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主创设计,以“层城叠构、绿野无尽”为主体设计理念,设计布局厚重典雅、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气质,历史的厚重感以及粗犷沧桑的自然美,使“古动物”主题与现代建筑理念完美融合,让公众更好体会生命演化的宏伟历程。作为亚洲最大自然博物馆,该项目占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其中最为震撼的恐龙帝国展厅,有许多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和标本,比如馆内展出的董氏中华猛龙骨架,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件中华猛龙骨骼化石!这里有大规模恐龙军团:中国第一龙、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四翼的恐龙、半水生的恐龙;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豁嘴的鱼、最大的翼龙和最小的翼龙;这里还有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冰河时代的明星……馆内常设地球脉动、远古海洋、恐龙帝国、哺乳新生、灭绝之殇五大展厅和两个大型临展厅。其中,该馆“镇馆之宝”——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件中华猛龙骨架化石,就陈列在该馆“恐龙帝国”展厅内。
世界八大板块分布图
深海鱼类模型
哺乳新生展厅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展品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目前馆里陈列的展品总计约6000件左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陆续分批次把在北京的珍贵化石标本疏解到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目前展出的展品中不乏珍品,包括世界唯一的中华猛龙骨架标本;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中加马门溪龙;已知时代最早的头尾完整保存的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世界极少数三维保存的天山哈密翼龙蛋;中国最著名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世界上脸最长、个体最大的马——埃氏马头骨等化石标本。1月19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通过丰富的文物、多媒体互动技术、场景复原展示手段再现晋阳城灿烂的历史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始建于春秋晚期,毁于宋太平兴国四年,连续使用近1500年,遗址内保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2010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在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是一座主要依托晋阳古城遗址重要考古发现而建的专题类博物馆。核心展览区以“晋阳雄異”为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设立了肇建晋阳、名都并州、霸府别都、盛唐北都、锦绣太原5个单元,讲述从赵简子兴建晋阳城到当代太原新貌的主要历史变迁。从春秋晚期建城到宋初毁城,晋阳既是中原王朝安危所系的战略屏障,又是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的大舞台。该博物馆将为讲好晋阳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文博力量。
03
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马太路与石子街一巷交叉口
1月20日,扬州非遗珍宝馆开馆,共有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因其南北方向很长、东西方向较窄,故形似一艘宝船。![]()
扬州非遗珍宝馆汇聚了扬州工艺美术馆、中国玉器博物馆、扬州漆器馆和中国剪纸博物馆的精品馆藏,同时,也是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可谓“五馆合一”,一馆尽览扬州非遗珍宝。此外,馆内还设立了文物商店和拍卖大厅,未来这里不仅是展览空间,还是文化空间、旅游空间、休闲空间以及购物空间。古城扬州,历史悠久,非遗珍品,耀眼夺目。建城2500多年来,扬州一直是中国工艺美术珍宝的主要产区和集散地,非遗成为扬州耀眼的城市名片和鲜明的文化标识。在扬州非遗珍宝馆二楼,丰富的多媒体展项是一大亮点,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版上山河,全景式了解到雕版印刷技艺的诞生、传承与发展。扬州是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长江与运河的交汇,造就扬州通史式繁华,留下灿烂的文化和厚重的底蕴。目前,扬州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20项。2月1日,广安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博物馆于2023年底建成,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是广安市首个集文物收藏、征集、教育、展示、研究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共有3层,其中一楼为民俗展厅、临展厅,二楼三楼为通史展厅、数字展厅、学术报告厅以及研学社教区域,周边配套文博公园。
广安市博物馆通史展厅 (广安市博物馆 供图)
1996年,于广安华蓥市双河镇招勋村发掘出土的宋代安丙墓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广安考古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了再现安丙所生活的时代情景,广安市博物馆采用数字多媒体手段打造《宋韵广安—走进安丙生活的时代》数字展,以立体沉浸式的视觉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到安丙时代,通过动态画面结合宋代的衣食住行,让观众领略南宋时期广安的大好河山和民俗风情,呈现一幅广安版“清明上河图”胜景。
广安市博物馆数字展厅 (广安市博物馆 供图)
作为新馆的亮点区域,步入中庭便能看见数十米高的流动屏幕由三楼倾泻而下,广安十六景徐徐呈现,美轮美奂。这是广安市博物馆采用的冰屏多媒体艺术形式,用科技的手段再现了广安古十六景,让文物古迹活起来,向进馆观众展现广安深厚的历史人文画卷。2月2日,上海博物馆东馆试开放,上博东馆总建筑面积113200平方米,有地上六层,包括展示陈列、公众服务、库房及办公用房,建筑高度45米;地下二层埋深12.9米,主要为学术报告厅、影院、活动教室等。上博东馆有大小展厅20余个,还设有大量教育体验场地,展示陈列区面积达3.36万平方米。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从夏代开始各个时代的青铜器,其中不少是流传有绪、屡经著录的国宝重器,形成了体系完整、种类齐全、精品良多的收藏特点。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目前的最新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展厅以中国青铜工艺的发展史为线索,分为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七个板块,展品充分表现不同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共同展现出中国青铜艺术的灿烂辉煌。
