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政务   2024-11-08 16:20   青海  
点击标题下「西宁环保」可快速关注

“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

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11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石建平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介绍西宁有关情况,西宁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刚,副市长韩兴斌、刘强峰、褚平峻、赵淑兰就记者关心的问题回答了提问。

近年来,西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为方向,以建设产业“四地”中心城市为支撑,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

此次发布会,以西宁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重点介绍西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在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聚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的相关情况。

发布会上,王刚、韩兴斌、刘强峰、褚平峻、赵淑兰就记者关心的湟水河流域(西宁段)治理、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效以及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回答了提问。


西宁以走在前作表率的实际行动
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 
发布人: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 石建平

当前,青海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宁要为全省发展大局作贡献、挑大梁,在牢记中心城市定位、扛牢首位责任中真正懂青海,在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心、对全省各族群众的赤子之心内化为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坚定的信仰中真心爱青海,更加坚定自觉地融入和服务全国全省大局,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更加坚定自觉地以走在前作表率的实际行动兴青海。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安排部署,西宁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为方向,以建设产业“四地”中心城市为支撑,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

让绿水青山始终成为西宁最大优势最大骄傲

西宁做好“绿”的文章、下足“美”的功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南北山绿化等重点项目,加快创建西宁国家植物园,持之以恒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全国最大装配式污水处理厂——湟乐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湟水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2024年一季度跃升至Ⅱ类水质,湟水河小峡桥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在上半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30位城市榜单中位列第6位。空气质量连续9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2%以上。

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西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符合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要求的产业体系和高质量现代化园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紧扣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谋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

西宁正在加速集聚优质盐湖科技资源

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支持建设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盐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盐湖生态环境观测、人工智能测试等平台。与省垣高校院所共同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以锂、镁、钠、硼、钾等五大细分领域为重点的盐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体系。

背靠青海高质、丰富的盐湖资源,以创新为动力和突破口,从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挖掘盐湖潜能,西宁正在加速集聚优质盐湖科技资源,全力推进盐湖提锂、镁资源综合利用等“卡脖子”环节和薄弱短板领域科技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

西宁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电源,大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打造适应大规模高比例能源消纳的高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

电源侧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风、光、水电优势,把提升绿电比例作为基础性支撑条件,以能源绿色化保障城市各项产业的绿色化。电网侧加快推进主变扩建、以大代小送出工程等建设,不断提升电网承载能力。负荷侧建成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青海昆仑人工智算中心等8个大数据中心,现有机架数超过1万架,清洁能源利用率80%以上。储能侧做大做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一批具有重大带动和引领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标志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稳中有进。

西宁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

今年以来,从社火展演到青超联赛,从明星演唱会到FIRST电影展、河湟美食季,豹街、大新街、下南关街等特色商圈、特色街区持续火爆,“雪豹之都”“丁香之城”“中国夏都”的城市IP深入人心。春赏丁香、夏享清凉、秋览美景、冬沐暖阳,让游客们早早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聚焦秋冬季文旅热点,还将推出“在西宁”秋冬文旅嘉年华、甘河郊野公园冰雪季、演唱会、音乐会等文旅活动。

用心培育高原高品质农畜产品

西宁立足农畜产品天然、绿色、有机优势,从品种、品质、品牌入手,打造冷凉蔬菜、草莓、食用菌、牦牛明星单品,加快建设精深加工、集散交易、科技创新、质量标准四个功能性中心,有效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率和外向输出面。40万吨西宁夏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西宁草莓被认证为“中国气候好产品”,输出食用菌4450吨,牦牛肉制品销往全国3500多家商超。建有青藏高原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年吞吐量200多万吨,交易额超百亿元,已发展成为覆盖青海,辐射陕、甘、宁、川、新、藏等地的现代化大型集散交易中心。


做好实现与呈现高原高品质“两篇文章” 

发布人: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刚 

近年来,西宁聚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目标任务,“1+4+N”工作体系有效推进(即一个目标、四个功能性中心、N个明星单品中心),产加销链条更紧实,品牌更响亮,联动机制更有力,服务全省功能更凸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在部署推动方面,市委作出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决策部署。市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体推进,利用省市共建、市州联动机制,争取多个项目落地西宁。邀请省内各市州来宁对接洽谈,达成共推区域品牌、共享科技成果等13项具体合作事项。

在项目带动方面,建立8大类159项总投资80.2亿元的重点项目库,实施大通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湟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国家级项目和年度13项标志性工程,推进若干示范精品项目。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百名专家工作站,创建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青薯9号推广面积保持全国第一,以项目建设牵引支撑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

在跑动招引方面,争取中央、省级资金8.8亿元,打造“云谷川设施食用菌优势片区”,引进的澳大利亚优良品种示范种植夏季草莓已结果,招引港商来宁、投建供港澳农畜产品加工前置仓及加工厂,认证供港蔬菜基地超2.7万亩。西宁草莓入选全国“气候好产品”等名录,西宁冷凉蔬菜上榜全国“处暑节气名优特产品名录”,成功申报国家级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

