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孩子的4种“中国式礼貌”,第一条很多家长都中了

教育   教育   2025-01-30 07:59   山东  
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 张荣 朗读音频
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


从礼貌用语到餐桌礼仪、待人接物,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值得孩子去学习和传承。


每个家长也都想养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只要遇见熟人不仅让孩子主动打招呼,还要三令五申地教育孩子该如何说话。


过年了,很多几年没见的亲戚朋友难免要聚一聚。带娃走亲访友,最怕的就是自家娃成为别人口中的“熊孩子”。所以,有时候会三令五申地教育孩子要懂礼貌。


殊不知,有些“中国式礼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慢慢伤害到孩子。



强迫孩子打招呼


“见了阿姨,要主动说阿姨好”

“快叫爷爷好,奶奶好”


相信无论是曾经孩子时期的你,还是现在你的孩子,都曾被逼着给各路长辈亲戚打招呼问好。


打招呼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是家长们十分重视的问题。


在外面碰到认识的人或者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把孩子叫过来打招呼。


很多家长常常催着或强迫孩子叫人,有一些孩子因为不爱打招呼而受到指责。


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急着给孩子贴标签:


“这孩子太木讷了”、“太胆小了”、“不懂事”。


主动打招呼是礼貌,但没有主动打招呼也并不代表着孩子没有礼貌。



同事家有一个孩子,性格很内向。


虽然不会主动说话,但每次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都会主动微笑着给客人泡茶添水,静静地听大人们聊天。


每个孩子性格不同,你不能命令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时刻保持安静;


同样也不能逼着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见谁都“自来熟”。


内向性格的孩子一般都比较乖巧,情绪稳定,腼腆话不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感情细腻且善解人意,他们对陌生人有着天生的戒备感。


面对这样的孩子,倘若家长还逼迫着他去打招呼,他的内心是要经历一番痛苦挣扎。


逼迫着性格内向的孩子去打招呼,很容易破坏孩子本能的内在安全界限。



遇到内向性格的孩子,家长应该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他慢慢适应,不必过于心急。


如果孩子确实不愿意主动,不能勉强,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去体会。


有时候,孩子用点头、微笑、或者招招手的方式打招呼,也是可以的。


强迫孩子分享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别的小朋友看上了孩子的玩具,即便孩子不愿意,大人也非要逼着孩子拿出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对2、3岁的孩子来说,分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而言,就是他们安全感的寄托


而我们成人,往往想让孩子表现的“大度”一些,强逼着孩子分享属于他自己的物品。


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6岁前的孩子也不应该被大人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



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孩子如果年龄小,不懂得分享的意义,家长就不能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孩子2岁后会能够区分“我的”和“别人的”含义,拥有了物权意识。


孩子的物权敏感期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在敏感期他们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往往是从“我”出发,什么都是我的,没有分享的概念。


引导孩子分享是有必要的,但要知道,分享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而不是靠“牺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孩子。



强迫孩子表演


“来,快给大家唱首歌吧。”

“刚学的跳舞,给爷爷奶奶展示一下!”


孩子倘若大大方方上台还好,会收获一片赞扬;


如果孩子表现得扭扭捏捏,家长就会挂不住面子,给孩子摆脸色或者强迫他表演。


不管是为了面子而炫耀孩子的特长,还是为了锻炼孩子在公众场合的自信心,强迫孩子表演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2岁以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的觉醒,也开始有了羞耻心。


没有提前跟孩子商量的即兴表演,常常会让孩子措手不及,并感到“不被尊重”。


有一些内向性格的孩子,在公众场合本来就害羞,家长倘若强迫孩子表演,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惶恐,严重的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

 


很多父母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才艺,极大地满足了父母的成就感和虚荣心:


看!我家宝贝多优秀呀!


却很少有人关注表演的主角——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知乎上,有个“如何看待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才艺这件事”的帖子,一位宝妈说出了童年时的经历:


从小被妈妈逼着在众人面前表演,如果不从,她便会严厉地训斥,说我“不懂事”,深深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当时因为这些事很委屈,并越来越讨厌原本很喜欢的跳舞。


她暗暗发誓:如果以后我当了妈妈,一定不会逼小孩这么做。

 

“逼迫”孩子表演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点: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人。



如果有人提出,让孩子表演一个节目,父母应该首先征询孩子的意见。


孩子愿意表演那就鼓励捧场,如果不愿意,千万别强迫。


强迫孩子表演,不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久而久之还会让孩子产生厌恶感,甚至留下自卑、怯场等问题。


强行替孩子谦虚


很多父母,听到别人夸自己孩子的时候,明明心里很高兴,嘴上却说着“哪里哪里,一点也不好。”


可以说,中国人的谦虚意识刻到了骨子里。


谦虚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分谦虚就有点过犹不及了,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当有人夸奖孩子的时候,坦然接受别人的赞赏,孩子听了也会很高兴。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尤其是孩子,在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时,对自我的认知基本来自于父母和身边人。



作家三毛的才情很早就被大众认可,唯独父亲对她的作品难能满意,甚至还曾表示出强烈的不喜与苛责。


三毛曾写信给父亲:“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说:“只要你一句肯定,我就足够勇敢。”


每一个孩子,都无比渴望父母的肯定和赞美。


孩子们终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寻求父母的肯定和认可。


如果他们得到赞扬、尊重和认可,他们会非常乐意用行动向父母表现,自己有多出色。


因此,在别人夸奖孩子的时候,家长大大方方的接受别人的赞扬吧。

 


对孩子而言,家庭是其最好的港湾,父母是其最好的引路人。


一个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上、能否充分开发自身的天赋,将来变得有出息,家庭环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育儿,皆是育己。教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本文图片由:湛江廉江市慧心•蒙氏儿童成长馆 友情提供

  

传播蒙台梭利教育
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每日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