6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东馆狂开10个展厅,这次重开简直是王炸级别的一次性狂炫,10个展厅及互动体验空间,上万件文物一次性推出,其中多件重磅国宝级文物亮相。新开4个常设展厅: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2个专题展厅:考古馆“考古上海”展、陶瓷专题馆“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4个互动体验空间:古代文明探索宫、数字馆“山水江南”展、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文创旗舰空间。
文博圈相关报道:今日开馆!上海博物馆东馆来啦
2月6日,中国昆曲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正式与公众见面。苏州戏曲博物馆包含中国昆曲博物馆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两座博物馆,是展示江南文化、姑苏文化、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张家巷14号,是弘扬江南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昆曲传统艺术精粹,集文物典藏保护、学术科研、展览陈列、社教活动、活态演出、文创开发等为一体的全国唯一“国字号”昆曲专题博物馆。此次中国昆曲博物馆展陈提升及重装开馆,是苏州展示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又一重要城市窗口和文化地标,以“最苏州 忆江南”为文化理念,全方位打造感官式、园林式、沉浸式的新型“文博+非遗”艺术体验之旅,为传承中国昆曲文化、展现江南底蕴,拓宽公众艺术交流提供新的空间。中国昆曲博物馆陈列提升聚焦沉浸式观展体验,全面盘活全晋会馆古建空间,打造步入式体验区,烘托雅俗共赏的艺术氛围,充分引入数字化多媒体音影互动,营造沉浸式观展氛围,为观众呈现流动的昆曲历史,将“博物馆里看演出”的亮点集中体现出来,向公众全面展示了昆曲的发展面貌、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中国昆曲博物馆以中国大运河世遗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古建筑群为依托,馆内现存清代以来苏州保存最精美、最完整的古典戏台。2月7日,南充市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南充市博物馆是南充市第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集成了南充市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精华,是展示南充地区千年文脉和时代新风的重要窗口。南充市博物馆,展厅面积为12396平方米,以时序为脉。设有“嘉陵长歌”陈列通史厅和“寻梦三国”“岁时淳风”“峥嵘岁月”“绸都风韵”四个专题展厅,从嘉陵江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等方面绘制出了一幅城市发展的历史长卷。南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商周的文化碰撞,汉代的经济繁荣,唐宋的商贾云集,明清的绸都扬名......塑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核心。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博物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庙遗址隔河相望,占地262.5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总投资10.6亿元,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塑造殷墟甲骨文这个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属于首次展示。展览布局方面,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式设计方面,以庄重、大气为基本遵循,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厅局部
新馆的建成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集中展示了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近4000件出土文物,让观众能够走进甲骨文和文献中的“大邑商”。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出的约4000件(套)文物,其中90%以上都是由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自1950年春天以来发掘的文物精品。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三千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3月1日,许昌市博物馆挂牌成为“河南博物院许昌分院”。河南博物院拥有丰富的藏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许昌市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致力于本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展示。此次合作不仅将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藏品的展示利用率,还将通过共享文创产品研发资源和营销渠道,打造一系列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创精品。潮州市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2023年加挂潮州市华侨博物馆牌子,馆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215平方米,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23年年底,潮州市博物馆筹集资金打造升级全新“潮州侨史展”展厅,展览区域二层,展厅面积510平方米,展线156.4米,展厅内陈列文物数量110件(套)。展览以“根”“魂”“梦”为主轴,采用现代化融合展览手段,图文、实物展陈、微缩场景、多媒体技术等相互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系统、直观地展示潮州华侨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丰富面相,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时代潮州的崛起和振兴提供精神食粮和奋进动力。作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第二家分馆,潮州分馆将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发挥总分馆跨地域跨管理系统共建共享的体系优势,共同挖掘潮州厚重的华侨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华侨故事,弘扬华侨文化。
