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伍谈博物馆灯光(二)

百科   2025-02-06 16:43   山东  





转完现场,除了留意负载之外,剩下重要的就是灯轨离墙距离了。

一般展览依墙而设,灯轨也沿墙而布。控制好灯轨与墙面之间的间距对于调灯师很重要。“墙距不对,功夫全废”。“墙距不对”之于现场,是先天残废。为了调好灯,调灯师得搭进去多少功夫,才能够算得上勉强及格。


一般灯具与墙面的距离是天花挂灯高度的三分之一,上下偏离二十公分可接受。除此之外,近了远了都费事。

曾经做过一个项目,甲方想做到“见光不见灯”,不食人间烟火的设计师一听激动了,大腿一拍开干。他整了个”花活”:在沿墙处挖了个三十公分深,五十公分宽的槽,槽比天花高,由于又窄又深,从外头看,里面藏东西看不出来。设计师得意地让我们把灯啊、轨道啊全藏在里头,以实现他给甲方设计的这个“伟大创举”。

“‘见光不见灯’一直只是一句话,今天咱们要把它变成现实,这绝对是创举!”设计师原话。现场哥们几个盯着这个槽,心中一万匹草泥马飘过。
  
过近


此时,甲方已经心动不已、设计师更是激动上头,理性的语言无法让他们平静,讲再专业的话语都是废话。没办法,咱直接把灯架上去,按他们说的给展品打光。结果顶上明晃晃,下面全是“灯下黑”。稍远一点的打光,就会感觉从顶上不知哪里冒出一束光,明晃晃地朝观众扫来,晃得睁不开眼。

事实面前,甲方已然是倾向性地选择不吭声;但设计师是下不来的,梗着脖子安排蜂网、扇叶等配件通通往上加。但还是不济于事、效果甚微。折腾了一个上午,不断试错不断错。

灯轨近了光散不开,展品的灯要从外往里打。这是常识也是原理,违背这个原理再牛逼也不牛。
  
过远


说完近的,我们再说灯轨远的。有一种灯远,是木质结构让你远,这没办法,只能将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建类博物馆。天花木结构,不能随意地架设灯轨,会破坏原有卯榫结构。

整个古建房子本身就是个大文物,那样谁还敢整“花活”,只能在木结构上套抱箍架设轨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灯位远了,光斑大而无神有眩光,可以选择小角度、加装蜂网片、遮光板这些配件。

有些展板没灯位,就得想办法侧打光、底补光、看家的本领全用上。总之,遇到文物打灯“转道走”。


若果不是古建就不必费这个劲。可遇到较劲的设计师也是一个麻烦。展陈设计时,设计师们已经把天花安排好,灯轨、喷淋、窄风口等设备一条直线排布,这么一设计,灯位就给拉远了。

怎么办?如果设计师说:“我就这点追求,你得满足。”那没办法;如果设计师说:“灯光你是专业的,我要的是整体效果。”那么恭喜,调一馆好灯光的条件基本具备。
  
磨合


所以,调灯师虽然动手能力强,但最终的效果不是他能完全决定的。

调灯师其实挺憋屈的,前面选灯型、定灯位没有参与沟通商议,后续灯光效果却得负责。就好比参加宴席,大家热闹的时候,他不在餐桌上;等到自己上桌了才发现一桌子菜已经点好,却没几个是自己想吃的。

所以,为了调试出一馆好光同时也为了现场调得爽,灯轨与墙的距离需要做到合规达到标准,这是调灯师最后的尊严,还请理解。


灯距保住了,再去调试灯具就顺手多了。可以和现场电工沟通,关掉环境照明,留下专业照明来调试。现场调灯师联系最紧密就数电工,这关系要搞好,不然办事磕巴。

一般坐办公室出来调试灯具,现场办事老磕磕绊绊。不是工具拿不出,就是借不了梯子供不了电,一个上午调不了几只灯。好不容易顺了,现场电工又要从下面抽梯子,整得老不畅快。

后来与大家一起聊天说起这事,一位大神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个事吗?一包烟几瓶水不就没事了。”是我目光狭隘了,大家从此一马平川,再没遇过事。


  拿出布灯图,开始一灯一灯地调。
  这一调,二十年过去了。

照明专栏
老伍谈博物馆照明(一)
揭秘博物馆重点照明!做对这三步,你也可以
博物馆热方兴未艾,照明如何顺势而为?
自然光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4步破解博物馆照明“灯下黑”
一文看懂博物馆展柜照明
博物馆洗墙照明
博物馆舒适光环境营造
博物馆照明的趋势与对策
博物馆光环境系统设计-1
博物馆光环境系统设计-2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博物馆圈
博物馆行业资讯,信息发布,供需平台对接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