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的节气,他是根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而确定的,冬至时间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12月23日,冬至到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那么,冬至过后是什么节气,冬至后为什么早晨亮的仍不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过后是什么节气
冬至过后是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
小寒中的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别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在候鸟中,一候,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但还不是迁移到我国的最北方,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二候,喜鹊此时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冬至后为什么早晨亮的仍不早
冬至后早晨仍然不早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的差异。平太阳时是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时间,每天的长度是固定的24小时,而真太阳时则不是,日上中天的时刻并非每天相同,因此真太阳时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导致了真太阳时的变化。在冬至后,虽然白昼逐渐变长,但由于真太阳时的滞后,日出时间仍然会延迟。
此外,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日出时间。地球的自转轴倾斜23.5度,导致在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的位置发生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也会因轨道的椭圆形而变化,这进一步影响了真太阳时的长度。
这种现象通常在冬至后大约两周内会逐渐消失,日出时间会变得越来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