4月29日,位于渠县土溪镇的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展陈面积435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以汉阙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中国首个无核心文物陈列的博物馆。馆内运用弧幕投影、全息影像、屏显、裸眼3D成像、激光投射等多种高科技成像形式,全面、系统、科学、深入地阐释中国汉阙和汉阙文化,是一个以数字化虚拟表现为主要展示手段的高科技文化博物馆。探寻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可以走近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窥探他们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体会巍巍大汉的时代气象和精神风貌。4月30日,位于清名桥广场的遇见古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首展“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同步启幕。从古老文明到当代艺术,从文物真迹到数字科技,这个博物院用数字光影技术、场景复原、静态展示,让沉寂于库房里的文物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也为锡城运河文化增添发展新动能。借助3D光雕数字技术打破物理空间,数十台高清投影营造还原出光影世界,以科技手段诠释现代视角的三星堆宇宙……该馆由无锡市梁溪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二期以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为载体,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万元,将把无锡本土文化、窑文化、大运河文化、工商文化相融,以沉浸视听影像、互动感应点位体验、实物和遗迹展陈为呈现手段,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展陈新空间,探索街区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构建历史街区文旅产业共同体。
博物馆群落内中国丝业博物馆等载体也将焕新亮相,依托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禀赋,迭代更新的博物馆群落以“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融入城市文化体系,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5月初,济阳三官庙汉墓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位于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三官庙村西130米纪碱路路北。据介绍,2019年,考古人员对这座汉墓开始了约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三座汉代墓葬,发掘清理了两座,均为东汉大型画像石墓。墓穴中发现近百幅精美画像石,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这处画像石墓葬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画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和石刻艺术,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据推断,这处墓地属于东汉家族墓葬。其中,M1墓主人身份显赫,可能是两千石以上高官。该古墓群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也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葬。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三官庙汉墓博物馆展厅总体面积约4200平方米,在设计上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总体格调明快和煦。根据三官庙汉墓考古发掘的保护情况,以及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建议,博物馆大致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示考古发掘内容,如三官庙汉墓出土文物,包括陶、瓷、铁、铜器、骨角牙器、石制品、铜钱等;第二部分为“大风起兮——回眸四百年大汉王朝”历史展示,主要讲述汉朝如何实现统一,如何让“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部分为文物本体部分,游客可以通过栈道进入到墓室里面仔细参观,研究墓室及汉画像石原石;第四部分则作为临时展厅,用于一些临时展览。博物馆的地下层就是在出土汉墓的原遗址上建设的,保留复原了墓葬群的原本样貌。两座墓穴南北排开,皆为砖石混建。按照考古学命名规则,考古人员把这两座墓按照发现顺序编号为M1和M2。M1结构特殊,为带双墓道的多室墓,坐北朝南,墓葬规模比较大,墓室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5米,相当于现在的“四室四厅”。结构分为前室、中室、后室、耳室加上甬道和走廊共有十个空间。M2位于M1南侧,南北长约17米,有单墓道和甬道、前室中室、双后室。两座墓葬内甬道门和门框两侧石壁上皆有雕刻着不同图案的画像石。每个墓门门楣上都有一幅巨大的羊首图案,用高浮雕雕刻,手法细腻,造型逼真。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湖北主会场活动在襄阳举行,备受瞩目的襄阳市博物馆新馆惊艳亮相,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同步开展。
