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谦县地处青海省最南端,位居三江源腹地,被誉为青海省的“南大门”,域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宗教文化、民俗风情、原生态歌舞等人文资源。独有的原生态歌舞“卓根玛”和民族手工艺“黑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囊谦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按照“一书一单一盘棋”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标准、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统筹协调,以高度责任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促振兴。囊谦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坚决扛牢乡村振兴县、乡、村三级书记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县长任有效衔接专项工作小组“双组长”,县委、县政府常务副书记、副县长直接分管乡村振兴工作,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各村(社区)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形成了以上率下的整改工作格局,织紧织密了乡村振兴战略责任网。
全县上下坚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书记项目”和“一把手工程”,县委常委会及时专题研究部署,县委主要领导主动扛起乡村振兴“总指挥”的政治责任,召开县委书记议事会议、基层党建工作专题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等,完善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分专题分领域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特色典型,推动工作责任制落实落细。
强化政策培训促振兴。囊谦县围绕乡村振兴理论知识、乡村治理及相关政策等,把县、乡镇、村三级干部培训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来抓,通过“精心筹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案例教学、经验交流+测试验收”,围绕监测帮扶、收入采集、政策标准等重要环节、重点内容,分层次开展培训,以电视台采访录播、现场直问直答等方式,实行责任倒逼,实现乡镇领导干部和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培训全覆盖,在业务培训中提升能力、在现场问答中答疑解惑,交叉互学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强化工作机制促振兴。囊谦县按照“下管一级”抓工作,“上管一级”抓作风的工作要求,创新推行“县级干部全部下、帮联单位全员上”的联动机制,构建“县委常委+县级干部+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组成的五级网格管理体系;结合反馈问题整改,建立县级周调度机制,实行提级调度、提级管理、提级推进,每周三定时调度整改工作进度,分析整改中存在的问题,细化研究解决办法,全面理清阶段性整改瓶颈,做到当场决策、当场解决、当场部署、当场执行。此外,结合“四下基层”工作要求,县委主要领导深入各乡镇结合住房保障“四有”、卫生健康“六有”、医疗保障“三有”、安全饮水“六有”以及控辍保学、“明白卡”填写等重点内容进行巡回授课辅导,有力推动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
围绕增产增收促振兴。囊谦县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以黑青稞、藏黑陶、黑啤酒、藏红盐“三黑一红”为主的特色产业,扩大国家级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示范带动效益,积极推进农牧产品有机认证,持续扩大有机认证种养规模,培育以芫根系列功能饮料、黑青稞啤酒、藏红盐特色产品生产为引领的龙头企业,不断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分解落实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各级责任,充分借助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机制,开发对接异地就业岗位,动态调整公益性岗位,提升帮扶车间带动就业水平,落实异地就业交通补助政策,“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6%以上,年度脱贫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长17.3%。
强化督导检查抓落实。按照“抓重点”与“全覆盖”并重原则,囊谦县推行“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县级联点领导蹲点推动,联点单位进位落实,纪委组织盯梢跟进”工作机制,结合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成效巩固等方面,定期分析研判整改进度,采取项目管理、台账推进、挂账销号的办法,完成一项销号一项,聚焦问题整改、建章立制、交办问题等重点环节,紧盯不放、全程跟进。同时,县委主要领导带头示范,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情,紧盯发现问题,督促推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