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历史长河中的祥瑞之光|新知

文摘   2024-10-19 06:01   北京  


文|张明娟

文物摄影|杜广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开头以鹿鸣起兴,一群糜鹿空旷的原野上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十分和谐悦耳。同时体现了当时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从这首琅琅上口的雅乐可以看出,鹿寄托着一份对清平治世的祈盼。


在远古时期,鹿是人们狩猎、祭祀的对象,而鹿角便是早期部落首领的冠冕,只有地位最高者才能佩戴。至商周时期,各种权利的角逐,普通狩猎变为军事演练和王权祭祀活动。因此,鹿有象征着政权和地位。例如,楚汉争霸时,《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与之类似的还有“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此外,鹿也是祥瑞的象征。《春秋运斗枢》称:“瑶光散为鹿。”瑶光,即祥瑞之光,祥瑞之兆。鹿的引申含义十分美好,人们常用“鹿”代替“禄”表示文运与仕途,寓意加官进禄。鹿也通“路”,有四通八达,一帆风顺之意。后来,人们将鹿与象征长寿的仙鹤、松树等放在一起,构建了中国人所追求的长寿寓意。




01


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时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变化,居住于河湟谷地的原始居民逐渐采用农牧兼营的经济生活形式,他们也逐渐迈开了征服青海广阔草原的步伐。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在湟水流域、黄河沿岸发现了许多史前文化遗存。1923 年,“卡约文化”因为首次发现于湟中县云谷川卡约村而被命名。


从卡约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见,他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制器具,几乎都是夹砂陶,陶器质地比较疏松粗糙,器形比较简单,便于提携。这些陶罐上施用黑彩或深红色彩,图案多为几何形,如三角形纹、网格纹等,常见鹿纹和大角羊纹等动物图案。这也是先民崇拜自然的一种表现。这个鹿纹彩陶罐,出土于青海地区循化阿哈特拉墓地。


夏商 鹿纹彩陶罐 青海省博物馆藏


彩陶罐器表以黑彩绘制鹿纹,鹿角硕大且分叉,四肢却较为短促,口沿上用黑彩绘出重叠三角纹,颈部用黑彩绘一圈斜向相交的短线网格纹,腹部以黑彩顺时针方向绘制了七只伫立张望的大角鹿,描绘的形态十分生动,显示出高原动物独有的特性。


《诗经·商颂·閟宫》记载:“白牡骍刚,牺尊将将”。这里,“牺”的本义是纯色的祭祀牲畜,在古代意为牛,可以理解为毛发纯色之牛。这座铜牺尊于 1984 年出土西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现珍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


西周 铜牺尊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铜牺尊是一种盛酒器,出现于商,沿用至周。这座铜牺尊整器的独特之处在于作神兽形,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耸立双角及两耳,曲颈短尾,四蹄足,身有双翼,头顶立一卷尾虎,胸前及臀部各有一条回顾式立体卷尾龙,兽背铸有椭方形尊口,盖钮为立体凤鸟。其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因此,这件牺尊也被称为邓仲牺尊,是青铜礼器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02


战国


《墨子》有云:“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战国时期荆楚之地气候温润,草木丰盛,犀牛麋鹿等非常多。鹿由于性情温和,具有灵性,被楚人视作祥瑞之物,能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因而在楚墓中常能看到鹿形或有鹿角的器物


战国  铜鹿角立鹤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只长颈神鹤,在曾侯乙墓中处于最尊贵的东室,是墓室中重要的镇墓兽。造型极为独特,身体、双腿、鹿角与底板均可自由拆卸与组装,鹤的头、颈与鹿角都装饰着精美的错金工艺,且均饰错金涡云纹和圆圈纹,而背脊与双翅周边则原本镶嵌有绿松石,现已遗失。腹、背部饰斜宽道羽毛状纹,中间夹有三角纹、凸形脊纹,翅上饰浮雕蟠螭纹和小圆圈纹;腿上饰涡云纹;爪上饰回纹;座板四边中部各有一壁虎形衔环纽,上饰勾连云纹。鹤嘴部右侧有铭文一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这件鹿角立鹤以夸张变形神秘的造型,凝聚了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等美好愿望。


