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崇洋媚外的那帮人,回国后怎样了?

时事   2024-10-29 21:08   美国  

走遍美国

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美国!

关注


有不少小伙伴留学,是为了在国外留下来,然而没有相同的成长环境,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融入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8年,一位美国华裔Kimberly Yam连发8条推特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身份认同转变的故事,触动了无数网友。那部由亚裔全明星阵容主演的Crazy Rich Asians的爆火让Kimberly为众多鲜活的亚裔形象动容,同时也揭开了她的旧伤,让她不禁回想起了小时候被歧视、被排挤、“不愿做中国人”的经历……




因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她与自己和身边的环境进行了漫长的、痛苦的挣扎,终于“回归”了自己的身份;Kimberly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广大亚裔群体的共鸣,在于类似的问题也同样是绝大多数移民二代三代小孩,甚至尝试在国外扎下第二条根的留学生的苦恼。



01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属于哪里?



对于每一位曾经决定漂洋过海来到崭新国度的人,他们的孩子们都长期生活在母国与当地文化的夹缝中。一方面父母在家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对母国文化有所了解却未见全貌;另一方面,在家门外的世界里,他们也尝试融入其他族裔的朋友、各种各样的异域文化。


血统、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对少数族裔的偏见、社会价值观等等的矛盾往往在这些小孩身上激化,让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成为了一个难题——




我是应该全盘接受现状,想方设法追逐潮流、变得受欢迎,和五颜六色的“白人”打成一片,还是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接触母国的传统文化,并努力改变身边人的偏见,让社会因为我的融入而具有更多元的形象?




American Born Chinese


当然,事情也不总是这么简单。这种“一知半解”既有可能让你对和自己藕断丝连的身份恨之入骨,也有可能让你“被洗脑”、狂热地迷恋上另一个你身在其外的社会。


早些年的很多留学生都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后者。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从窗户缝漏进来的西方世界的精彩讯息,也开始向往那种生活。从留学到进入职场,在国外的社会关系一步步织密,他们一次次面临对机遇的选择,重新构建着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有人尝到了吃螃蟹的甜头,很快就被“养熟”了,甚至翻脸不认亲,试图与过去的自己一笔勾销;也有人认为不管工作发展在何处,终归都是客人,根还是要扎在生长的土地上。


每一天,无数的人意气风发地走出去,无数的人风尘仆仆地走回来。在崇洋媚外的那拨人心里,国外的月亮越来越圆;但另一些人也会说,哪都没有国内好。

Crazy Rich Asians



02

回国的生活太无聊了?还是正好相反?



由于时代的飞速更迭、“出国”目的地的多样、国内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等等,知乎上的回答极为丰富。


有人认为,相比其他小国,“地大物博”的美国由于治安问题,导致很多大城市完全没有夜生活,也没有什么可供长辈娱乐的东西,生活档次直线下降,很难把家人接过来一起享受;不管多么尝试融入,终归不是在本地长大的,和周围人的共同语言有所受限,情感交流缺乏深度,时间久了肯定过得不够自在。



有人不习惯,当然也有人习惯。



比如有人恰恰认为自己更适合某个外国的生活节奏,无论是购物习惯、品牌、上网问题、生活轨迹,一旦认定了“我舒服的模式”,回来以后再看什么都别扭,每天都想着什么时候再飞走



“虽然没有交流障碍,不那么孤独,但是感觉处处受限”


(source:知乎)



还有说国内夜店下头的...


(source:知乎)


对于频繁往返两地的人,比如正在上学的我们来说,常常需要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中切换。


不论个人偏好,每次“假期”或“开学”模式的初期都会有所不习惯,怀念“有**的日子”。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同时扮演好独当一面的大人和衣食无忧的小孩,不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任性地要求全年不变的物质条件。




03

那些从四面八方“向回走”的人



有些留学生的家长属于极度崇洋媚外一派,认为“不留下就白出去了”“一定要拿身份”,甚至从小鸡娃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把子女当作跳板移民国外


但相当多的现实情况是,无法重新建立容纳得下自己几十年习惯的新生活,想象中又从没计划过应对种种障碍,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国度后坚持不了多久就只能打道回府。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还有早年的归国留学生,由于自己语言能力强、信息渠道多,自认为见识非常丰富,思想也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经常向身边朋友输出一些很敏感尖锐的观点。后来他去了一个平台更大的单位,接手了更多涉及国际交流的工作,没过多久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根正苗红”得吓人。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年纪比较小的留学生,有相当多的人出国留学只是为了单纯的“求学”“增长见识”,并不是就想不顾一切地去呼吸香甜的空气,关于毕业后下一站的地点也比较随缘,并不会提前给自己做太多野心勃勃的长期打算。



“留学生”在渐渐与“崇洋媚外”的标签脱钩。即使是土生土长的ABC,也有一部分开始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上写汉字贴五星红旗,和中国朋友吐槽班上别的ABC是香蕉人、思想太“白化”。


这种转变一是因为认知,人们有更多机会走出去、亲眼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的真实面目,而不是只有眼前暂且的一团糟和主观臆想中“什么都好”的“国外”。


出国后,有的人会更爱国,加倍感激同胞们奋斗出的繁荣、便利的社会,有的人会发现原来国外的自由松弛才是他更向往的。


再是因为信息交流的便捷,即使没法亲身经历,也越来越少受到单一信息渠道“垄断”地对人灌输某种思想,导致认知出现偏差。这样人们就不会总是幻想自己没得到的东西,给这些求之不得加滤镜,认为它们比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就是更好”;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客观地比较国内外,从而找到更喜欢的节奏——自己“安好”,不强加于人。




苹果2024春节短片《小蒜头》



04

人生是旷野,

出去或回来都是普通而不凡的选择



地表四通八达,人类向宇宙进发——那为什么又要把躯体停留在世界的某处?世界之大,无处不可去。


不想指责一切暂居国外的人就是“崇洋”,不想嘲笑被迫选择不得不回国的人“无用”,愿意聆听每一条路上探索、选择、接纳的故事。


也正是因为大家多彩的经历、一次次不易的归去归来,人类的足迹才被拓展到了前人无法预料的宽度。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各自的“快乐国度”可能是自己长大的家、大洋彼岸的校园、迪士尼城堡、义乌小商品市场……不过,像Kimberly一样,我们终会眼见大千世界,胸怀心的家园。




- End -



想了解美国?一起聊聊美国的生活、文化、社会和现状,请加我们小编微信带你入群讨论:USA_CNA,申请时标注(入群)。

【入群要求】

1、禁止发广告和推广;

2、文明交流,不在群里霸屏。

走遍美国
走遍美国,介绍美国生活、社会、教育、文化的品牌读物。通过在美华人、留学生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美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