被借调到商场做准备工作,后来得知要调过去,考虑到各种原因,她还是放弃了,又回到石门的酱油商店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供销社转制,可以私人经营商店,我们就买了老店铺,开始做酱油、棉布等生意。”因为姐妹俩一起经营,生意红红火火,来的顾客多了,老百姓口口相传,自然而然地称之为“姐妹商行”。

 


在吴惠娟叙述中,那个年代的“出街”场景被逐渐还原。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们上街,都是背着“篓具”或者推着板车来的,家里有点事,要上街采购东西,姐妹商行门前的这条路,人来人往,总是一个热闹。

 

“早期也没菜市场,就是路边摊,大家都挤在这条寺弄路和前面的路上,我们店里柜台前也都是人。那时,有记者来给我们拍过一张照片,登上了报纸,说从来没见过这么闹猛的店。”


“那时不像现在,衣服是要买布做的,喇叭裙费布料,拉一块布要二尺多,杉杉牌布料卖得最俏,男人用来做西装,都是时髦货。”吴惠娟和丈夫你一句,我一句,往事涌上心头,说不完的故事。

 

老底子的石门。汤闻飞/摄 


生意好归好,但那时做生意,也是吃苦活。吴惠娟和家人要出门进货,起早摸黑、日夜星辰地赶路,“我们坐车到杭州,半夜里乘火车到金华,进好货已凌晨二三点,为了赶上火车,一路都是急急忙忙,当时真是又苦又拼。”



姐妹俩生意做到“顶峰”时,结婚的东西“一条龙”服务,上到冰箱、洗衣机,下到煤气瓶、煤气灶等,都能在店里看到。


 

“那时,老百姓家要结婚,这些布料、嫁妆等都是这里买的。”后来,姐妹商行的送货车也从皮卡换到了小货车。“那时都是一车一车送上门的。”吴惠娟的丈夫是送货的主力,河山镇的王家弄、堰头村等地,他都去送过货,也过去周边很多镇、村、小组。

 

“那时,桐乡振兴西路开展销会,我们还被邀请去参加展销会,卖被面子、毛毯等……”一眨眼,吴惠娟接替父母的工作到现在,在这个地方已待了近50年。

 


这半辈子的生意,与改革开放,老百姓口袋子鼓起来是息息相关的。如今,这里已不再如过去那般热闹,但在吴惠娟和丈夫的回忆故事里,都真真切切地发生过……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记者|朱方红
摄影|朱方红
部分照片由石门镇提供
编辑|沈惠娟
责编|宋佳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爱桐乡APP“社区”版块,分享您的图文或短视频,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桐乡发布哦!



最新动态:


桐乡人注意!朋友圈别晒这些照片

优惠减免,延续三年!

桐乡迎来大流量!

大口嚼!桐乡人的童年滋味,鲜甜上市!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桐乡发布
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服务资讯,倾听民声诉求,展示城市魅力,欢迎您关注桐乡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