传说,古随国国君是个极爱音乐、注重礼义的人。一次,随侯及众文武听师乙演奏,忽然,音乐声起,不同凡响,大殿内时而百鸟啼春、蜂恋花蕊。众大臣咋舌称奇,没想到音乐是如此美妙。


众人正在议论,忽听宫外面有“仆、仆”之声,内侍飞奏曰:“启奏大王,殿外忽飞来无数异鸟,不知何故?”这时又见一奇鸟,鹿角鹤身,立于殿前梧桐树上,引颈高歌。师乙道:“世伯,刚才侄儿所奏之曲,乃《文王出巡》曲,自有百鸟相随,今鹿鹤鸟飞至,主吾主洪福齐天。”众臣又不解,齐问鹿鹤鸟来历。师乙道:“那鹿角鹤身之鸟,乃娥皇洞神鸟,名曰朱雀。它的到来,乃大吉之兆!”后来,随侯又命工匠照朱雀鸟形状铸之供于公宫之上,以为镇国之宝。从此,随国果然国泰民安,天下大治。


战国  彩绘漆木卧鹿  湖北省博物馆藏


在古代艺术作品中,鹿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因为鹿能确定“仙草”灵芝的位置,找到长生的宝物。彩绘漆木卧鹿采用圆雕技法,分别用整木雕刻出鹿的头和身体,再通过榫卯结构扣接在一起。鹿的头顶两侧插有真实的梅花鹿角,翘首顾望,神态娴静。通体髹黑褐色漆,绘制彩绘斑纹,红、黄、银白彩绘变形凤鸟纹、卷云纹、雷纹、波浪纹等栩栩如生,又有一种神秘意味。


战国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河北博物院藏


铜方案在造型上展现出动静交融、别致新奇的魅力。方案的底座是一个圆形底盘,由四只跪卧的梅花鹿——两雄两雌——共同承托。鹿背上,四条神龙昂首挺立,双翼双尾舒展,而龙尾则巧妙地环绕着四只展翅欲飞的凤鸟。


战国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 河北博物院藏


该器是战国中山国最鼎盛时期的国王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宝,从气势上可见当时中山国的强盛。


战国 狩猎纹卮 山西博物院藏


卮是古代的酒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圆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环形鋬耳或半环耳,有些有盖,有些无盖。狩猎纹卮,顾名思义,就是以狩猎纹饰雕刻为主的盛酒器皿,共有上中下三层图案,描绘了古人捕杀虎、鹿的狩猎场景


03


汉朝


酒樽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汉代,酒樽的使用更为盛行,其用途也更为广泛,不仅用于盛装酒水,还用来温酒或保持酒香。


西汉 胡傅温酒樽  山西博物院藏


这是一对别致的铜制酒器。盖中央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提环,环绕其周围的是三个精致的凤形钮,为整体增添了几分优雅与灵动。而在器底,则巧妙地安排了三个矮小的熊形足,稳稳地支撑着整个樽体。更为独特的是,樽身上方有一条宽阔的条带,将器身巧妙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焦点。


不仅如此,这件酒樽更是通体鎏金,表面还施以彩绘,使得金色的光泽与色彩鲜艳的彩绘相互辉映,呈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韵味。仔细观察会发现彩绘中巧妙地融入了虎、象、鹿、马等动物形象。酒樽上精细雕刻的纹饰,不仅展现了虎、豹、熊罴、骆驼、羚羊等北方草原山林中的野兽,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与尊重;同时,也细腻刻画了九尾狐、羽人、仙兔等汉代神话中的神仙形象,描绘了汉人对超凡脱俗、追求长生不老的向往。这种艺术上的融合,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结合,更是深层次文化观念和审美理念的交流与融合


铜雀宫鹿像塼拓片图 汉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04


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件三国时期陪葬器,以其灰白胎体和青釉色展现了古代陶瓷的质朴与雅致。谷仓罐又称“魂瓶”,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于民国,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明器(又称冥器)。造型繁复,装饰多样,用以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取安魂、招魂之用。     


