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向“新”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2024年,我市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随着生态环境的逐年改善,天津更多的“绿水青山”逐渐转化为“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已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我市锚定目标,砥砺前行,加快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挥毫绘出美丽天津新画卷。
“钉子小镇”的智能制造新生
日前,在西青区王稳庄镇二侯庄村,64岁的村民李树广正在进行冬季田间管理,身后是广袤的3000亩小站稻田。“去年丰收,每亩产量提高了百十来斤。”李树广满眼喜悦。
这个小小的变化背后,承载着数十年来这片土地的蜕变。上世纪90年代,由于工业污染,这里的水源遭到破坏,土地也逐渐失去生机。然而,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片土地开始焕发新生。
王稳庄镇,曾因钉子生产而声名远扬。然而,过度的生产和污染让这座小镇付出了代价。近年来,镇政府通过“退渔还湿”、生态养殖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逐步走上了绿色转型的道路。腾出的3000多亩土地吸引了大量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镇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中化现代农业公司天津技术服务中心就位于王稳庄镇。生产季节,该中心通过先进的数字化农业系统,精准管理着2万余亩稻田。农艺师们利用电子屏幕监控作物的生长状况,系统实时收集大数据,提前预警灾害,帮助农民及时调整农业措施。“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有效保护了周边生态环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瑜介绍。
随着旧有的钉子生产企业逐步退出,王稳庄镇的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中建钢构、三菱普洛斯、元气森林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使王稳庄从“钉子小镇”转型为智能制造园区。镇内的智能网联车封闭测试场也成为高新技术的热土,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扎根于此。
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我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革。在津城东南,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保障区内,我市民营钢铁龙头企业——荣程钢铁,也在这片绿谷中实现了绿色低碳转型。
荣程钢铁以其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走进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清澈见底的锦鲤鱼池,几十条锦鲤游弋其中,而这一池水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水净化系统。过去,钢铁生产往往伴随着高能耗和高排放,而如今,荣程钢铁凭借高效的水循环系统和先进的净化技术,将水耗降到了行业最低。“我们把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减少了污染。”荣程钢铁集团党委书记柴树满说。
穿行厂区,以往弥漫的烟气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和清朗的环境。“以前的烟气大多是水蒸气,直接排放浪费资源。现在,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收集烟气,‘吃干榨净’循环利用,甚至将这些烟气转化为居民供暖的热能。”柴树满介绍,荣程钢铁还投资建设了余热回收发电设施,在厂区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同时合理利用污水处理厂600亩水面闲置资源,建设渔光互补水面光伏发电项目。2024年,荣程钢铁全年引入绿电约1亿度,绿电比例7.2%。
不仅如此,2024年初,荣程光伏绿电水电解制加氢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项目采用渔光互补水面光伏发电作为电源供给、城市污水处理后中水作为水源,产出绿氢供应氢能重卡使用,副产品氧气应用于钢铁生产,做到新水“零使用”、废水和二氧化碳“零排放”。目前,氢能运输已成为荣程钢铁绿色低碳转型的又一动力,荣程钢铁清洁运输比例保持在80%以上。
“无废细胞”的智慧管理变革
“无废城市”的建设不仅关乎减污降碳,更与城市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去年,我市加快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涉及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商场等多类“无废细胞”。这些“细胞”正在从生物学概念转变为城市治理的新突破口,为构建“无废城市”注入新的动力。
位于北辰区青光镇的瑞佳家园小区,去年入选我市“无废细胞”建设的名单。这个常住人口超过6000人的小区,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庞大。在智能科技与居民参与的双重驱动下,瑞佳家园正在实现垃圾管理的创新突破。
