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离婚现象已屡见不鲜,且多数情况下常伴随激烈冲突与纷争。然而,若回溯历史长河,探寻婚姻观念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脉络,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的转型,也揭示了人类对于婚姻这一重要社会制度的认知和态度的持续演进。敦煌莫高窟曾出土一批唐代文献,其中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即离婚证书,具有代表性的一份《放妻书》内容如下:夫妻有缘,恩深义重,前世三生结缘,今生才得以成为夫妇。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唐朝作为充满诗意与浪漫色彩的时代,其婚姻观念展现出独特风貌。从出土的“放妻书”中,可清晰感受到唐朝人对婚姻缘分的珍视与敬畏。开篇强调“夫妻有缘,恩深义重,前世三生结缘,今生才得以成为夫妇”,体现出唐朝人对夫妻缘分的高度重视,认为夫妻结合是前世修行的善果,需怀着感恩与珍惜之心去呵护。“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夫妻相处的甜蜜和谐场景,令人向往。唐人理想中的夫妻关系,是相互陪伴、相互欣赏、心意相通,充满温馨美好情感。然而,婚姻生活并非始终顺遂,如“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所描述,唐朝人清醒认识到婚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不和谐,深知即便开端美好,夫妻间也可能因种种原因产生嫌隙怨恨。但令人钦佩的是,当缘分尽时,唐朝人的处理方式彰显出极高的人性光辉与道德修养。他们没有恶语相向、互相诋毁,而是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分离。如“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他们给予对方真诚祝福与关怀,甚至愿提供三年衣粮作为支持,这种豁达大气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唐朝人在婚姻结束时的高尚姿态和人文关怀。唐朝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高,妻子提出离婚和再嫁的情况并非罕见,与前朝倡导的“从一而终”及后代强调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观念形成鲜明对比。据史料记载,唐朝还有“休夫”的故事。吉州杨志坚之妻要求离婚,杨志坚无奈赋《送妻》诗一首,王氏拿诗到官府请求离婚。州官颜真卿认为王氏嫌贫爱富,判处打二十板,准其改嫁,同时赠杨志坚布帛和米,并留任署中,还将此事公之于众。此后数十年间,江右之地不敢再有休夫的妻子了。这一故事,一方面反映出唐朝社会对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现象存在一定道德评判和约束,认为此行为有违传统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但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女性仍有一定选择离婚的权利和自由,体现了唐朝社会在婚姻观念上相对开放和包容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女性主动追求幸福,虽有道德约束,但总体上对女性的婚姻选择给予了一定空间和尊重。宋初“留盈放妻书”:“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浓。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便同于黄土。何期二情称怨,互角争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陈之别恨,偿了赤所非击,树荫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会,只是妻□敲不肯聚遂,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今亲姻村巷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自后夫则任委贤央,同劳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虑却后忘有搅扰,贤圣证之,但于万劫千生常处□□之趣,恐后无信,勒此文凭。昭迹示□,用为验约。”宋朝时期的婚姻现象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之上,展现出了独有的发展和变化。这份“放妻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乍看起来,这似乎只是寻常的放妻之举,然而实际上,却是罕见的放夫情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多数情况是妻从夫居,离婚之时通常也是妻子离开夫家。但在此例中,情况截然相反,乃是夫从妻居,离婚时夫主富盈选择离开。
“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浓。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便同于黄土。”这段文字开篇强调了婚姻结合的传统理念,认为夫妻缘分深厚,本应相伴终老。然而,“何期二情称怨,互角争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陈之别恨,偿了赤所非击,树荫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会,只是妻□敲不肯聚遂,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却清晰地描绘出夫妻之间因为各种矛盾和纷争,导致感情破裂,无法和谐共处。家庭财产的减少、生活的艰难也成为了促使他们分开的因素之一。
“今亲姻村巷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自后夫则任委贤央,同劳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虑却后忘有搅扰,贤圣证之,但于万劫千生常处□□之趣,恐后无信,勒此文凭。昭迹示□,用为验约。”最终,夫妻双方在亲人和邻里的见证下,经过公平的讨论,决定和平分手。尽管形式上呈现的是放妻书,但实质却是放夫。
这样的灵活处理方式为我们研究宋朝的婚姻观念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资料。它清晰地表明,宋朝社会在处理婚姻问题时,并非一味地遵循传统的刻板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实际情况和个体的需求。这种观念的转变反映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个体情感和生活状况的关注与尊重。
这一特殊的案例充分展示了婚姻形式的多样性。它让我们明白,婚姻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比如,在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时期,夫妻可能会因为生活压力而选择分开;在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对于婚姻的观念和形式可能会更加开放和多元。
总之,宋朝的婚姻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为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依据。
三、民国的婚姻观念