三国(吴)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 故宫博物院藏


谷仓设计巧妙,整体分为两部分,上层为精致楼阁,堆塑着各种装饰,如守门的小狗、楼檐上的鸟儿和忙碌的老鼠,崇楼两侧亭阙下方还有八位侍从正演奏着热闹的乐曲,侍从表情各异,手势不一。谷仓罐体外侧则塑贴有鹿、猪、鱼等动物,楼阁门正下方还有一龟驮碑,碑上刻有“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 字。周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飞”“鹿”“句”“五种”等字样。器物上所饰鸟兽纹饰呈现一片祥和、富足安乐的景象,堆塑与贴塑纹饰更是体现了三国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


魏晋 鹿角金步摇饰 内蒙古博物馆藏


鹿角步摇冠由马面基座、鹿角花树、桃形摇叶三部分组成。马面圆首宽额,颊部呈弧线内收,鼻尖内镶蓝色宝石,上连三道金粟珠,额头开四个圆孔,镶插双角双耳;耳上用狭薄条金片圈出镶口,内嵌桃叶形宝石;鹿角整体似一棵盘曲多枝的连理花树,它由一根分出两支,大枝在后,小枝在前,角梢各悬缀桃形金叶一片。佩戴者行走时前后摆动,角和耳朵也随之而动,使整个鹿角灵活生动,富有神采。北方游牧民族在造型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象征性造型,在广袤的草原上,以精美的艺术品,诉说着“万物有灵”。


北魏 佚名《九色鹿本生图》 敦煌莫高窟257窟 图片来源:文字敦煌


《九色鹿本生图》内容选自《佛说九色鹿经》,描绘九色鹿在江边救起溺水者,嘱咐溺水者不要告诉他人自己的行踪,溺水者感激并应允下来。王后梦见九色鹿,要求国王捕捉,国王便下令悬赏,溺水者告密。国王率众前往捕捉,九色鹿向国王痛斥溺水者见利忘义的行为,国王听后惭愧不已,于是放走九色鹿,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也得到报应。


九色鹿作为故事的主角在刻画上尤为重要,一是采用“异时同图”的处理方法,即不同时间和地点出现的角色,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方式,串联起单独的片段形成一体。二是色彩突出,壁画以莫高窟常见的砖红色为底,石青、石绿、深赭等颜色因地制宜地使用,九色鹿一改现实中的褐色,用亮眼的白色绘制,一方面点明主角,另一方面白色带来的圣洁感突显出九色鹿善良的品质。


整幅画在布局上采取从“两端开始、中间结束”的汉画横卷形式,即一端为九色鹿救人另一端为王后梦鹿、众人追捕,中间则是故事的高潮——九色鹿痛斥溺水人,独特的布局方式凸显了故事的戏剧冲突。线条粗旷奔放,简洁厚重,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鹿本生故事绘画作品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画作,同时也具有提醒世人惇信明义的教育作用。


05


唐朝


进入繁荣的唐代,丝绸之路上往来频繁,因此唐代金银器中出现了很多并非来自本土的技法、图像和风格,给后代金银器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鹿纹方面,唐朝较秦汉时期的鹿纹有着较大的变化,比如唐朝鹿纹上的部分鹿角已不似前期那般写实,出现了灵芝状和蘑菇冠等形状,更符合鹿在人们心目中的“仙兽”的形象。当时还会采用钩尾鹿或麋鹿等文艺鹿种,鹿纹的形态优美、纹理清晰,富有装饰性,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宫廷装饰和美术创作中。


唐代 卧鹿纹金花银盘 赤峰市喀喇沁旗文物管理所藏


这件银盘 1976 年于赤峰市喀喇沁旗出土,是窖藏金银器中制作最精美的一件。盘心正中錾刻一浮雕瑞鹿,头顶肉芝,前肢踡曲,毛发浓密,身饰梅花斑点。外周錾刻折枝石榴、阔叶团花。


