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人大代表、学校党委原书记刘志勇参加会议并提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四川产业创新能力”“学校建在产业园区 专业设在产业链上 课堂开在车间,高质量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等建议,受到四川经济网、川经瞭望、泸州日报、泸州电视台、泸州新闻网、泸州文明网、泸州人大及泸州政协微信公众号等省市主流媒体及社会的广泛报道和关注,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学习。
1月21日,省人大代表刘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已形成涵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但在科创能力、企业参与度方面仍需加强。
刘志勇建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四川产业创新能力。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强化规划引领,统筹管理。刘志勇建议,将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定位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着力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对市州现有国家、省级科创平台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并全面梳理、及时调整科创平台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加快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着力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深化产业创新中心动能是重点。”刘志勇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此外,支持以泸州为代表的能源化工、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链,强链延琏补链,加速形成全省产业集群效应。
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建立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四川产业创新能力。比如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要以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全省产业布局、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共建、整合共享研发设备、检测设备、人才培养等科创资源,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或共同体。以更大力度支持科研院校以智力投入、技术转移、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促进优质科技资源地有序流动与互利共享。
建议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建议将专业设在产业链上”“建议让课堂开在生产车间”……泸州是四川经济大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在省两会期间,泸州代表团省人大代表和住泸省政协委员围绕泸州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提出建议。
泸州于2022年启动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现代医药、白酒(食品)、能源化工等行业,规划建设一批工匠学院、工匠园区、实训基地等,促进工匠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截至2024年底,全市技能人才突破4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10万人。然而,在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中,也存在资源分散、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参与度较低等实际问题。加快高质量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已然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人大代表、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志勇认为,只有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才能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在这个方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有了探索,学校成立了泸州高新产业发展产教联合体、泸天化产业学院,与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豪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为企业订单输送人才,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为泸州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源源不断输送技能人才。“可以加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刘志勇建议,应不断完善科创人才服务体系,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流动和服务机制,营造尊重科创人才、爱护科创人才、成就科创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泸州的创新平台注入新鲜血液,为产业创新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精彩推荐
图片|编辑|审核:党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收集整理
投稿邮箱:4090784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