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茀之:中国绘画临摹之研究

文化   2025-01-10 11:01   北京  


点击图片
进入月雅书城



吴茀之(1900年4月26日—1977年7月26日),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人,初名士绥,改名溪,字茀之,号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号逸道人。以字行。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

中国绘画临摹之研究


文 / 吴茀之


白社国画研究会

(左起张振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旂、吴茀之)


智者创物,能者述焉,人为富于创造性之动物,亦为富于模仿性之动物,常以生活所需,或因心之所爱,见必思有以仿效之。初民作画,依自然之发展,取形会意,只能作简单之线条,以资实用,后来风气渐开,技术乃进;秦汉以还,版图扩大,受域外之影响,应时势之要求,佛教画盛行中土,秦代工匠之画,无足记述;汉明帝时,得天竺优填王所作释迦像,即命画工照样图于灭凉台及显节陵上,惜其名不传!至魏晋,则名画家甚多,如吴曹不兴以善画大规模之人物著于世,曾见印度僧人康僧会,携来行教之佛像,皆一一摹写之,此后卫协师不兴,顾恺之师卫协,恺之尤为当时杰出人才,为世楷模,至南齐谢赫,更以传移摹写列为六法之一,于是临摹之风乃大盛;千百年来,各家衣钵相传,或师承,或摹古,临摹一法,即为学画捷径。然历来临摹之主张,并非死守旧本,需从规矩入,乃须从规矩出,以学古脱古,而得自家面目为贵,此亦由于人之富于创造性故耳。










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全卷(第一卷)》

绢本设色,宋,27.1 x 572.8 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重温大师教学方式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原价128,优惠价99
出版社直接发货



临摹虽属画家末事,亦为初学所不可废,正如婴孩之学行必先学步也。临与摹不同,临则置范本于旁,观其形势,仿其笔墨而学之;摹以薄纸覆于原稿上,随其笔痕而描之临画之目的,不在酷肖其迹象,而在深究古人笔墨之运用,结构之虚实,神理之变化,及其渊源派别,用为入手之法门,以开创作之大道,即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之意也。清王麓台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沈宗骞亦云:“若恃己之聪明欲于古人法外,另辟一径,鲜有不入魔道者,切宜忌之。”足见初学者,当以临摹古人为先;但临时势,摹得形,临固可从,摹当切戒!宋岳珂论书法云:“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榱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天,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学书犹不宜摹,何况学画乎!清张浦山论画谓:“法固要取于古人,然所资者,不可不求诸活泼泼地。”信然!


董其昌《临倪瓒东岗草堂图》本水墨,明,87.4 x 65 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临摹亦大非易事,学者当知其门径之所在,而后能升堂入室,自出机杼,其法不外四端,一曰择,二曰读,三曰熟,四曰变。


择,择稿也。稿有真迹与画谱二种,古人真迹,每多赝品,时人画之有声誉者,伪亦不免,此皆射利者之所为。赝而乱真,虽神韵不及原作其笔墨与局势,亦未始不足取法;赝而涉俗,则断不可临。时人所作,真者尚难惬意,伪者更勿论!故择搞时,须辨真赝,不可以其皮相仿佛某家,即认为真迹,亦不可但求好看,好看者往往甜俗,恐有影响于学者,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下,则更下矣,不可不慎;且师学舍短,临真迹亦须择善而从,其有不近情理处,尽可改变,亦不必以其偶有疏忽,而抹煞一切也。又初学不宜好高骛远,应先从派别之平正者入手,而后再求诸苍莽雄奇一途。但古人真迹不易得,时人之佳者亦甚少,学者自不得不用画谱,画谱以珂罗版精印者可用,以其笔墨浓淡,气息往来,尚不失原作大□,借以缩小之故,常觉模糊耳。至于石印木版,皆为缪工作摹,原稿又少真迹,且经辗转翻印,浓淡固不论,即笔势亦不足观,皆非学者所宜,但有时因其内容品类繁多,不妨偶作参考之用,此皆择稿所当知也。