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汉水中游,“上通关陇,下连吴会,北控宛洛,南达湘黔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之区、商旅繁会之所。襄阳市博物馆作为收藏襄阳历史文化的殿堂,截至2023年底,馆藏文物数量7323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2件(套)、二级文物396件(套)、三级文物4776件(套)。经多年筹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新馆,矗立在襄城汉水西侧凤凰山冲,襟山带河,占地面积185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新馆由东到西依次为学术报告楼、综合馆、文物修复中心,3栋单独建筑分布于由低到高的三层平台之上。建筑为仿唐建筑风格,与周边岘首山、习家池、谷隐寺、凤林关等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唐城影视基地等仿古文化旅游景区相呼应,共同构成岘山文化旅游区。新馆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分六个展厅共6300平方米,按照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进行布展。据了解,此次通史展从时段和文物两个层面呈现出的完整性,在湖北颇为少见。这得益于襄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留存有十分丰富的遗址墓葬和文物。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文物质地多样,类别丰富,时代特征明显,共同展示襄阳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漫长且完整的历史进程,属于湖北省少有的无缺环且各时期展品均较为丰富的通史展览。其中,先秦时期的文物,尤其是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构成该馆馆藏特色的一大亮点。新展结合馆藏特色,设置场景艺术、互动装置等系列辅助展品,为观众呈现一场盛大的文化之宴。其中,宋蒙大战数字展厅通过数字影片和灯光演绎,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南宋末年襄阳之战的残酷,体验攻城方和守城方的激烈博弈和顽强不屈精神。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办,活动当天陕历博秦汉馆正式对外开放,“秦汉文明”系列重磅展览也同时揭幕。陕历博秦汉馆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5月16日,全面改造提升的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重新开放。秦咸阳城遗址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核心区域,是战国秦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帝国的都城遗址,有宫殿、府库、大型道路、手工业作坊、水渠等大型建筑遗址和遗迹40余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揭幕的“大秦中枢·六合一统”陈列展览,共上展74件(组)文物、3个沙盘模型、1个建筑模型、73个(组)图文展板,以全新视角系统诠释秦咸阳城的内涵价值,以最新考古成果凸显秦都咸阳在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和深远影响。展览分为“渭水贯都”,“宫阙嵯峨”,“帝国肇基”,“保护传承”4个单元。第一单元:通过秦咸阳城遗址沙盘、墙面立体模型、多媒体装置及图文展板,全面展示秦咸阳城遗址分布、建筑特点和“象天法地”的建造文化。第二单元:秦咸阳宫复原模型与瓦当、石磬、玉璧、陶水管等文物陈列相呼应,重点展现秦咸阳宫的宫殿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带领观众感受咸阳宫气势之宏伟、规模之大、布局之严谨、内部设施之完善。第三单元:展出青铜鼎、玉龙形饰、玉具铜剑、秦诏版、钱币、高奴铜禾石权等出土文物,布设“六合一统”文字、度量等互动游戏,集中阐释秦朝帝制、天下一统实行的制度与政策,让观众更深入了解秦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第四单元:通过“解密秦宫”,考古学家带你看咸阳宫遗址微纪录片,展示秦咸阳城考古成果和保护传承工作成效。原平市博物馆配套建设项目展陈空间及定制制作和数字化系统项目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由原平市政府出资建设,涵盖有原平通史展厅、金元墓葬区、青铜钱币厅、工艺民俗厅、儿童探索厅、城市厅、革命厅、尾厅等展厅,是一座集教育与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山西建投集团装饰有限公司在原平市博物馆的建设任务中,与相关方通力合作,秉持造福一方人民的真切愿望,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快施工进度,保障建设工作安全有序,在原平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圆满完成建设任务。藤县博物馆新馆位于中和国际陶瓷产业交易园B区,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场馆共二层,包括藤县历史文化展、藤县党史展和南国新陶都专题展3个主题展区,具有收藏、陈列、教育、研究、宣传、文旅等功能,成为展现藤县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据统计,藤县博物馆新馆现有藏品1445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77件,三级文物713件。5月27日,无锡慈善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位于荡口古镇中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果育鸿模小学旧址一侧,全面回顾和展示无锡慈善事业发展历程,积极培育与弘扬慈善文化,推动社会向善的力量蓬勃发展,擦亮慈善名城名片。全新建成的无锡慈善博物馆,占地面积约885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041平方米,建筑外形尽显“上善若水,滴水之恩”的景观概念,表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慈善理念。馆内共有3层建筑,走入无锡慈善博物馆,馆内一层、二层为基本陈列展和专题展。基本陈列展以“永锡不匮——无锡慈善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全方位展示无锡古代慈善文化和近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专题展厅“文教春秋”和“薪火鸿模”聚焦教育与慈善的交融。据介绍,在无锡慈善博物馆开馆之际,“锡善云城”数字平台也正式上线。该平台以3D数字空间为基础,以慈善博物馆为核心,构建“1+N”的展示体系,将无锡92处慈善遗存以无锡慈善地图的形式展现在虚拟世界,让游客在线上“一站式”参访,沉浸式感受慈善魅力。20
宜宾竹文化博物馆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临港)长翠路
5月29日,宜宾竹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博物馆坐落于三江新区竹文化生态公园,紧邻宜宾市博物院(新馆)与宜宾市文化馆,建筑面积约1.5万㎡,收集了中国7位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竹文化博物馆。
![]()
宜宾自古与竹为伴,享有“中国竹都”的美誉,在这里,可以感受中国竹历史的发展,看到竹工艺品的展示,两大展厅极具艺术性和文化性。
刚进入展馆,西南最大的裸眼3D城市剧场映入眼前,特有的L形折幕数字装置将以生动震撼的视觉影像,带游客领略中国竹都宜宾的城市历史、建设规划、竹资源分布等内容,展现中国竹都的非凡魅力,开启竹文化之旅的篇章!
