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囊谦】匠心传承 岁月“陶”华 白玛群加与藏黑陶的不解情缘

文摘   2024-06-24 19:05   青海  


 当提及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一个被岁月磨砺而愈发璀璨的瑰宝——藏黑陶,总会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这项历经四千多年风雨洗礼的传统工艺,如今在白玛群加这位当代工匠的巧手中,不仅得以延续,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白玛群加,这位与黑陶有着不解之缘的工匠,他用双手触摸着历史的温度,用心灵感受着黑陶的灵魂。在他的手中,藏黑陶不再仅仅是工艺品,更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1978年出生于囊谦县娘拉乡娘多村的白玛群加,自幼便受家族传统手工文化熏陶,对泥塑、绘画等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12岁那年,他跟随家族的老艺人开始系统学习制陶工艺,从此与黑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他不断锤炼技艺,逐渐掌握了制陶的精髓。

 14岁时,白玛群加开始行走各地,承接制作业务,锻炼手艺并积累经商经验。在行走中,他见证了藏黑陶在藏族文化和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深刻体会到了传承这一技艺的使命与责任。
 2000年,白玛群加被囊谦县第二民族中学聘请为美术老师,开始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2006年,他注册成立了囊谦县藏族民间黑陶工艺厂,正式踏上了传承与发扬藏黑陶技艺的征程。2008年,囊谦黑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白玛群加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藏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白玛群加并没有满足于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和传承方式,他勇于创新,开办了藏区首个黑陶烧制培训班,为更多有志于学习这一技艺的人提供了平台。同时,他还成立了藏族民间黑陶工艺有限公司,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为藏黑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先后有1400余名学生参与了各类培训,其中超过十分之一的学员实现了稳定增收和成功创业。他不仅传授技艺,更关注学员的未来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此外,他还特别关注困难家庭和残障人士,开展各类公益帮扶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白玛群加从机器设备入手。他凭借对藏黑陶工艺的深厚理解,以及早期自己在汽车修理厂的工作经验,自主研发了10余种制陶机器。这些机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产品更加精细和美观。同时,他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藏黑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白玛群加的藏黑陶产品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级各类展览及商洽会等,使囊谦藏黑陶从深山走向了城市,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先后获得“中国陶器艺术终身成就奖”和“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品还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青海省博物馆、玉树州博物馆、台湾博物馆等。在他的带动下,囊谦县培育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藏黑陶创作队伍。并且,他所制作的藏黑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物美价廉。
 白玛群加介绍,所有藏黑陶在缩减制作成本后,普遍都降价了一半左右,成为了所有老百姓都买的起、用的上的生活用品。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白玛群加勇于创新。他结合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和藏族文化特色,不仅成功地将初期传承的20余种藏黑陶扩展至200余种,而且每一件作品都在工艺流程和造型设计上匠心独运,充分彰显了藏黑陶独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他还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使得藏黑陶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品,真正实现了集古朴性、使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
 白玛群加不仅致力于藏黑陶的创作与生产,还热衷于藏黑陶文化的传承与研究。目前已拥有超过2000件的珍贵藏品。其中,有800多件已经获得了相关部门专家的权威鉴定,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藏品的历史可追溯到古老的4000年。这些藏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藏黑陶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白玛群加希望通过这些藏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藏黑陶文化的魅力。为此,他还花费了大量精力财力收集整理关于这些藏品的历史文化。

 谈及未来规划时,白玛群加表示,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设一所关于藏黑陶的博物馆。他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展示藏黑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此,他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包括选址、设计、展品征集、史料收集整理等方面。
 乘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东风,以及省委省政府“四地建设”和玉树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建设的热潮,白玛群加用他的赤诚匠心,坚守着藏黑陶传承与发展。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在他的带领下,藏黑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声明:转载链接内容须备注@囊谦发布

囊谦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政策宣传,乡村振兴政策解读,乡村振兴动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