民国时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处于新旧交替、中西交融的关键节点,婚姻观念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之下发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变革。在那个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互交织,对婚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仍有一定的残留,例如门当户对、家族联姻等观念在部分人群中依旧存在。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新思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
当时的结婚证附言充满浪漫诗意:“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这优美的词句宛如一首动人的诗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新婚夫妇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和深深祝福。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述,更强调了婚姻的神圣庄严。“两姓联姻,一堂缔约”描绘出两个家族因婚姻而紧密结合的庄重场景;“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表达了对这段美满姻缘的赞美与肯定;“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以桃花盛开的美景寓意新婚夫妻的幸福美满、家庭和睦;“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则是对未来子孙满堂、家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更是体现了夫妻双方对彼此的坚定承诺和深厚情感,将这份爱情盟约郑重地书写下来,希望能够相伴一生。
这种结婚证附言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对夫妻情感的珍视。它突出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对未来共同生活的美好憧憬,让婚姻不仅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契约,更是心灵深处的契合与承诺。
相比之下,现今的结婚证则显得较为生硬程式化。其内容往往侧重于法律上的确认和规范,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婚姻中的情感因素相对忽略。这或许反映了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规范化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忽视了婚姻中情感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结婚证的法律属性确保了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但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上显得较为薄弱。它更多地是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婚姻关系的成立和解除,而对于夫妻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共同的生活愿景,缺乏如民国时期结婚证附言那样细腻而动人的描绘和期许。
四、当今的婚姻观念
当今社会,婚姻观念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人们在追求爱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一方面,婚姻不再被视为人生的必然选择,许多人选择单身或晚婚,以专注于事业、个人兴趣等方面。另一方面,对于选择结婚的人来说,平等、尊重、共同成长成为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元素。在离婚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表现。如今,人们对于离婚的态度更加开放和理性,不再将其视为一种耻辱或失败。离婚的原因也更加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不忠、家暴等严重问题。例如,性格不合、生活方式差异、职业发展导致的长期分居等都可能成为导致离婚的因素。像有一对夫妻,丈夫在大城市追求事业发展,妻子则更倾向于在小城市过安稳的生活,双方经过多次沟通和尝试协调,仍无法达成一致,最终选择和平离婚,各自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还有一对夫妻,婚后发现彼此在消费观念、教育子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经常因为这些问题发生激烈争吵,严重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家庭氛围,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离婚。然而,当代婚姻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性的方面。比如,部分人在结婚时过于冲动,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仅仅因为短暂的激情或者外在的物质条件就匆忙步入婚姻殿堂,结果在婚后发现彼此根本不合适,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又如,一些年轻人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婚姻缺乏敬畏之心,把离婚当成解决问题的简单方式,而不是努力去经营和修复婚姻关系。同时,在一些婚姻中,双方可能会因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家庭的整体利益,比如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等问题上寸步不让,使得离婚过程充满了争斗和伤害。从古至今,婚姻观念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绵延不绝的历史画卷,不断演变发展。古代婚姻常受家族利益、社会等级、礼教规范等多种因素制约影响,承载着传宗接代、维护家族荣誉和巩固社会地位等重要使命。近现代以来,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自主权利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人们更注重婚姻中的爱情成分,追求平等、尊重、理解和共同成长的伴侣关系。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使婚姻从外在社会约束逐渐内化为个人的情感选择和价值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婚姻的形式和观念如何变化,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尊重与珍视,都应是我们内心永恒的追求。在婚姻中,我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和付出,用心经营守护缘分,让爱情之花在岁月中绽放光彩。同时,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经验,不断反思调整婚姻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人需求,让婚姻成为人生温暖坚实的港湾,而非痛苦纷争的源头。深入研究婚姻观念的时代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理解婚姻本质价值,为构建美满和谐婚姻关系提供借鉴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