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红六军团组建的缘由与经过,重点阐述了其西征的背景、成为先遣队的客观因素、历程及重要战役,全面剖析了西征的重大历史意义,并探讨了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借鉴和启示。红六军团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红六军团在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进程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土地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红六军团秉持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凭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纵横驰骋、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深入研究红六军团的组建历程与西征征途,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让我们深切感受革命斗争的艰巨,更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1. 巩固和拓展湘赣革命根据地 湘赣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但面临着国民党军队频繁且残酷的“围剿”。为了保卫和巩固根据地,扩大革命范围,需要更强大且集中的军事力量。例如,国民党动用大量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对根据地进行分区“清剿”,试图切断其内外联系,破坏经济与社会基础。同时,向周边地区进攻、争取群众支持并建立新的苏维埃政权,也需要有力的军事支持。2. 统一指挥与协同作战 此前,湘赣苏区的红军部队由多个分散的部分组成,包括地方武装、游击队等,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在面对敌人大规模进攻时,无法迅速形成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如在某些战斗中,因信息不畅和指挥不统一,导致部队行动不一致,难以形成合力。为提高作战效率和红军的战斗力,必须整合分散的力量,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度,实现各部队的密切配合与协同作战。3. 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 全国的革命形势不断变化,各地的红军需要相互配合支援。红六军团的组建有利于加强与其他根据地的联系协作,形成更强大的革命力量。例如与邻近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保持密切的沟通和战略协同。同时,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需要更具规模和战斗力的部队来应对复杂的局面,包括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交锋、开展游击战争和进行群众工作等。4. 战略布局与转移的需要 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来看,红六军团的组建旨在湘赣地区形成有力的军事存在,以应对可能的战略转移。例如提前为中央红军的转移探索路线,寻找新的根据地和发展空间。当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时,红六军团能够迅速调整战略,执行新的任务,为革命事业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永新县沙市成立,下辖第16、17、18三个师,由第17师首长统一指挥。其中,第17师由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八军改编而成,萧克任师长,湘赣省军区政治委员蔡会文兼任第17师政委;第18师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军改编而成,师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从修水、铜鼓等地调往永新;第16师由红十六军改编而成,师长高咏生、政委温锦惠。起初,这三个军改编为红16师、红17师、红18师,只是一起行动,并未使用红六军团的番号。直至1934年7月,才正式启用该番号。1934年4月下旬,广昌、筠门岭、建宁、龙冈等相继失守,中央苏区南北门户洞开。党中央决定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派红七军团北上“调敌”,红六军团西征“探路”。7月23日,红六军团接到训令,命令其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并规定了西征的路线与行动计划。同时确定了军团的领导成员,任弼时任中央代表,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治委员,李达任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萧克曾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长征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①当时,中央苏区在国民党军队残酷的“围剿”之下,局势岌岌可危。国民党凭借其雄厚的兵力、精良的装备以及严密的战术部署,构筑起层层封锁线,步步紧逼,致使中央苏区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广昌战役,红军虽英勇抵抗,但因敌强我弱,最终广昌失守,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减。与此同时,全国的革命形势复杂多变。鄂豫皖苏区遭到国民党大规模的“清剿”,实行“三光政策”,红军被迫开展游击战争。川陕苏区也遭受国民党多次进攻,军民面临巨大压力。红六军团所在的湘赣苏区同样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土地被侵占,资源被掠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永新、莲花等重要据点相继失守,经济和军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国民党进攻永新时,采用飞机、火炮猛烈攻击,致使县城内众多房屋损毁,百姓流离失所。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全局出发,果断决定实施战略转移,以保存有生力量,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红六军团的西征正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政治素质过硬 红六军团是一支政治素质极高的队伍,对党忠心不二,贯彻党的战略决策坚决。其领导核心如任弼时、萧克等具备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坚定的革命意志。部队团队精神强大,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观念强,作风优良,斗志昂扬,能打敢打硬仗。2.地理位置优势 湘赣苏区紧邻中央苏区西侧,具有率先行动的地理便利。它宛如中央苏区西部的屏障,能较迅速突破国民党西部防线。国民党在湘赣边界兵力部署薄弱,红六军团从此出发,可借助山脉、河流等自然地形掩护,降低初期遭遇敌军主力的风险。3.根据地严峻形势 湘赣苏区形势严峻,阵地不断丢失,与中央苏区困境相似。红六军团先行西征,既能为中央苏区探寻突围之路,又能调动敌军兵力,减轻中央苏区压力。像永新、莲花等重要城镇沦陷,苏区范围缩小,资源短缺,活动空间受挤压。红六军团西征可吸引敌军注意力,为中央苏区争取休整时机。