在银盘的底部刻有一行楷书,表明哈达沟门银器窖藏是公元八世纪末期由宣州刺史刘赞在宣歙一带制作进贡给唐德宗皇帝的贡品。据记载,德宗时期国库空虚,只好依靠各道府州县进贡度日,刘赞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制作这批精美的金银器进贡给德宗。德宗皇帝后来又把这批金银器回赐给奚王,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


唐代 马鞍前桥金饰件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马鞍前桥金饰件,是木质马鞍上的装饰。整刻带状纹饰,上层为缠枝纹,下层以花卉装饰;中间带状纹饰内容丰富,居中为宝象花,两侧分别有狮子、奔鹿、翼马依序对称分布,两头以杏叶收尾。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缠枝花精致优美。


唐代 狩猎纹铜杏叶 甘肃省博物馆藏


杏叶是挂在鞦和攀胸(鞍子的附件)等带子上的饰件,在萨珊马具的影响下唐朝开始流行。银杏叶有时也简称银花。白居易诗“翩翩白马称金羁,领缀银花尾曳丝”,说的就是垂于马胸前的银杏叶。


狩猎纹铜杏叶通体鎏金。正面有浮雕花纹,两边饰左右对称的卷叶纹。叶面雕刻了一幅骑射图:上部武士骑马射雁;下部猛狮捕鹿图,狮子被猎手用长矛刺胸,做咆哮状,尾部上翘弯曲。叶饰构图复杂而严谨、雕造细微、做工精良、图案造型生动,明显受到西亚风格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06


宋朝


宋朝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更是赋予鹿神秘、仙气飘飘的形象。当时的鹿纹主要以梅花鹿和麝鹿为纹样,其中以梅花鹿更为丰富多样,有站立、奔跑、悄然撤退等多种形态。宋代鹿纹的特点是纹理细腻、图形流畅、简约而不失鲜活,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高度发展的特点。此外,宋朝出现了将鹿与园林建筑结合的造型。


北宋 龙形脊饰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这件龙形脊饰 1991 年至 1992 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该遗址是在中国古城中首次发现宋代园林,为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园林建筑布局的整体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遗址共出土垂兽 12 件,此为其中之一。从表面看,器物龙头张牙吐舌,卷鼻上扬,额部饰以宝珠纹或刻有“王”字,头顶有枝状鹿形角,怒目而视。此为北宋时期皇家官式建筑专用,反映了大宋时代西京城的繁华景象,是难得一见的北宋时期的大型高等级建筑构件。


后唐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五代时期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造像共计两尊。两位武士都身穿盔甲,手持宝剑,威风凛凛。上图武士头顶落有一只凤凰,脚底踩着一头卧牛,手中的剑尖对应脚下卧牛头顶莲花。另一位战士头顶落有盘龙,脚下则踏有一头卧鹿,手中的剑尖同样对应卧鹿头顶的莲花,代表了佛家护法神天王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画像砖也曾发生过几次丰富的“转手经历”。直到 2001 年 5 月,经多次交涉,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贸中心将其交还中国。同时,纽约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向中国捐赠了青龙肩卧武士石雕。历经千辛万苦,一对彩绘武士石刻终于团圆。


松芝群鹿图 北宋牟仲甫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绘松荫下双鹿,旁有翠竹灵芝。二鹿耸起耳朵,目光凝视同方向,似为某事所惊动。画家以极精致的笔法,描画出二鹿的形态,捕捉到自然界中生动微妙的刹那,这就是宋朝画家的长处。


猿鹿图 南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是谐音画或双关语,传达了考试成功的希望。中文名称“元鹿”(长臂猿和鹿)是“第一(地方获得)权力”一词的谐音。


07


明朝


明清对鹿的刻画更写实,也更丰富,出现了奔鹿、行鹿、站鹿、卧鹿等多种姿态,并与仙鹤、松柏等元素结合,明朝鹿在器物中往往不是主题纹饰,常与其它纹样共同组织构图,以半浮雕形式出现。


明 “六合同春”带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带銙是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六合同春”意指天地四方,万物皆春,多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花卉、松树、椿树等取“春”之意,一同组成吉祥图案。