吴茀之《竹节海棠》1963年,97 × 60 cm

现藏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读,读画也。朱子谓:“读书多遍,其义自见。”余谓读画亦应作读书,方能见其精意所在,于我有出一头地处。凡欲临某名手精品,断不可急于下笔,随意苟简,必先对之详细审玩,下一番静观工夫,始则知其格调若何,层次若何,笔墨若何,并其最精彩处何在,从有笔墨处求其法度,无笔墨处悟其神理,更从神理中求法度,法度中悟神理;继则察其为何家所生,何家所变,分以知其流,合以知其源,如是则古人稿本,尽在我心目中,我之感情亦仿佛尽移于古人稿本上,古人之画已成我之画矣,画中之景,已成大块中之景矣;然后乘兴下笔,自能造其妙艺,得其精华,古人为我用,而我不为古人役矣。故临摹须先读画。


吴茀之《仿八大山人山水》1945年,90 × 48.5 cm

现藏于吴茀之纪念馆


熟,纯熟也。临摹之始,必觉满纸牵强,心手不能相应,或画虎类犬,或貌似神非,苟能多临多记,下笔自然纯熟,虽背临亦可处处合拍,久必相生相发,幽深平远,无不如志,笔笔从古人得来,亦笔笔是自家写出,古人所谓换骨之法,师意不师迹之妙,何一非从熟后得之然熟须由专而博,更须由绝似而不似为要。专则不杂,易于入门,博则集其大成,可知古人之变,专而不博,则局于一家,非但蹈袭,且多习气。清方兰士谓:“始入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泛滥诸家,以资我用。”此即须专而后博之意。绝似求其形,不似求其神,由绝似而不似则知古人之规矩,侔造化之工,而运我之心灵,虽曰法某仿某,实已有我矣。明沈灏谓:“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足见学古人,非在全肖其迹,此种境界,亦惟极纯熟后能做到。


董其昌《溪山仙馆图》纸本水墨,明,55.5 x 34.7 cm

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变,化境也。即超以象外,不为法囿之意。凡学画成熟后,则在有变,有变则有我,有我则神而明之,可以自成一家,可以传之久远而不朽,不然,墨守事法,崇拜偶像,便入古人牢狱,纵极尽逼肖能人,亦不过食古人之残羹而已,其画亦奴画而已,与我何有焉!此诚不如师心自创,以求自我作古为愈也故变,为临摹纯熟后最要之目的,学古人之变,必须能成自己之变,始不负临摹之初心,始可以言画,历来画家之有识者,莫不主此以诏后学,亦莫不以善变为世所宗。宋米元章借真还摹,人莫能辨,临画工夫可谓至矣!然其山水学董源,却不似董源,因感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乃用王洽泼墨法,参以破墨、积墨、焦墨,信笔点写,满纸淋漓,云烟变灭,与其子友仁共开米氏云山一派。元四大家虽皆宗董、巨,而子久之苍浑,云林之澹寂,仲圭之渊,叔明之深秀,出入变化亦能各极其致,自成一家法。此皆学古而曲引旁通、深知其变者之例耳。明董其昌谓:“学古人不能变,便是篱堵间物。”清石涛谓:“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故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此皆力主自我表现,以救效古之偏疾,实为以自出新意为谬种流传者之良言。


巨然《溪山林薮图》

绢本水墨,五代十国,221.3 x 119.7 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总而论之,凡事有利必有弊,刻意临古,固易犯蹈袭之病,有碍自我发展,失去艺术之意义与价值;然绝不许临摹,一入手即从事写生与创作,恐流弊更甚。盖吾国绘画,注重学养工夫、人格表现。所谓品也、意也、气也、趣也、理也、法也,无不托笔墨以发之,笔墨之间,实具无限蕴蓄,古人之用心在此,中国画之妙处及独特处亦在此,学者苟于笔墨之意味与使用,毫不加以研习,则表现之技能全亏,何能写生?更何能创作?即能之,亦必为下劣之工匠画,何能耐人寻味,此外加画面上之设色、布局等,亦甚重要,必须对名作广议博考后,始可明了作画宾主虚实之道、雅俗之分,不然成何画耶?学文必先揣摩传作、研究字句,学古有获,而后能叙事抒情,学画正复相同。况临摹之事,有艺术天才者,自能变化出之,绝无天才者,即不临摹,亦难望有多大成就,岂可因泥古之流弊,即举废之耶!



吴茀之《卧牛》

1932年,138 × 58 cm

现藏于吴茀之纪念馆



本文选自《湖山志(第三辑)》,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原载于国立艺专《灵视周刊》,1948年第10期。





重温大师教学方式
浙江人美正版图书
原价128,优惠价99
出版社直接发货


—— 月雅好推荐 ——



关联公众号



月雅书画
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讨论、研究及学术资讯的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