4.战略规划需求 中央计划向湖南西部转移,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并建立联系。中央意在湖南西部开辟新根据地,红六军团先行可提前侦察地形民情,做好准备。例如西征中与当地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联系,获取情报和物资支持,为中央红军到来奠定基础。同时能试探敌军防御部署,规划最佳转移路线。永新的松山、金华山战斗失利后,红6军团和红军学校第4分校进入井冈山五斗江、衙前等地,进行整训。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6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留下一部分武装坚持游击战争。红6军团接到命令后,任弼时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传达了7月23日中革军委命令,研究了突围方向及战斗部署。会后,开展筹粮钱、打草鞋及组织整顿和思想教育工作。此时,国民党军第15师向息罗、五斗江移动;第16师向黄坳、息罗推进;国民党军余汉谋部也由南康向北移动,协同第15、16师围攻红6军团。红6军团获悉此情报后,一面向中革军委报告,建议提前西征;一面从永新牛田地区集结,隐蔽转移至遂川横石、新江一带。8月4日,湘赣军区独立第5团佯装红6军团主力,沿赣江西岸开展游击活动,造成红6军团东渡赣江的假象,以迷惑国民党军。8月7日,红6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以湘赣军区独立第4团为前导,由遂川的横石出发,突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后,分两路昼夜兼程。一路由五斗江经毛桃、梯子岭、大坑、九龙坑、宋坑抵藻林;另一路由衙前,经横岭,穿过石溪河,抵藻林。在藻林又进行休整,调整部署。9日,从藻林出发,经左安、汤湖、高坪、车下、茅坪、白沙,沿途摧毁国民党军及地方武装后,抵湖南寨前,胜利突围。②潭溪战斗 1934年9月20日,西征途中的红六军团在潭溪与敌军遭遇。敌军企图凭借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击溃红军,然而红六军团的将士们临危不乱,迅速且有条不紊地调整战斗部署,英勇无畏地迎击敌军。在激烈的鏖战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卓越的战斗素养和大无畏的勇气,他们紧密协作、冲锋陷阵。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拼杀,成功击退敌军,歼敌7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此次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红六军团战士们的士气,更为后续的战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物资。大广坳战斗 1934年9月26日,红六军团在剑河大广地区遭遇敌军的包围。敌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强大的兵力,对红六军团形成了严密的合围之势。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军,红六军团的将士们毫无惧色、视死如归。他们奋起抵抗,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浴血奋战,红六军团主力虽最终奋力冲出重围,但也为此承受了重大损失。众多英勇的战士在战斗中壮烈捐躯,为革命事业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甘溪战斗 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在进军途中抵达石阡甘溪,与敌军遭遇并爆发激烈战斗。敌军事先在此设下重重埋伏,妄图将红六军团一举歼灭。战斗瞬间打响,枪炮声震彻云霄。红六军团在极端不利的局势下,与敌军展开了殊死较量。经过顽强抵抗和奋勇冲锋,红六军团主力最终艰难突围,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数英勇的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困牛山战斗 甘溪战役之后,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红六军团第18师第52团主动将敌军诱至石阡困牛山地区。在这险峻的山区,敌军以为红军已陷入绝境,企图将其一举歼灭。然而,100多名红军战士宁死不屈,坚决抵抗。面对敌军的疯狂进攻以及被胁迫走在前方的当地群众,为避免伤及无辜百姓,这些英勇的战士毅然决然地选择集体跳下数十米深的悬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浩气长存的壮烈悲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在这些战斗中,红六军团展现出了英勇无畏、临危不惧、顽强抗争、视死如归、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1934 年 10 月 24 日,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胜利会师。这次会师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历经艰苦西征的红六军团而言,此次会师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休整和补充机会。在物资供应、人员调配等方面得到了及时的支持和补充,极大地缓解了西征以来的疲惫和损耗。同时,这次会师进一步加强了两支红军部队的实力。双方实现了兵力的整合,人员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作战能力和战斗经验得到了有效的互补和提升。这为后续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会师后,两军紧密合作,携手并肩,共同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在游击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在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两军共同制定战略规划,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政权,使得根据地的范围不断扩大,群众基础日益牢固,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红六军团的西征行动,认为其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路线指引,为革命的全局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先遣作用。红六军团在西征过程中,肩负起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进行侦察的重要使命。他们勇敢地深入敌军控制区域,摸索出可行的路线。例如,在穿越湘南地区时,红六军团详细考察了地形、道路状况和敌军的布防情况,为中央红军后续的行动提供了准确的地理信息。同时,积极传递情报,让中央红军及时了解前方的局势。比如,红六军团在遭遇敌军时,迅速将敌军的兵力部署和战术特点传递给中央红军,使中央红军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此外,红六军团成功吸引和调动了大量敌军,有效地减轻了中央红军所面临的压力。在西进贵州的过程中,红六军团的行动吸引了国民党数倍于己的兵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艰难的战斗和转移中,红六军团始终坚守革命信念,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即使在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的情况下,依然保留并发展了革命力量。