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青少年儿童展览表达方式

百科   2025-01-26 17:02   山东  

现行博物馆教育中静态知识输出依旧是主流教育方式,但对于青少年儿童展览而言则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在文物选择上,要选取贴近生活符号、引发感触及具有审美旨趣的文物。在表达方式上,通过问题化引导调动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利用形象化故事促进青少年儿童学习兴趣,依靠参与式体验激发青少年儿童知觉学习,运用开放式问题唤起青少年儿童具身联想。青少年儿童展览最终的落脚点不应以背诵或记忆藏品信息为根本,而应重视对探索的外展、对思考的内观、对意义的重构、对自身的关切。


一、引言


儿童展览是指根据儿童身心特征确定主题,制作和征集展品,然后在特定空间内,根据主题借助多种形式对展品加以生动活泼呈现,构成一个能反映自然、社会生活中某些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展示传播体系。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览,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读城”系列展览,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暑期动物‘缘’”特展,以及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寻·虎——小鸟虎儿童主题展”,均以活泼可爱的文字、趣味盎然的创意活动,吸引了大批儿童进入展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服务青少年儿童的展览之路。


为青少年儿童打造的展览与成人展览在参观意向、学习方式上存有着明显的殊异性,“博物馆的学习属于非正式学习, 儿童拥有选择权, 如果这里学习的内容、方式能符合他们的需要,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否则,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只能成为鸡肋。从儿童的天性来看, 他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条件, 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探索, 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同时积累知识和经验。”此时,“观众不再脱离展陈内容,而是融入环境,与展陈空间综合传递的信息形成共鸣,成为展陈中的‘人’,观众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展陈的信息,并与自身的经验与记忆关联,激发自身的情感,形成新的记忆,实现‘内容的具身认知’”。史密森博物学院有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指出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儿童观众的参与感,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去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教育人员应化被动为主动,以文物内涵价值输出为初衷,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模式,打造儿童愿意来、留得住、愿推广的适合儿童参观、学习的主题展览。


二、问题的提出


策划原创展览的三个核心议题是展览给谁看、看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看。第一个议题是后面两个议题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决定了展陈内容与展陈方式。首要明确的是当一件展品如果不能与当事人既往的情感、经历、知识产生关联的话,是无法被建构理解的。因此创建观者与展品之间的联结纽带尤为重要,这也是展览阐释的核心要义之一。


在分众理念的指导下,观众这一角色存在着多种不同群像。“成语跃然——馆藏文物与成语文化展”将前来参观的主要目标群体锁定在7—18岁这一年龄区间。当青少年儿童来到展柜前欣赏文物时,除了被文物精美外表所打动,也会发出“它与我何干”的无奈感慨,遑论进一步深入到对文物的理解、对历史文化的展望、对人本位的回归。对于这一群体而言,如何破解“于我有何干”这一艰难命题,怎样借助一个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锚点”,引导他们形成观展自觉,沉浸于展览之中,自发思考,并能在观展结束之后作进一步探索、拓展、回访、推介。这些问题奠定了整个展览的主基调与内在逻辑。


青少年在日常学习中常常会使用到“九五之尊”“加官进爵”“觥筹交错”“高枕无忧”“磨穿铁砚”等成语,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尊”“爵”“觥”“筹”等文物信息。为此,“成语跃然——馆藏文物与成语文化展”展览大纲选取25个涉及文物的成语,根据每个成语所具有的不同语义及成语之间的关联性,将相近的成语进行分类组团,共分为器物类、武战类、音乐类、文房类、神志类五个单元,通过提出激发好奇心的问题,讲述趣味横生的历史故事,介绍字形演变、词义迁移的过程,揭示文物形制、工艺、用途等信息,呈现多样的互动体验,设计新奇有趣的学习单。架起成语与文物的桥梁,令成语更加具象,让文物更加亲切,将展览打造成青少年了解、学习、思考、讨论的平台。


三、展览大纲表达方式探析


观众对展览的关切主要体现在对物的静态直观感受和动态构建理解的过程。


(一)文物的选取标准


在文物选择上,一方面应注重与展板说明文字的呼应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儿童的审美旨趣与感触角度。以砚台类文物的选择为例,大纲上的说明文字涉及对不同材质砚台的介绍,这就要求尽可能选择代表性的文物,如石质类的端砚、歙砚、洮河砚,泥质类的澄泥砚,其他材质类的瓷砚、玉砚、木砚、漆砂砚等。但在这一标准之下,依然会有许多选择性。实践中,邀请部分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并将图录中端砚的部分圈定出来,请他们选出最喜欢的文物,再进行统计得票数最高的文物及入选理由。


统计结果(表1)表明,依据以下几个原则更有助于遴选出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文物。一是具有动物主题元素的文物。如朱彝尊款翔凤流云端砚(图1左),其砚额处浮雕一凤凰。二是具有植物主题元素的文物。如葫芦形端砚(图2右),砚面雕大葫芦形为砚堂,左上角有小葫芦为砚池。


图1 朱彝尊款翔凤流云端砚


图2 葫芦形端砚


三是具有现实参照物的文物。如王澍铭宥坐器端砚(图3左),在儿童视角下这方砚台整体似抽纸盒,而砚池的部位则像是出纸口。有的文物在儿童眼里像文件夹、像老鼠粘板等等。无一例外,这类文物由于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类似,而有效消除了与儿童的距离感。四是颜色好看、纹饰优美的文物,如阮元铭云林小景端砚(图4右)。