![]()
![]()
宜宾竹文化博物馆分为南楼和北楼,南楼设竹文化历史展厅、竹工艺精品展厅及竹工艺大师讲堂。
北楼设竹科普展厅、竹都绘梦5D沉浸空中影院、竹茶饮休闲空间及“以竹代塑”为主题的展示空间。
竹文化历史展厅,从上古神话故事到生活生产工具,再延伸至休闲娱乐,竹历史悠远流长。竹文化历史展厅展品200余件,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
![]()
以实物展陈和数字展陈的形式,拉通五千年历史。展厅以先秦竹工具的使用、唐代竹家具诞生、明清竹工艺的兴盛为主线,生动形象的展示竹文化之脉。
![]()
竹工艺精品展厅展品200余件,其中,收集了7位亚太大师、数十位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作品,并且通过宜宾竹工艺、江安竹簧的专题展示区,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生动地展示在眼前。
![]()
![]()
5D沉浸空中影院和竹科普研学展厅,目前还在调试中,暂时未对外开放,调试完成后,这两个展厅需购票参观。
5D沉浸空中影院,目前西南地区最大720度立体沉浸影院,在全包裹LED矩阵式六面体内,游客将站于高悬浮廊桥上“御剑飞行”,身临其境地游历神话、穿越古今,于重重梦境寻溯竹影,在最美竹林风景线眺看三江。
竹科普研学展厅借鉴了科技馆的布展方式,以竹子五千万年进化史为依据,将“竹类植物进化→竹类植物特征→竹子未解之谜→宜宾竹种→竹子的现代应用与研究”的竹子科学故事,以知识点+展项组团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开馆,并举办首展活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文化综合区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馆内藏品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为基础,已收藏入库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首次对公众开放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3000平方米藏品库房和常设展厅成为史料永久收藏展陈的空间载体,7500平方米展厅面积可用于举办科学家专题展览。定期开展科学家精神展教活动及联合展览、研讨、研学等活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包括1个主展和5个专题展。大量历史史料,展现出广大科技工作者想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22
苏家垄遗址博物馆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苏家垄遗址
![]()
6月5日,苏家垄遗址博物馆开馆。京山苏家垄遗址是一处包括墓地、建筑遗址、冶炼作坊遗址在内的曾国大型城邑遗址。先后历经四次重要考古发掘,确认苏家垄遗址埋葬有“曾侯仲子斿父”和“曾伯桼”两代曾国国君、曾国国君夫人“芈克”、曾国“太保”“太祝”“太师”等高等级贵族,是一处曾国大型城邑遗址,也是“金道锡行”的重要节点。
2013年苏家垄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7年苏家垄遗址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主要理由是:出土千余件青铜器,有铭文的多达50余件,涉及诸多历史信息,为解开有关中国青铜时代“金道锡行”之谜提供珍贵实证。同年,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苏家垄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垄上春秋——苏家垄遗址陈列》,生动展示出南北文明交流融合的画面,形象书写了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辉煌。步入展厅,观众可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见证苏家垄破土开城的过往,行进“金道锡行”的故道,体蕴“克狄淮夷”的景象。
![]()
展览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聚焦“石破天惊——半世纪解谜之路”。1966年7月7日,京山市坪坝公社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建郑家河水库。当地村民在开挖灌溉渠时,于苏家垄岗地中部意外发现了一批青铜器。第一次从考古学上确认了湖北存在一个曾国。苏家垄是曾国考古发现的起点,揭开了主要通过考古建构曾国历史的学术大幕。
![]()
第二展厅介绍“金道锡行——曾国历史上的苏家垄”。在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之前,中国青铜时代就有一条“铜锡之路”,即“金道锡行”。曾国作为周王室“镇抚淮夷”的诸侯国,扼守随枣走廊,是中原地区铜矿战略资源供应安全保障的守卫者。在将铜料从南方运往中原王朝的“铜锡之路”上,苏家垄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遗址中发现的炼铜遗址,更是有力的证明了曾国在金道锡行中的重要使命。
第三展厅“返本开新——苏家垄的历史文化”,从文明曙光,讲到文脉赓续、创新发展。为了更好保护和展示苏家垄这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运而生。公园规划总面积337.28公顷,以“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叙事结构,保护和展示古曾国的文化遗产。
23
京山市博物馆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温泉路文体中心
![]()
6月5日,京山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博物馆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9048平方米,展陈面积2880平方米,分四个常设展厅及一个临时展厅及五个功能分区,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首批对外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博物馆设《风华京山——京山历史文化陈列展》《策马洪山——京山革命历史陈列展》《踏遍青山——张文秋生平事迹展》《吉金千秋——青铜文化展》四个基本陈列展。陈列展览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京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
目前馆内文物总数达24266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502件/套,主要分为铜器、玉器、石器、金银器、陶器、书字画、丝织品、竹木器、杂器、货币等。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印证京山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尤以西周青铜器曾子单鬲、曾太师鼎、曾太祝簋和革命文物鄂豫边区建设银行钱版、李先念签署的新四军第五师布告最具特色。
陕西延安,这座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古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的宝地!延安博物馆坐落于延安新区中轴线上,该建设项目于2018年3月完成立项批复,可研批复10.17亿元,于2018年6月23日开工建设,2019年6月29日框架封顶。2024年6月6日,延安博物馆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124.04亩、总建筑面积63358平方米、展陈面积16808平方米,展出文物1200余件(组)。其整体建筑共四层,地下一层主要为设备区,有库房、小车停车位、人防工程、设备用房等;地上南侧、北侧为二层,一层中央为拱形通道,二层为东西方向连廊;地上东侧、西侧局部为三层,中间高、南北底,为主要陈列展示区。延安博物馆作为延安首座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展陈由“一个基本陈列,三个专题展览”组成,即“辉煌延安——延安人文历史基本陈列”,和“锦绣延安——延安自然地理专题展览”、“民俗延安——延安民俗风情专题展览”、“筑梦延安——延安城市建设专题展览”。通过丰富的时间脉络,广袤的风土文化,多彩的民俗展陈和鲜明的红色精神,诠释延安这片古老热土从古至今的地貌变迁、文化习俗以及精神传承,特色农具、美食、传统服饰、剪纸、布艺工艺品等民间手工艺术纷纷呈现,更用鲜明的革命故事,弘扬我党光辉的奋斗历程和精神。旨在通过立体而多样的传播体系,以独特的视角为公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延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平台。