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成联方
沈曾植 (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沈曾植是近现代积学大儒,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说沈曾植与清初顾炎武、乾嘉时期戴震和钱竹汀是鼎足而三的清代各时期的学术代表。书法方面,沈曾植是近现代书法“碑帖融合”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的书法嬗变路径犹如近现代书法演变史的缩影,也是文人治书的典范。
沈曾植的书法风格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博取时期(1911 年以前),风格积淀期(1911—1920),风格定型期(1920—1922)
一 、博取时期(1911 年以前)
沈曾植 1911 年以前的风格极其复杂,有的作品又很难归于哪一家哪一派。其中有三个线索比较清晰和突出,下文把这三个线索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便于厘清沈曾植的书法风格的演变轨迹。
沈曾植受包世臣、吴让之的影响相当久远。根据日本学者菅野智明《< 寐叟题跋 > 的书法》统计,沈曾植《海日楼题跋》中包世臣、吴让之风格的书法作品,多数集中在 1885 年至 1891 年之间,即沈曾植 36 岁至 42 岁之间。
包世臣对沈曾植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前后,有一段王蘧常亲身经历的材料可以证明:“予见先生六十以前为孙隘庵临《郑文公碑》,绝少变化。又见为予外舅沈公仲殷写佛经卷,当时诧为精绝者,亦不能过安吴轨辙。六十以后,真积力久,一旦顿悟,遂一空依傍,变化不可方物,然其用心实发于早岁也。”
沈曾植“六十岁”之际,即辛亥革命(1911)时候,其书法风格仍在包世臣的笼罩之内。后来,得以“赋闲”蛰居上海,减去人世的纷扰,在“海日楼”刻苦读书、写字,审美观不断升华,才逐渐冲出包世臣书法风格的藩篱。
虽然,沈曾植在包世臣身上用功甚深,但绝非一味盲从,而是处处体现出学者的独立之思考。如沈曾植《海日楼书法答问》中即已指出了包世臣书法的不足:“吴笔本弱,纯以草法为运用”。沈曾植在这里既指出包世臣书法笔力弱的弊病,也称赞其用碑派笔法来写行草的创举。
沈曾植晚年将行草与碑学打通,恐怕最受益于包世臣书法。沈曾植在《护德瓶斋涉笔》中云:“愚读《艺舟双楫》,心仪‘中画圆满’之义,然施之于书不能工。晓起睹石庵书,忽悟‘笔界迹流美人’之说,因知‘中画圆满’,仍须从近左处圆满求之。此是藏锋之用,非言书体也。”
包世臣虽然提出“中画圆满”的观点,但其所指恐怕并不容易实践,沈曾植通过刘墉的作品,才悟到“中画圆满”实际上是指藏锋用笔。可以说,沈曾植为“中画圆满”赋予了现实的含义。
沈曾植并在另外一段材料中进一步指出“中画蓄力,虽为书家秘密,非中郎、钟、卫法也”。即“中画圆满”只能是一法,而不是万古不变之法,像蔡邕、钟繇以及卫瓘的笔法往往呈现出两头有锋、中间较细的线样,这与“中画圆满”是相悖的。
所以,沈曾植对包世臣的“中画圆满”之法进行了更细微、更精确的阐释,远远超越包世臣的本意了。包世臣书法对晚清的书法影响甚巨,流风所及者“相矜为包派”,这与其是较早成功探索碑学、帖学技法的书家身份有关。包世臣率先垂范,故从包世臣着手,不失为一条简洁有效的路径,这也许是沈曾植的初衷。
据菅野智明《< 沈寐叟题跋 > 的书法》归纳,沈曾植的米芾风格书法作品主要出现在 1908 年至 1910 年之间。经过笔者的细查,1910 年是沈曾植书法的米芾风格成熟期。辛亥年初,其米芾体尤其娴熟,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辛亥革命以后,慢慢摈弃了米芾书法的外表,而吸取了米芾书法的“八面出风”“激越跳荡”的笔法精神,化到碑帖融合的笔法中去了。
沈曾植学习米芾书法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米芾的帖学笔法与包世臣的“碑学”行草笔法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借来丰富包世臣笔法的不足。王蘧常《忆沈寐叟师》说沈曾植“执笔在手,盘旋飞舞,极其灵动,甚至笔管卧倒于纸上,厚如玉版宣纸亦常被打去一大片。他作书主转指,转指时最用力,要求笔笔送到”。