明代 银鎏金福禄寿 苏州博物馆藏


银鎏金福禄寿出土时位于铜镜之上,正中为金银质“寿星”像,仙鹤和小鹿位列左右。这三位神祇常被结合在一起供奉,成为吉祥如意、福大财多、长命百岁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古代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群鹿图 明文徵明 大英博物馆


此幅绘鹿群呦呦于长松渌水,高岭深涧中。所绘鹿群繁而不乱,细节刻画周全。 


08


清朝


清代也少见单独以鹿为题材的玉器,常与其他动物组成含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如鹿又具有长寿的涵义,所以把鹿和鹤连在一起雕成玉佩,寓意鹤鹿同春


清 翠雕鹤鹿同春图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玉山子是皇室最爱的贡品种类之一。整体呈青绿色,颜色深浅不一。工匠雕刻出层峦叠嶂的山峰,泉水沿山谷处缓缓流下,溪流之上搭建小桥,溪流右岸有两棵松树高耸,树下有两只鹤;左岸有两只小鹿,一站一卧。此为传统的鹤鹿同春的吉祥图案,松鹤表示长寿,鹿谐音“禄”,表达了长寿福禄的愿望。


清 青玉鹤鹿松纹山子 辽宁省博物馆藏


青玉质地,画面中雕刻有苍劲的松树,松树下面有仙鹤和鹿在嬉闹。松、鹤、鹿都是长寿的象征。


清 青白玉鹿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玉鹿呈跪卧状,前脚半曲,似有站起来的态势。玉鹿体型圆润,通身素净,头微微上昂,侧头,口中衔有一颗灵芝。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尊端庄硕大,通体施白釉,釉上绘山石、树木、群鹿,笔触生动细腻,是清代宫廷陈设用瓷,在乾隆粉彩瓷中堪称上品。尊身多以青山绿林为景,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因“鹿”与“禄”谐音,故有福禄之意。



柏鹿图 清沈铨 旅顺博物馆


此幅是沈铨翎毛走兽画的 代表作之一,极为清丽活泼。写实功力 深厚,气氛幽 静清香。画面有蜂、猴、雀、鹿,代表封侯,爵、禄。


双鹿图 清沈铨


清 佚名 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


图绘乾隆皇帝骑马射鹿,而且一箭击中双鹿的场景。此图不仅显示出乾隆皇帝老当益壮、身手敏捷的体能和他娴熟的马上骑射技术,而且也显示了他所使用的御用弓具有优良的品质。乾隆皇帝对弓的材质、工艺、性能等有着极高的要求,其所用的弓有数十张之多,多为木胎,外面固以牛角筋胶,内面贴桦皮,中加暖木为弓把,弦为鹿皮制,弹力大而且耐用。每次狩猎毕,乾隆皇帝命将击中过猎物的弓贮藏起来,并在其上刻留功绩,如:“乾隆二十二年带领准噶尔投降人众木兰行围上用宝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一鹿”。


此图没有落年款,但是通过乾隆皇帝微胖发福的体态可以推断,此图反映的是乾隆皇帝晚年的秋狝行猎活动。史料记载,乾隆皇帝直至 79 岁(1789 年)高龄还能搭弓射箭,驰骋猎场。从画风来看,画中的人和马有可能为艾启蒙所画。




其他相关的鹿文物


鹿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鹿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玉鹿 西周 玉器


银卧鹿 战国至西汉 金银器


鹿形铜带钩 战国 青铜器


高士抚鹿图玉饰 唐至五代 玉器


白地印划鹿纹海棠形枕 宋、金 瓷器


彩绘开光跃鹿卷草纹瓶 南宋 瓷器


彩绘开光跃鹿牡丹纹盖罐 南宋 瓷器


群鹿纹帽顶 辽金 玉器


立鹿纹饰 金元 玉器


玉卧鹿 金至元 玉器


“鹿鹤同春”笔架 明 玉器


玛瑙巧作“鹤鹿同春”花插 清 


开光鹿纹手炉 清 珐琅


清末民初剔红山水人物纹鹿耳瓶 清末民初 漆器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点个“在看”,分享新知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