该馆坐落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秭归县与三峡大坝秭归木鱼岛天问公园秭归楚文化旅游街相互辉映共同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是湖北省首座依托三峡移民和三峡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的历史类中型博物馆,也是湖北省兴建的第一座省级三峡移民博物馆,总投资1.98亿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该馆依据三峡移民,“搬迁前”“搬迁中”及“搬迁后”,三大重要历史阶段进行精心布局。划分为“壮丽三峡 巴风楚韵”、“三峡工程 百年梦圆”、“百万移民 湖北担当”、“重建家园 凤凰涅槃”、“保护遗产 传承文明”、“绿水青山 和谐共生”、“八方来援 举国共建”、以及“辉煌成就 美好生活”八大主题单元。馆内综合运用历史实物、资料图片、场景复原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展现湖北移民搬迁安置的伟大壮举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是湖北省首座依托三峡移民和三峡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的历史类中型博物馆,也是湖北省兴建的第一座省级三峡移民博物馆,主要承担湖北三峡移民工作展览展示、征集收藏、学术研究、教育传播、旅游接待等功能。6月24日,四川两弹城博物馆、航天科技馆对外开放。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位于绵阳市梓潼县“中国两弹城”,是梓潼县贯彻落实绵阳市委、市政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部署要求打造的精品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之一。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以“两弹”发展历程为主线、“两弹”研制为重点,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内涵,通过文物、艺术作品、模型、珍贵图片及影像视频、多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全方位再现中国“两弹”研制历程,让参观者真切感受“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一楼大厅,左侧是反映“两弹一星”精神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标语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正面的大国功勋纪念浮塑,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雕塑。中庭陈列的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二号”导弹以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模型。27
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7月2日,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开馆。博物馆投资8709.21万元,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历时6年建成,是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的自然博物馆。
馆内展览内容丰富多样,通过精美的标本、生动的图片、详实的文字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地展示了祁连山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等。移步观光仿佛置身于祁连山的神奇世界中,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
![]()
博物馆坐落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甘肃省第一家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
![]()
![]()
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分为自然博物馆和景观园区两个功能区,整体上构建“一心一环一轴四片区 ”的空间形态。
博物馆分为序厅、裕固家园、沧海桑田、万宝之山、生态屏障、守望家园、数字展示厅等七个主展厅及研学讲堂、秘境肃南两个临展厅。通过展品和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让大众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态对话、与科学对话,讲述祁连山人与自然的故事。
7月15日,新疆首座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新疆龟兹(qiū cí)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疆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位于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友谊路的街道地面之下7-9米深的位置,博物馆总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地上一层、地下通道以及地下墓葬发掘展示区。它是为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群而建的原址博物馆,这片墓群于2007年修建友谊路地下街时被发现,并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库车友谊路墓群原址。这一墓群是新疆地区首次发现与中原、河西地区形制完全一致的汉式砖室墓,力证了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管辖和治理,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实证。因其突出的证史、补史作用,被评选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走进这座“藏于”地下七八米深的博物馆,15座砖室墓样貌完整,可清晰看到墓门、甬道、墓室、耳室。墓门上有照墙,门楣上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中国传统神兽纹样。部分墓主人口含或手握钱币,这些均是古代中原地区墓葬习俗。砖室墓随葬的大量陶器、骨器、钱币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西域紧密联系的重要依据。库车市龟兹博物馆副馆长冯伟介绍,博物馆充分利用古墓群原貌,并通过数字云展览、VR体验、纱帘投影、交互式屏幕等数字化手段,生动还原古龟兹地区文化习俗和生活风貌,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等数字化手段,让观众更直观了解文物。8月3日,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序厅增设的360度沉浸式多媒体演示厅。新华社记者 李明辉 摄近350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依次分为“序厅”“红山古国”“文明发端”“人文始祖”等7个主题单元,展陈了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序厅里,巨幅360度投影屏幕,生动再现了“红山先民”当年的生产生活和祭祀场景。 8月3日,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展出的玉猪龙。新华社记者 王莹 摄去年底,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遗址为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后的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典型代表,进一步明确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8月3日,这是修葺一新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门前。新华社记者 李明辉 摄9月24日,位于渑池县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仰韶文化博物馆重新开馆。据介绍,馆内将展出小口尖底瓶等超过600件仰韶时期的典型文物,并升级了裸眼3D、全息投影、VR场景再现等数字化展示设备,为参观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博物馆还将在原有文物的基础上陆续增加玉钺、平行线纹彩陶罐等考古发掘新成果。西安地铁博物馆——桥梁展厅,是西安首座微型桥梁主题地铁博物馆,它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在地铁10号线泾渭半岛站。![]()
整个展厅沿袭“八水绕长安”的桥梁历史文脉,分为序厅和主展厅两部分,涵盖序厅、桥话源起、建设引领、泾渭高光、筑梦未来五个核心展区。![]()