在平台结构方面,强化精深加工平台建设,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地标认证21个。依托资源库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散交易平台布局广泛,入驻多家高端超市,形成稳定供销合作,大通牦牛肉首进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农畜产品流通企业输出农特产品9.14万吨,产值11.1亿元,同比增长3%。

在基地规模方面,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推进冷凉蔬菜、草莓、食用菌、大通牦牛四个明星单品基地建设。建成百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210个,大通牦牛年繁育3万头输出省内外,西宁草莓种苗病毒检测中心进入省级创新平台,年输出草莓优质生产苗500万株以上,种植夏季草莓生产基地面积达3200亩。培育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基地20个,输出食用菌4450吨、产值7120万元。

在输出方式方面,依托基础设施及固定订单渠道,全链条运作种植加工、冷藏销售、流通输出体系,形成“农户+合作社+运营公司”模式。冷凉蔬菜80%输出省外,产值11.2亿元,带动10.2万人务工。西宁夏菜畅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下一步,西宁将持续做好实现与呈现高原高品质“两篇文章”,在优化加工体系、健全标准体系、持续扩大输出、强化科技赋能、扩大单品效应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一心三园多点”新格局,全力推动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


水净景美原生垃圾“零填埋”提升城市品位 
发布人:副市长 韩兴斌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省会担当,全力开展湟水流域水质综合整治攻坚行动,逐一补齐短板弱项,湟水河小峡桥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这份成绩的取得,既是近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的延续、巩固和提升,也是‘十四五’以来西宁市全面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具体体现。”韩兴斌介绍道。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坚持“四水四定”策略,系统谋划“一城两环四网”高原生态水城布局,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万元GDP用水量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1.4%和42.7%,在青藏高原率先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并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开展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专项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7.13平方公里。深入推进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投放花斑裸鲤鱼苗,成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构建了“分布均衡、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林草湿生态系统。实施重点水系精细化管理及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程,北川河治理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深化水污染综合防治,自2017年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开展多项专项整治,清除河道垃圾及固体废弃物16万吨。连续6年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完成了涉及西宁市的47座小水电退出或整改,深入开展湟水河枯水期专项检查和常态化涉水企业驻场督导、突击夜查,联合海东、海北共同签署湟水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下游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推广水环境应急“南阳实践”。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全省率先建成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一张图”,创新湟水流域入河排口“一图一表一账”精细化治理模式。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及新建项目,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至62.75万吨/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327个。
韩兴斌还介绍了西宁市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相关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西宁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于2020年8月投资16.6亿元建设日处理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23年4月正式运营,今年5月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理,率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西宁还主动承担省会城市责任,向周边县开放焚烧处理设施,累计处理1.8万余吨垃圾,解决环青海湖地区垃圾处理难题。实施《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回收利用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超45%和88%,示范居民户数达到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优化收运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处理体系,已焚烧处理垃圾100万吨,发电4.7亿千瓦时,实现碳减排41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同时,加强填埋场监管,建设曹家沟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形成“焚烧发电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处理体系。


构建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创新生态圈 
发布人:副市长 刘强峰 
“我们计划通过加强盐湖科技基础条件、引育壮大高端人才队伍、提升盐湖资源研究开发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盐湖创新技术策源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构建有效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的创新生态圈。”刘强峰在介绍西宁市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相关情况时说。
西宁市拥有以青海盐湖所、青海大学为主的国际一流盐湖科研基础条件,现有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盐湖基础数据和资料,取得了500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基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市委市政府对标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从全局高度找准定位,从现实基础理清思路,从未来趋势把握重点,综合研判作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的决策部署,是省会城市更加精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四地”建设重大要求和更加务实担负起首位责任的具体实践。
刘强峰介绍,西宁聚焦世界级目标,构建以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青海大学盐湖化工大型研究设施为引领,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创新平台架构。青海盐湖所甘河中试基地已具备全要素全链条中试验证条件,可快速转化科研成果为生产力。同时,西部矿业盐湖化工研究所、泰丰先行分析测试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盐湖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作用。
在汇聚创新资源上,西宁以“厅市校所企”合作为核心,以全市各部门、各县区园区协调联动机制为牵引,建立重点目标、重大项目和重点事项三张清单,全面推进年度28项任务,服务支持盐湖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见效。与省内外科技资源对接,与海西州政府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与青海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并与天津大学在产学研用、创新资源、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新支撑。
在科技产出应用方面,西宁聚焦当前盐湖产业“卡脖子”问题,瞄准未来发展趋势,2024年争取省级科技项目31项,获专项资金2230万元,开展锂基多元高值化、镁系特色产品开发等研究。同时,安排市级专项经费620万元,组织实施9个科技项目,包括镁基材料绿色智造等。重铬酸钠电合成工艺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盐湖硼资源提纯核级硼酸工艺已具备产业化规模。此外,青海盐湖所和青海大学的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和科学技术奖励。
服务保障能力方面,西宁实施创新主体培育“量质双升”行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成果转化通道。西宁科技大市场作为公益型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盐湖领域科技进步。同时,加大盐湖领域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互派交流,集聚智力资源服务盐湖发展。此外,西宁将盐湖基因融入城市发展,制定盐湖科普工作计划,利用多种平台宣传普及盐湖知识和科学技术。


