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 Amy安清 朗读音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孩子不听话,爱顶嘴;做事情磨磨蹭蹭,心不在焉;调皮捣蛋,到处惹是生非…
无论你怎么监督孩子、催促孩子、管教孩子,孩子也未必如你所愿,于是你只有发火,才能让孩子听话。
网上有人将这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总结为“吼叫依赖症”,即你的吼叫声音越大,孩子就越老实。
在我们的社群中,一位宝妈无奈地说道:
“感觉教育孩子好难啊!为什么我只能用发火才能让孩子配合?”
这位妈妈的心情,我十分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曾经遇到过无数类似的案例。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来讨论一下,这个令无数家长头疼的问题。
孩子是真听不见,
还是假装听不见?
生活中,很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有时候我们喊孩子,他明明听到了,可是却总是不回答我们。
你跟他说一句话,嘱咐一些事情,他跟你眼神交流了那么一瞬间,立马假装听不见,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孩子是真听不见你的话,还是假装听不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孩子除了有先天的听力障碍听之外,大多数情况是“假装”听不见。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假装听不见的状态呢?
第一,孩子太过于专注做事情。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6岁前的孩子,他们做起事情来非常专注,很难让他们做到“一心二用”。
特别是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他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全放在这一件事情上;
你在旁边跟他说话,他的心思根本不在你说的话上,所以就会出现假装听不见的状态。
比如有的孩子正在专注的玩积木,你让他去喝水或者吃水果,他不会回应你;
孩子正在看动画片,你把一个苹果放到他手中,本想让他吃水果,他的注意力被电视吸引,很可能拿着苹果看完电视。
第二,孩子听不懂父母说话的含义。
孩子会听不懂成人所说的话吗?完全有可能。
尤其是那些习惯于用繁琐的方式表达的父母,明明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事情,他总能绕个弯说出一大堆“道理”。
要知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理解能力本身就有限,他根本就分析不过来父母讲话的意思,所以就只好用沉默来回应父母。
还有的家长,喜欢正话反说,更让孩子摸不透父母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唠叨的话多了,孩子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好像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希望他马上就能理解和记住。
有的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或不听话时,不是认真分析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只是简单地说教、讲大道理。
父母空洞的说教,不能实际、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时候,你“灌输”的道理多了,孩子反而会假装听不见,或者干脆来一句“我都听腻了”。
反反复复的训斥、喋喋不休的唠叨,只会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
孩子不能反抗,自然通过“无声”的沉默来“屏蔽”你所说的话。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任你怎么说,孩子都不会重视。
孩子听话的背后,
根源竟然在这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用吼,孩子还愿意配合你呢?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通过大量教学观察及研究发现,想要让孩子看起来“听话”,就要了解孩子听话的背后秘密。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孩子对成人的“服从”意识,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儿童有时候听话、有时候不听话,在我们看来有点反复无常。
1-6岁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服从意识与他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要服从成人的某个指令,儿童首先要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即具有明白指令的能力。
所以,想要孩子能否服从某项指令,我们首先得知道他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发展水平。
比如3岁前的孩子,让他做某件事情,不配合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不听话,成人习惯强制性的命令孩子去做。
3岁以上的孩子,我们会突然发现孩子听话多了。但这也是间歇性的,时而温柔如天使,时而胡搅蛮缠总是很叛逆。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在服从成人指令时候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他不可能突然就能服从他人的意志,也不可能突然就能明白做某件事情的理由。
服从是一种能力,孩子若要反复使用这种能力,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巩固这种能力。
因此,1-6岁阶段的孩子有时服从,有时不服从,就是这个原因。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首先得明白,孩子是否具备了“听话”这个能力。
2、第二阶段,儿童随时会服从命令,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
当孩子的服从意识发展到这个阶段,他的能力已经得到巩固,这个时候他既能听从自己的意志,也能听从他人的意志。
此时的儿童,已经可以领会他人发出指令的意图,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完成命令。
3岁以上的孩子,服从意识大多都能达到这个程度,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所期望的孩子听话,就是要让孩子服从意识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孩子的服从意识就仅限于此吗?显然不是!
当儿童的服从意识达到第二个阶段之后,会向更高层次去发展,即服从意识进入第三个阶段。
3、第三阶段,儿童渴望命令的下达。
处在第三个阶段的儿童,期望成人能给他们下达命令或指示。
他们好像急于等待和履行别人的命令,并表现出无限的快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
日常教学中,细心的老师或家长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做完游戏或手工,跟孩子说“我们把东西收拾一下......”
话还没说完,孩子就马上动手开始收拾东西。
儿童服从的太快,以至于你还没讲完话,他就开始行动了。
在蒙氏幼儿园,当收工作的音乐响起,孩子们都能马上去执行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班级孩子服从意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注意两点,
做一个会聊天的父母
了解了以上孩子听话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建议父母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可以这样来做。
1、调整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经常因不合理的表达方式而受到破坏。
比如用命令的语气:“你必须怎样”、“我说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我要求你怎样……你做不到就会……”
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所以表达的方式和语气很重要。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正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说的话才那么特别,具有那么强大的影响力。
当我们转换语言表达的方式时,你会发现,孩子也会快速的发生改变。
2、善用肢体语言,保证孩子在听你讲话。
聊天的时候,肢体语言很重要。
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认真想和他聊天。
当我们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尽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孩子小,那就蹲下来交流。
拉着孩子的手,或者轻拍他的肩膀,等到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了,你跟他讲话,他才会更加重视。
通常情况下,对孩子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都会在聊天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引路人,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
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因为你所说的话,既可能让孩子实现完美“逆袭”;
也可能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你的选择,决定孩子一生。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有爱,更要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