在“桥话源起”展区的展柜内,布设了考古挖掘出的西汉时期渭河桥分水石、挡水石,明清时期灞河桥石碾柱,以及地铁6号线二期桥梓口站发掘的唐宋时期沟渠遗址等文物遗迹。“泾渭高光”展区则重点聚焦10号线的标志性工程——泾渭公轨合建桥。通过建设难点、结构工艺、实时影像等展项,展现了西安轨道交通在桥梁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技术创新。9月29日,陕西留坝栈道主题博物馆开馆。栈道博物馆位于中国栈道水世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3楼,展陈面积1650平方米,主要分为“山河动脉”“横空出世”“文川通途”“云栈为道”“巧夺天工”“文明辉煌”6个展陈部分,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栈道及其历史文化,以开敞式布局展厅,以核心展项形成重点空间,突出留坝南北交通的“主动脉”、蜀道道路的“大枢纽”,重点陈列了“天下栈道,于斯为要”留坝境内的栈道及其辉煌的历史文化。10月10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瑞昌铜岭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整个展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探源》,总体介绍铜岭铜矿遗址在中国青铜文明、工业文明、长江文化、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为《匠心》,全面展示铜岭铜矿遗址考古发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先进技术。第三部分为《薪火》,介绍铜岭铜矿遗址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发展。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瑞昌市文化旅游事业迈向了新阶段。![]()
吴越文化博物馆拥有62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陈列以“百年有待——吴越国历史揽胜”和“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两条叙事主线,从吴越国历史、钱氏家训、珍贵文物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吴越国时期繁盛的城市建设、发达的手工艺、灿烂的海洋贸易文明以及泽被后世的文化传承等。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是世界首个以举重为主题的博物馆。![]()
目前,举重博物馆征集到了包括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在内6000多件(套)藏品、160套历届举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手印。10月20日,位于四川广元市朝天区的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该考古博物馆地处川陕交通要道中子镇,展厅总面积3000平米,展出文物1000余件,共分为“惊鸿一现、先民足迹、地球家园、传承保护”四个部分,讲述中子铺细石器的发展、国内细石器、细石器的全球化和细石器的传承与遗址守护等内容,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弥勒博物馆坐落于中国佛教名山雪窦山山脚,与东北面的弥勒圣坛遥相呼应。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目前,馆内共设置“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艺术展”“同愿同行:中国佛教传承发展主题创作展”与“翰墨佛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佛教艺术珍品展”三大展览。
11月2日,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首展同步向公众开放。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坐落于澳门美高梅二层,空间面积近2000平方米,按照国家一级文物展陈标准建造,为展品提供精准的环境控制,满足各国文物展出要求。博物馆通过藻井轨道顶结构、可移动LED屏和活动展板,成就模块化、高度灵活性的可变展览布局,创新传统展览策展手法。![]()
据介绍,宣石博物馆从2018年8月筹建,2019年9月开工建设,经过7年的建设和展品征集,于2024年10月全面竣工。宣石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4500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该馆按照国家专业博物馆标准设计、建设,为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馆中共陈列奇石类展品300余件(方),集成了几案石、厅堂石、盆景、假山、砚台以及园林置石等所有赏石应用领域的宣石,另库藏包括宣石在内的2800件(方)国内各类奇石。11月12日,国内一重要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陶寺遗址博物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口,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完整全面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博物馆展陈设计聚焦“自然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设有“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以及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深入阐释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值得关注的是,陶寺遗址博物馆还专门展设了“陶寺考古”展厅,再现了四十六年的考古历程和几代考古学家为探索陶寺文化文明所做的不懈努力。致敬陶寺发现以来丰硕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让观众直观了解考古学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大街1001号11月25日,整体搬迁改造后的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正式开馆。搬迁后的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万盛大街1001号。为省级综合性地质科学博物馆,馆藏各类标本1.2万多件,一级品100余件,是自治区对外宣传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据介绍,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第一部分为《天地源疆》介绍新疆的由来;第二部分为《演化新疆》介绍古生代、新生代、中生代的生命资源;第三部分为《造物富疆》介绍新疆的矿产资源。
11月26日,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正式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推出了“多彩北疆、大美呼伦贝尔”呼伦贝尔民族民俗文物展,以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分为取予自然、四事人生、礼仪之乡、艺医相济4个单元,展出386件(套)展品,运用沉浸式场景、多媒体技术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呼伦贝尔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兼收并蓄的多彩民俗文化,展示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美好画卷。三门峡市中流砥柱博物馆项目是沿黄示范区六项重点项目之一,占地面积 25.5 亩,总建筑面积 10393平方米,建筑场馆呈独特的三角形形体,场馆主入口用金属网帘塑造黄河形象,建筑外墙和周边景观大量采用“夯土”构造做法,生动展现黄河的汹涌波涛与层层沉沙,与黄河主题紧密呼应。博物馆设置了“屹如砥柱立中流”“万里黄河第一坝”“大河安澜幸福来”三个展厅,在这里,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切身感悟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的大坝精神,体验中流砥柱的风采。12月5日,临平区古海塘博物馆开馆暨第三届古海塘文化节启动。临平古海塘博物馆坐落于公园中心,占地约4500平方米。博物馆内部采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互动等,生动展现了古海塘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及工程技术成就。在博物馆的尾厅,观众可以通过操作小型古海塘模型,观看筑造技术和迁移保护过程的动画演示,以及通过触摸屏和裸眼3D技术,与虚拟数字人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古海塘背后的故事。文博圈相关报道:浙江又开一座博物馆!
