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随着小年的到来,“回家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
“小年,小年,过了今天就是年。”单是念起“小年”这两个字就让人觉得喜气洋洋、暖意融融。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大部分南方地区过小年则是在腊月二十四。
小年,晓年
小年,小念
在全国各地,小年有着不同的传统与习俗,然而千差万别里,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都是一致的。
因为再过六天,新年如期而至。一整年的辛劳和风雨,都将画上美丽的休止符。
长路漫漫,奔波疲惫,朝向家的脚步,不会停歇。
为什么南北方小年
差一天?
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小年的日期,自古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即自古代起,官家的小年日期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小年则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五。
为什么南北方小年日期会相差一天?
据研究,清朝之前,南北方小年日期都是在同一天,即腊月二十四,如在《风土记》就有:“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的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也在他的《祭灶诗》中写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从清朝开始帝王家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祭天大典,直至雍正年间,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在这一天同时祭拜灶神。
自此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后来,受官方影响,京城附近百姓们,也逐渐改为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
这便是南北方小年日期相差一天的原因。
小年为何要祭灶?
祭灶是小年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它的出现,与火的发明和使用有关。
火出现之后,人们经常在居住地燃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熟食物、防御野兽等等,这就是最原始的灶。
由于灶对人们生活的重要贡献,灶神很快成为崇拜的对象。
灶神崇拜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存在,只是当时的做法是将灶神与火神合二为一、一并奉祭。
周代颁布了法定祭典,灶神被列为必祭的五神之一。民间祭灶之风,自此兴起。
起初,人们认为灶神的任务就是掌管人间的饮食。
后来,又赋予了灶神一些“监察”职能,如葛洪《抱朴子·微旨篇》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
意即灶神奉命监察人间善恶,将收集到的信息,禀告给玉皇大帝。
这使得人们对灶神产生了既敬又怕的心理,因而更加崇拜,祭灶神活动更加普及流行。
祭灶最开始并不是在小年这一天。《后汉书》中写道:“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郊。其礼:祠特,祭灶。”
大意是说人们会在立夏时节举行祭灶仪式。有人解释说,这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为火属性,灶神又是掌火之神,所以在夏天祭灶能够更好的得到神灵庇佑。
后来,祭灶时间逐渐演变为冬天。据东晋《搜神记》中记载;“南阳阴子方者,性至孝。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汉宣帝时期有一个名为阴子方的人,为人孝顺。一年腊月,阴子方在家做饭,突然看到灶王神显灵,他将家中黄羊宰杀后祭祀灶神,新的一年里果然事事畅通,生活幸福。
《搜神记》虽是一本志怪小说,不过至少说明在东晋时期,祭灶时间已变为腊月。
到宋代以后,灶神升天述职时间逐渐固定到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夜这一段时间,祭灶也逐渐与小年活动合二为一,成为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
小年这天,传统饮食是什么?
如果灶神由北向南走一趟,他的吃食几乎都离不开一个“糖”字。
人们给灶神吃糖,大体有两个原因:一是灶神吃了甜甜的糖,说话自然甜,正是“上天言好事”;
二是用有黏性的糖果黏住他的嘴,让他有口难开,打不了“小报告”。
北方祭灶的食物主要是糖,有糖瓜、关东糖、酥糖等。
糖瓜是个圆滚滚的奶白色糖球,分为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中间是空的,像是没长熟的小南瓜。
如果灶神往南走,到了江东地区,除了糖以外,他还可以品尝到各类甜品。
在苏州,他会吃到团子、汤圆之类的甜食。到了杭州,他会喝到当地人准备的糖豆粥。
在嘉兴地区他会吃到各种各样的年糕。如果灶神到了绍兴,他会吃到当地人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
如果灶神到了福州地区,当地人为他准备的甜食种类将更为丰富,有福桔、甘蔗、荸荠、桂圆等十余种。
小年祭灶的习俗为过年增加了仪式感,也寄托了“言好事、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这份悠久而连贯的民俗传承至今,也仿佛形成了人们的肌肉记忆:送完灶神,意味着家人即将团聚,春节即将到来。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是盛大春节的序幕开端。
小年之后,大扫除、祭拜灶王、贴窗花、贴春联、吃灶糖、吃饺子等很多传统习俗陆续而知。
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呢?欢迎留言告诉小朋友们。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