实际上,米芾的用笔方法大概也如此。沈曾植晚年的笔法跳荡、果断有力或许受米芾笔法的启发。
一九〇一年辛园饯别图
一九〇五年八月七日沈曾植与梁鼎芬等合影
一九〇六年七月廿三沈曾植与沈爱沧(左)、庄敬庵(右)合影
一九〇九年沈曾植于安庆
一九一一年正月嘉兴落帆亭与钱毅甫等合影
一九二〇年上海新世界重阳登高留影
安徽法政学堂第一期毕业留影
二、风格积淀期(1911—1920)
辛亥革命(1911)是沈曾植书法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拐点”。经历世事沧桑的沈曾植,避居上海,得以沉浸在“海日楼”中考订书画、读书写字。其著名的《海日楼题跋》多为居住上海以后所作,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多是这个时期所作。
王蘧常《忆沈寐叟师》说:“先生生前先以书法为馀事,然亦刻意经营,竭心尽力,六十四岁后始专意写字,至七十三岁去世,用力极勤,遂卓然成为大家”。“六十四岁”即 1913 年,沈曾植才开始把写字当成一件重要的事业来做,其三十多岁时候所提出的“异体同势”“古今杂形” 等等思想,在这个时期才得以逐渐落实。沈曾植这个时期较为突出的风格,主要受以下四家的影响:
黄道周的影响。
沈曾植受到黄道周的影响,在书法界已经达成共识。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学黄道周字的很少,我所仅能找到的,只有一个钱朝彦 — 很不著名的。这个人学黄道周,像是像极了,可是没有他自己的个性,且也谈不到‘发挥光大’。直等到清之季年,有位大家出来了 — 就是沈曾植。”
但是,沈曾植何时开始学黄道周呢?
现在的研究成果还有再商讨的余地。根据菅野智明研究,《寐叟题跋》的黄道周书法风格主要“集中在1919 年以后”,但是,如果仅仅根据《寐叟题跋》的研究成果来断定沈曾植的黄道周风格产生在 1919年,那就太晚了。
沈曾植《护德瓶斋涉笔二则》的黄道周风格已经非常纯正。《护德瓶斋涉笔》是沈曾植 1882 年至1883 年之间所写,即使后来或有续添,但不会太长。
因此,这件手稿可约计写于沈曾植 33 至 34 岁之间。与正式的书法作品不同,手稿因为有现场的涂改痕迹,晚年重抄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且,因为随意性、临时性特征,手稿作伪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是,奇怪的是,除了此件之外,很难见到沈曾植 1883 以后黄道周风格的作品,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的 1912 年,才有黄道周风格的作品出现,当然,自1912 年以后,黄道周风格的作品不断涌现,并一直延续到沈曾植生命的最后,与章草、魏碑相结合,形成了沈曾植最后成熟定型的体貌。
本着“孤证不立”的治学原则,暂把沈曾植在33岁左右出现黄道周风格的这一现象存而不论,等待文献的进一步发掘。
《流沙坠简》以及章草的影响。
1911 年至 1914 年这四年时间,沈曾植的书法风格与辛亥革命以前虽然有些变化,但变化并不太大。自 1915 年以后,风格才明显不同,重要原因或许是由于沈曾植在1915年开始融合《流沙坠简》导致的。
王蘧常在《忆沈寐叟师》中已提出这个观点:“先生于唐人写经、流沙坠简亦极用力,晚年变法或亦得力于此。”
据文献记载,沈曾植在1913年底才见到《流沙坠简》,如沈曾植《与罗振玉信札》民国二年(1913)十二月条云:“汉竹简书,近似唐人。鄙向日论南北书派,早有此疑,今得确证,助我张目。前属子敬代达摄影之议,不知需价若干?能先照示数种否?此为书法计,但得其大小肥瘦楷草数种足矣,亦不在多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沈曾植通过《流沙坠简》来验证自己以前的南北书派观点,而且还希望能验证自己以前楷书和草书的笔法渊源观点,所以,向罗振玉再购“大小肥瘦楷草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