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人才留美,4%留在中国,中国芯片路在何方?

文摘   2024-11-15 22:50   江苏  

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中,芯片产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先生在一次采访中,对中国芯片的发展表达了深刻的担忧。

他指出,中国芯片设计人才严重短缺,在国际顶级会议当中,85%的会议论文作者最后选择在美国就业,而只有 4%留在中国,人才数量相差 20 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美国在芯片产业上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以个人电脑市场为例,全球个人移动电脑中,Windows 系统和 Mac OS 加在一起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了 90%以上,被微软和苹果牢牢掌控。

像我国的银河麒麟、统信 UOS 等操作系统,虽然也在努力发展,但由于软件生态少、与之配套的硬件少且性能较弱,导致采用国产系统的个人电脑无法运行一些大型软件,只能用于简单办公或浏览网页,市场份额不足 3%。

而美国的德州仪器作为国际上最早进攻集成电路产业的大企业之一,晶体管的发明者基尔比就出自这里。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也都曾在德州仪器任职。

此外,美国还有微软、英特尔、英伟达、AMD、Apple、应用材料等涉及芯片领域各行各业的国际巨头。这些大企业共同造就了美国在芯片领域深厚的技术壁垒。比如,英特尔的处理器不断更新换代,为个人电脑的性能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芯片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占据庞大用户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当研发、生产制造、薪资待遇、晋升渠道有保障时,自然会吸引国内外人才。

以苹果公司为例,曾经联合摩托罗拉以及 IBM,准备研发软硬件绑定的个人电脑挑战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 wintel 联盟。

虽然最终失败,但这也体现了美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方面的积极态度。而微软和英特尔也不断推出新产品,如微软的 win95 和英特尔跨时代的奔腾处理器,保持着技术领先地位。美国的很多企业采用 IDM 产业模式,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产品销售全部在企业内部完成。这种模式对企业要求极高,现阶段只有老牌大企业能做到。

比如,比亚迪作为中国走 IDM 模式发展较好的企业,主攻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在电池、半导体芯片领域也有多年技术研发路线。自家内部的大工厂不仅能制造生产汽车,还能为智能手机供应电池等零部件。

华为的海思虽然只负责芯片设计工作,但华为背靠通讯业务,有深厚技术基础和庞大国际市场,也非常适合发展 IDM 产业模式。一旦华为的 IDM 模式成型,将有与国际巨头企业掰手腕的底气。美国企业尤其重视人才,以英特尔、微软、应用材料公司为首的跨国大企业,采用全员持股的股权激励模式和垂直晋升模式。

将员工利益与公司长远发展绑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例如,技术出身的工程师可晋升技术管理层,负责公司技术层面管理与发展布局;市场出身的人员可晋升市场管理层,负责公司产品在市场方面的统筹规划。

中国的部分领军企业,如华为、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等,也已在多年前开始采用这种垂直模式的人员管理体系,并且效果显著。

总结一下,中国芯片产业在人才储备、先发优势、产业模式等方面与美国存在差距。但我们不能气馁,要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管理体系,努力培养和吸引人才,发展适合中国的产业模式。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点赞、关注和评论,共同期待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

馥郁芬芳幽
探索科技前沿,洞察未来趋势。一个专注于科技领域的知识宝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