12月6日,隧道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这是国内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工业四路2号,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两层主要用于传播隧道文化、弘扬隧道精神、提升公众对隧道行业的认知。分设“序厅、中国隧道史陈列厅、专题陈列厅、尾厅”四大展示区域。馆内展示内容丰富,展现方式多样,并以“光”和“亮”为主题,充分利用5D、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展物实体与光影时空完美结合。序厅开篇综述通过“假如没有隧道”之问,与“隧道大观”之答,让人在一问一答中了解隧道,重识隧道。中国隧道史基本陈列厅则分为五大部分以纵述历史+横排门类的手法,讲述了古代隧道、近代隧道和新中国隧道。尤其是新中国隧道,从追赶到赶超的崛起之路。△左臂为盾构,右臂为悬臂掘进机钻头,胸口为地质超前预报探测仪传感器,双腿为盾构机滚刀,集浑身利器于一体的隧道侠地下一层的专题陈列厅分为重器展示区、工法工艺区、国际知名隧道、中铁隧道局专题展。重器展示区围绕“中国中铁1号”盾构机和“三臂凿岩台车”两大重器。讲述隧道装备的发展,走下步道,可身处其中近距离感受重器给予的震撼。工法工艺区详细科普,隧道所面临的各种灾害地质条件,阐述施工工法的创新与应用。尾厅沉浸式影院以“隧创未来”为理念,通过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以隧道为窗,让观众感受,“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未来畅想。12月6日,全球首个专注于摩崖石刻的专题数字体验馆——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馆。据了解,博物馆展陈分为三个展区,以《大唐中兴颂》的原文命名,分别为“何千万年”“石崖天齐”“可磨可镌”,从文脉绵延、文明丰碑、文化传习三个层面呈现摩崖文化的千古魅力。47
龙泉宝剑博物馆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宝剑小镇东北侧
龙泉宝剑博物馆位于城区秦溪山南侧,馆内设常设历史厅、文化专题厅、工艺专题厅、精品专题厅等6000多方展陈区。围绕龙泉宝剑非遗项目为中心,设置宝剑武侠儿童游乐体验、武侠图书馆、VR动漫馆、民宿等内容。整体结构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以展陈为主,东区则以运营、研学为主,是一个在传统理念基础上增加商业属性,形成文商旅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博物馆一共分为四层,一层是历史厅、文化专题厅、剑铺林立、工艺专题厅,二楼是新时代铸剑精神厅,三楼为大师精品专题厅,四楼为临展厅。龙泉宝剑博物馆新馆 张有钢 摄
12月16日,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平原镇上攀村,是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面积共3800平方米,共有三个展厅,分别是向海而生——平潭史前文化、风好扬帆——南岛语族航海术与文化、南岛艺韵——宝尔博物馆珍藏。12月26日,吕梁市博物馆以全新面貌正式对外开放。全新改造后的吕梁市博物馆推出了“西河汉韵 铁笔丹青”为主题的吕梁汉画像石专题展。吕梁市博物馆(原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建筑总面积7591平方米,是山西省内唯一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共计3161件,其中珍贵文物210件,涵盖吕梁出土的汉画像石及商代青铜器等,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12月28日,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鲤南工业园区内的中国(仙游)沉香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选品、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沉香文化。馆内设有沉香历史全息投影区、沉香形成展示区、历代香炉展示区、手作体验区、香空间体验区等,汇聚全国数十家沉香行业协会会长单位的珍藏品,是全国唯一一个集各大沉香产区产品的民间综合博物馆。同时,该馆还将定期举办香道表演、香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参观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沉香文化。文博事业正蓬勃兴起
每年新添或焕新的博物馆数不胜数
在此难以一一详述
文博圈愿以此文为引
期待大家留言分享更多值得一探的新开馆
相约博物馆,我们一同前行!
-END-
![]()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