比如,在经历了多次激烈战斗后,红六军团的部分队伍被打散,但他们重新集结,继续战斗。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红六军团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战士们的斗志,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加入。这为后续革命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如同在湘西地区,红六军团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吸引了众多当地青年参加红军,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后续在该地区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后来,毛泽东为此赞扬:“你们(指红二、六军团)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③红六军团在西征途中,与其他地区的革命力量紧密配合,共同推动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例如,在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师后,双方协同作战,迅速打开了局面。他们共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又如,在湘西地区,红六军团与当地的游击队密切合作,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革命提供了新的根据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革命的火种在这些地区得以延续和壮大。红六军团在西征中展现了英勇无畏、坚韧不拔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时,他们毫不退缩,奋勇作战。例如,在甘溪战斗中,尽管敌军兵力众多、装备精良,但红六军团的战士们依然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种精神激励着后续的革命者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许多后来的红军队伍在战斗中都以红六军团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西征中,红六军团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经验。在军事方面,他们总结了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战术,如何进行长途奔袭和游击战等。例如,在贵州山区,红六军团巧妙利用地形,多次成功摆脱敌军的追击。在群众工作方面,他们学会了如何迅速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比如,通过宣传土地革命政策,为贫苦农民分田分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这些宝贵经验为红军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借鉴,在后续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1.坚定信念,勇担使命 红六军团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始终怀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勇敢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这启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时,保持政治定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强大的信念力量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2.顽强拼搏,策略应对 红六军团在西征过程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战斗,同时善于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加剧,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这告诉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同时,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我们应以智慧和勇气应对各种挑战,在国际竞争中善于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突破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内发展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3.团结一心,依靠群众 红六军团内部团结紧密,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依靠群众的支持取得了胜利。在当下,国际社会合作与竞争并存,国内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对于民族复兴大业而言,我们需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广泛凝聚共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4.传承创新,砥砺前行 红六军团的战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传承这些优秀传统,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同时,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我们应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红六军团的组建和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璀璨夺目的光辉篇章,其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面对极端恶劣的困境,红六军团始终忠诚于革命事业,英勇无畏地奋战。西征之途,历经无数次激烈战斗,充分彰显了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为最终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石。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铭记并传承红六军团的精神,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奋勇向前,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六军团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引领我们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①出自《长征》,2006年9月1日首次发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王树增。
②出自《井冈山地区军事志》,1992年8月第一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俞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