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既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强调“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那么多,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实践,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何为担当作为?从字面上看,担当作为就是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和能量,创造出应然的成绩和实效;从辩证法看,担当是作为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是担当的体现和成效,二者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如此,才需要担当。有时候越怕事越容易出事,越想绕道走矛盾就越堵着道。相反,只有敢于担当,豁得出去、敢闯敢干,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时,这项改革是有风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和中青年干部谈心时回忆,“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林权改革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矛盾总有一天会爆发,还是越早解决越好”。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诠释了何为担当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担当作为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情怀,一种气魄、责任、勇气,一种智慧、能力、本领。
担当作为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面对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即便身患重病,也要“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当代愚公”黄大发,历时30余年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80后扶贫干部邱军,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明年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的嘱托……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折射出敢于迎难而上、勇于闯关夺隘、勤于奋斗奉献的干部群像。新时代以来,正是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自觉把“小我”融入“大局”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不断展现新气象。同时也要看到,现实中党员干部“躺平”“摸鱼”“划水”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风险躲着行;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只打雷不下雨”;有的层层“甩锅”,能拖就拖;有的信奉“洗碗效应”,缩手缩脚;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内生动力不足、能力本领不强的内在因素,也有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有待完善等外部原因。
让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蔚然成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瞄准症结、科学谋划、综合施策。要着力加强理论武装,持续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增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强化能力培养,通过精准培训、实践锻炼,促进党员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增强实践本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把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用上来,把不担当、不作为干部调整下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健全关怀关爱机制,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心理上关心关爱党员干部,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完善激励机制,选树、表彰和宣传一批担当作为的典型,激励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的殷殷嘱托,树牢担当之志、提升作为之能,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奋斗者,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接力棒。
来源 / 人民日报
喜欢的话,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