记者走访该小区发现,智能回收箱与分类垃圾桶等设施分布各处。居民投放后,垃圾被智能称重系统记录,手机App实时通过积分兑换激励居民积极参与。每次回收,居民都能获得相应积分,可兑换水、电等,甚至提现。这种创新的积分激励机制,极大提升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张世飞是小区7号楼的居民,每天下楼,她已经习惯将家中可回收物品投放到智能回收箱中。每一次垃圾分类和积分兑换,都让她的生活更加便利。“这不仅是环保行动,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张世飞说。
小区里,多排崭新的电动车车棚已经完工,即将投用。“车棚不仅能解决电动车上楼的安全隐患,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停车和安全充电空间。”小区物业经理肖飞说。车棚旁边是充电桩和自来水饮水机,这些设施不仅服务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无废城市”的建设增添了力量。
社区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并不仅停留在设施建设上。去年,瑞佳家园组织了丰富的宣传活动,尤其是面向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在社区活动广场上,小学生们参与垃圾分类的有趣竞赛,志愿者们耐心讲解如何辨别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随着“咔嚓”的回收音响起,环保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位于河西区的万象城,作为大型商业综合体,每天约有7吨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产生。为了实现“无废城市”的目标,万象城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与减量行动。
走进万象城的地下湿垃圾房,一排先进设备引人注目。空调、灭蚊灯、紫外线消毒灯等设施齐全,这里温度适宜,确保垃圾储存期间不变质、不产生异味。“为了让垃圾分类更加精准,我们采取了二次分拣措施,力争让每一类垃圾都能准确回收。”万象城物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该商场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商户考核,对做得好的商户进行奖励,如降低租金;对垃圾分类做得不好的商户,则会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这种管理方式有效调动了商户的积极性,也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商场每天通过小程序,将垃圾产生的总量报送给生态环境部门,这使得万象城的垃圾数据得到了精准追踪与管理。这个小程序自推出以来,已经接入了500多家产废企业,涵盖了无废工厂、无废小区、无废酒店、无废汽修等多类“无废细胞”,累计申报固废总量超过7万吨。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和日常监管,确保垃圾量的准确申报与分类,推动企业自觉减少垃圾产生。
“无废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从每一个细节开始,从每一位市民的行动起步,汇聚成改变城市面貌的巨大力量。
节能减碳的绿色突围转型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潮中,我市作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充分发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作用,推动企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加速前行。自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以来,我市企业已连续9年履约率保持100%。
走进中新生态城的一汽丰田新能源分公司,屋顶上密集的光伏板映入眼帘。公司负责人指着光伏板说:“我们公司厂房和停车场的屋顶都铺满了光伏板,总装机容量达到29兆瓦,每年发电近3200万度。”这些光伏板不仅满足了大部分电力需求,还减少了约2.5万吨的碳排放。
除了清洁能源,该公司还通过智能化能源管控系统精确调节工厂能耗。车间内,工人们忙碌着,机器精准运转。喷漆室通过小型机器人替代传统设备,减少了空间,节省了50%的空调能耗。车间一角,污水处理设施悄然运作,自动化系统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节能减碳的路上,这家公司并非独行。我市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企业提供了强大后盾。主管部门通过“团购价”帮助企业购买绿电,降低运营成本。“这些减碳技术虽然带来了初期投入,但在节省电费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公司负责人说。
我市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成效已逐步显现。截至去年,我市已有182家企业纳入天津及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瑞介绍,碳排放配额管理推动了节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了在节能技术上的投入,低碳原料和清洁低碳能源的替代应用广泛。”陈瑞说。
“十四五”以来,我市多家纳入企业通过出售碳配额获得收益超过1.86亿元。去年,我市碳市场为45家企业开展绿电碳核减149万兆瓦时,同比增长482%,为企业带来碳减排收益4600余万元。提前发放2024年度第一批次配额,助力企业提前实施节能降碳。
市生态环境局气候与国际处处长张泽生介绍,企业不仅履行碳排放责任,还通过碳配额交易获得了实际收益。“‘增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这让企业更加主动采取节能措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他说。(记者 雷风雨)
来源 / 天津日报
喜欢的话,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