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的舞台上,芯片领域已然成为了各国竞争的关键战场,而中美之间的芯片较量更是备受瞩目。
美国发起的芯片战不断升级,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然而,中国在这场艰难的博弈中,并未退缩,而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探寻破局之路,展现出了顽强的科研精神与卓越的智慧。
美国在芯片战中可谓是频频出招,手段不断翻新且愈发严厉。从产品品类的扩大限制,到厂商范围的精准打击,每一次的动作都试图紧紧扼住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咽喉。
就在今年 10 月 8 日,中方与美方商务部进行了严肃的通话,就美对华半导体政策表达了我方的严正关切。
此前一个月,美国商务部又一次更新对华芯片禁运政策,将禁运范围进一步拓展,涵盖了量子计算机和组件、先进的芯片制造工具以及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部件高带宽芯片等。
这些管制措施如同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全球供应链,试图全面封锁中国获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途径。而且,有消息透露,在美国总统选举前夕,还可能会有新一波针对中国的芯片制裁措施出台,其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意图昭然若揭。
在芯片制造的关键工序中,刻蚀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此次将禁运重点从光刻机延伸至刻蚀机,显然是意图进一步削弱中国芯片制造的能力。
目前,中国刻蚀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产化率已达到 20%以上,中微电子等企业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国产刻蚀机不仅在国内市场逐渐站稳脚跟,还成功进入了国际大厂的供应链,例如台积电在部分芯片生产线上采用了中微电子的刻蚀机,经过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芯片制造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刻蚀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仍被泛林集团、东京电子、应用材料等西方巨头所占据,他们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和明显的优势。
以泛林集团为例,其在刻蚀机的先进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拥有多项核心专利,产品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占据了全球刻蚀机市场 30%以上的份额。
美国为了强化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遏制,积极拉拢盟友,构建所谓的“芯片联盟”。2022 年,美国推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形成“芯片四方联盟”,随后又将荷兰纳入其阵营。
这个联盟试图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中国进行围堵。全球半导体价值链由设计、制造和组装三个核心部分组成,美国在设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和荷兰在半导体制造设备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则在尖端芯片制造方面表现突出。
在这个联盟中,日本和台湾地区表现出了较高的配合度,而韩国则在权衡利弊后才加入。韩国在半导体行业与中国大陆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过去十年间,韩国芯片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占比高达一半以上,高峰时期甚至达到 67%,芯片出口成为韩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美国芯片制裁的推进,韩国芯片企业遭受了重创。以三星为例,2022 年以来,存储芯片市场需求不振,再加上对中国市场的禁运,三星的利润暴跌 97%,SK 海力士也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困境。面对这种局面,韩国企业不得不向政府施压,寻求与美国的谈判空间。
美国在芯片战中的管制措施可谓是多管齐下。2022 年 10 月 17 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公布管制新规,禁止向中国销售多种先进制程的芯片,如 18 纳米及以下的 DRAM 芯片、128 层及以上的 NAND 闪存芯片、14 纳米及以下的逻辑芯片等。
随后,禁运范围不断扩大到制造设备和零件。日本在 2023 年 3 月公布对 23 种高性能半导体制造设备进行出口管制,韩国也紧跟其后实施对华禁运高端芯片。
荷兰也于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布对部分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出口限制。台积电早在 2020 年就停止给中国大陆企业华为代工芯片,并赴美设厂。这些举措给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然而,美国的这些举动并非没有代价。美国频繁动用长臂管辖权,迫使本土及全球盟友企业对中国实施禁运,但这种做法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美国本土芯片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自 2022 年以来,美国芯片公司的市值蒸发了 1300 亿美元。
另一方面,其盟友也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地配合美国的行动。韩国在受到禁运反噬后,积极与美国谈判,最终在 2023 年 10 月 9 日获得了三星和 SK 海力士向中国芯片工厂运送美国设备的无限期豁免。
荷兰的阿斯麦和日本的东京电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因中国市场的需求增加了营收,但也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困境。阿斯麦的首席执行官就曾对美国主导的限制措施表达不满,认为其越来越出于经济动机。
在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凭借早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建立了在芯片行业的领先地位。
1945 年,美国人肖克利首次提出“固态阀门”理论,为芯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后,基比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芯片正式诞生,美国从此牢牢掌握了芯片行业的话语权。
日本通过从美国获得技术转让,迅速崛起,在半导体领域曾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如今在半导体制造及设备领域仍有一席之地。
韩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抓住机遇,在美国的支持下,三星和 SK 海力士成为世界领先的存储芯片制造商。
台湾地区的台积电在芯片代工领域成绩斐然,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在建厂经验、生产运营及良品率保障等方面具有优势,市值曾逼近万亿美元。
而阿斯麦的 EUV 光刻机虽技术领先,但关键部件和研发投资都与美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荷兰在芯片领域受到美国的制约。
面对美国的重重封锁,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在芯片设计领域,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能够设计出性能先进的芯片,虽然在高端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在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中已经具备了竞争力。
华为在芯片设计方面不断创新,其研发的麒麟芯片在性能和功耗方面不断优化,即使在面临美国制裁的情况下,仍然通过技术创新,在 2023 年 9 月发布了载有 7 纳米国产芯片的手机 Mate60 系列,这一成果震惊了世界,向全球展示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创新实力。
在芯片制造设备方面,中国也在努力追赶。除了刻蚀机取得一定进展外,中国在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上也投入了大量资源。
虽然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全力以赴地攻克技术难题。
上海微电子在光刻机研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其自主研发的某款光刻机已经能够实现一定制程的芯片制造,虽然与阿斯麦的最先进光刻机相比还有提升空间,但已经在国内芯片制造企业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为中国芯片制造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国家政策层面,中国政府也给予了芯片产业大力支持。2024 年 5 月 24 日,中国大基金三期注册成立,注资 3440 亿,高于前两期的总和,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同时,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了大量人才投身芯片产业。
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中国积极推动芯片产业链的完善,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国内的一些芯片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一体化发展,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半导体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也下足了功夫。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设立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芯片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同时,中国还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和工作,为芯片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科研精神和努力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芯片产业一定能够实现突破,打破美国的封锁,在全球芯片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