探索“清洁能源+绿色算力”型

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 

发布人:副市长 褚平峻

“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启动以来,围绕省委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发展‘五位一体’推进格局,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积极推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深度参与,市级相关部门协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褚平峻说。

褚平峻介绍,通过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北京电力规划总院专家团队的紧密合作,科学制定了《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纲要》,形成了“1+7”成果体系,明确了“1234N”的总体思路及年度重点任务,为示范城市中心建设积极有序推进,提供了规划引领和实践路径。

坚持省市企联动,从新能源光伏、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清洁取暖、新型储能、零碳产业园区、国家电网六个方面谋划了52项重点项目,总投资额高达413.8亿元。目前,分布式光伏建设已初见成效,总装机容量达到199兆瓦;日月山主变扩建工程也已顺利完成;湟源县分散式风电、国网以大压小送出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9项绿色算力重点项目、17项“源网荷储”示范项目和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初具成效。

在储能产业布局方面,同样取得了积极进展。年产10吉瓦时短时高频储能制造等储能产业配套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湟源县、湟中区100兆瓦独立储能项目稳步推进;城北区100兆瓦共享储能项目也签订了招商引资协议,并完成了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甘河园区、大通北川工业园区电网侧独立储能项目的可研报告也通过了专家评审。同时,选择了负荷高度集中的甘河园区、大通北川工业园区和湟源大华工业园区,开展储能产业布局研究。

此外,西宁市加快了数智化坚强电网的构建步伐,目前,750千伏“日”字型环网骨干网架已经建成,拥有3座750千伏变电站、22座330千伏变电站以及119座110千伏变电站,是我市电网东连甘肃,西连海南、海西新能源基地的重要枢纽节点。并通过建设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平台,完成西宁辖区共计9363户用能企业信息录入,实现用电负荷的“分层分类分区”精细化管理。

提及下一步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谋划布局,褚平峻表示,将深化重点领域的谋划布局,特别是在绿电价值实现、光伏制造和锂电储能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依托锂电光伏产业集聚优势,完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关键节点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将示范中心城市建设与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清洁能源+绿色算力”型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持续加大产业创新力度,开展多能互补、智能电网、储能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省内“绿电入宁”工程,从源、网、荷、储四端发掘可调节能力提升措施,助力破解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五大错配”问题,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


全力推广“雪豹之都”生态名片 

发布人:副市长 赵淑兰 

“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重大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西宁主动从全省发展大局中审视把握、找准定位的主攻路径。”赵淑兰说道。

围绕“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采取了建设集散、消费、产业、文化“四大中心”的20项行动160项具体措施,促进生态旅游产品更新、业态革新、产业振兴。通过舞剧《河湟》的巡演交流,以文化产品宣传推介西宁;举办社火展演、明星演唱会、青超联赛、西宁半程马拉松等活动吸睛引流。全民阅读、艺术夜校等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河湟书院、非遗馆等新设施投入运营,文化“四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和文化新地标。西宁以文旅体活动为牵引,持续推动“农文旅体商”多业态融合发展。实施近200个文旅项目,累计投资47.88亿元,新增12条城市航线,优化交通设施,中心城市发展基础持续夯实。今年1月至10月,西宁市累计接待游客3052万人次,同比增长28.1%,实现旅游收入328.1亿元,同比增长25.1%。

赵淑兰介绍,西宁聚力走在前作表率,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成效。建立了“1+7+N”旅游集散体系,即主城区、7个县区和市区17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构成路网集散体系。开通了多条省际、省内客运游线和城乡公交旅游微线路,全省旅游集散中心作用有效发挥。豹街、大新街、下南关街等街区持续火爆,西宁餐饮文化和城市风貌亮相央视《三餐四季》栏目。今年以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252项,推广“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沉浸式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活力。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圣源地毯等5家企业评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西宁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持续推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藏毯展示中心等项目提质扩容,加强青绣等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产品研发及市场拓展,丰富了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创意的文创产品研发供给。印发了《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举办戏曲进乡村、优秀社火展演等活动1900余场。实施城市IP植入行动,“雪豹之都”“丁香之城”成为西宁的新名片。联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纪录片《豹走西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雪豹之都”生态名片。

“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及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认真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将文旅产业作为第一产业,以‘一芯’支撑保障‘一环多带’,谋深做实青海国际生态旅游集中承载区,持续增强西宁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赵淑兰表示。

来源丨西宁晚报 

往期回顾

你的在看,是我的动力


西宁环保
建设美丽西宁,共享碧水蓝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