图3 王澍铭宥坐器端砚


图4 阮元铭云林小景端砚

总体来看,青少年儿童展览在文物选择宗旨上不能离开生活符号及审美这两个角度。符合儿童审美与感触角度的文物更能吸引儿童注意力,并进一步转至文物本体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来。

表1 儿童审视文物视角调查表

(二)展览表达方式探析


博物馆为儿童搭建场景式学习平台,提供更多的非正式学习资源。“静态的知识输出在博物馆教育中属于常规与默认的教育方式,对博物馆广大的儿童观众,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教育方式,更加明晰、细致的分众模式,更加精简、准确的知识传递。”


展览共设计四种方式来进行展陈呈现,破除“文物与我有何干”的坚冰,帮助观众构建理解。一是前置新奇的问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观众的思维进行预热,将观众的思绪引介至展览中。二是故事可视化。将可读性强的故事采用类似绘本的形式绘制在展板上,既避免了观众阅读文字的视觉疲劳,又增强了展览的色彩丰富度。三是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突破常规展览单一的以视觉输入为主的单一模式,调动观众多种感官,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四是设计开放式问题。将观众从对物的单一视角回归到对人本位的思考。


1. 问题化引导


教育家赞可夫曾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有效。”在展项设计中需先引入与学生学习生活经历相关的思考问题(表2)来激发其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到展览中来。


提问的目的不在于让儿童得到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启发儿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调动过往的情感与经历,探索与问题相对应的可能性答案,激发观众进一步观展的兴趣。


表2 展览大纲前置思考题


2. 故事文字画面化

故事在滋养青少年观众的人格,提高其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故事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倾听、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交往和合作能力。故事本身有很强的自足性与感染力,传播效果也优于平铺直叙的讲道理。“教育人员为儿童讲故事,把文物编织在故事里,将孤立的文物与各种人和事物相联系,能够帮助儿童把陌生的文物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连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物传递的信息。”展览拟将完璧归赵、楚庄王问鼎(对应问鼎中原)、曹刿论战(对应一鼓作气)、岳飞抗金(对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李太白梦笔(对应梦笔生花)、破釜沉舟、甲骨文的发现(对应未卜先知)等故事绘制在展墙上。通过形象化的故事为儿童串联起文物与成语的生动情景,实现非受迫性学习。


3. 参与式体验


“儿童进行博物馆学习的主要手段并非观察,而是参与。因此阐释儿童展览时,表达方式需要致力于如何激发儿童主动并持续参与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博物馆这一物质场所内完成具有个体意义的体验与学习过程。”儿童不只是博物馆的观众,更是文化和科学的传承与发展者。他们的参与,使博物馆的存在更具意义。“儿童展览和成人展览的殊异性首先表现为学习方式的不同。在成人展览中‘观察’是观众学习的主要方式, 而儿童展览中‘参与’才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因此, 儿童展览最常用、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是用于参与的体验设计和用于参与的探索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由外到内的被动输入,而是学习者通过自身既有的经验将外部信息主动搭建、吸收的过程。这一理念削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更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的内驱力才是学习的推动力。


因此,在展览设计中特别注重青少年观众与物的情感互动,设置一批互动体验展项(表3)。例如砚台的拼图游戏,将砚台各个位置的名称对应儿童所熟悉的身体部位概念,通过思考线索逐步完成拼接砚台的任务,这样儿童就可以在自己熟悉的范畴世界中找到对应关系,促进其对陌生概念的理解。


表3 展览大纲互动体验展项表


4. 开放式学习单

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的现象。“如何能让观众从这些展品身上找到蕴藏的往事, 或从这些古旧的展品中看到过去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这是每个展示所应思考的问题。一个历史类博物馆的展览, 要确保现有观众的关注,至少应注意将一个展览的主题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关联,且竭尽所能、想方设法使静的展示表述出动的故事。”据此,设计学习单(表4)这一环节,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拓宽展览的边界。开放性的问题所涉及的答案并非在展厅中,而是需要学生利用其他资源来探索。


在这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回顾展厅中的文物,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不仅能获得具象化的知识,更能回归到人的本位上来。


表4 学习单拓展题


四、结语

我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观众来到博物馆可以留下什么,可以带走什么?虽然部分家长愿意且支持孩子来到博物馆,但他们可能更愿意看到孩子记下甚至背下里面的内容。这样的观点无疑给青少年儿童造成了无形的压力,抑制着他们走进博物馆的热情,挡住了他们踏进博物馆的脚步。


“儿童是自己生活中的专家,他们足够有能力思考并构建自己的观点,而如何提供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儿童表达这些观点,则是成年研究者需要重视的一环。赋予儿童自由表达权、重视儿童观点并真正纳入影响儿童群体生活体验的具体实践,既是儿童参与式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且不断反思、优化的过程。”


因此,应努力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用观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关照他们。让更多的人有兴趣自愿来到博物馆,去感受文化和科学的氛围,见到“传说”中的藏品,将自身经验映射到文物上,将自身情感投射到展厅中来,感受文物与自身的同频共振,激发好奇心与思考,启迪发现与质疑,鼓励探索与实践,这也是青少年儿童展览的愿景之一。


原标题《青少年儿童展览表达方式探析:以“成语跃然——馆藏文物与成语文化展”展览大纲为例》,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24年第3期(总第45期)。作者:张文辉,天津博物馆。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博物馆圈
博物馆行业资讯,信息发布,供需平台对接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