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病名:消渴病。
中医并发症:并发肾脏疾病——“虚劳”;
并发心血管疾病——“胸痹”;
并发脑血管疾病——“中风”;
并发眼底出血——“雀目”;
身上长疮——“疮痈”;
糖尿病足——“脱疽”。
二、西医病因
1型糖尿病:
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选择性胰岛B细胞破坏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行性加重,导致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三、中医病因病机(A1型题易考)
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外感热邪等。
基本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又互为因果。
主要病位: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四、临床表现(A2、A3型题易考)
(一)典型表现
“三多一少”,即进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二)分类
1.1型糖尿病(T1DM)
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起病较急,症状较明显;
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危及生命。这类患者很少肥胖;血浆基础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可以阳性。
2.2型糖尿病(T2DM)
常有家族史。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多数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
很少自发性发生DKA;临床上大都有“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IGT或T2DM等疾病常同时或先后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五、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血糖、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2.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严重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为特征。血酮、尿酮正常。
(二)感染性并发症
(1)皮肤化脓性感染
(2)真菌感染
(3)肺结核
(4)泌尿道感染
(三)慢性并发症(口诀:大卫神足)
1.大血管病变(大)
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微血管病变(卫)
1)糖尿病肾病
是糖尿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是T1DM的主要死因。(T2DM主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糖尿病心肌病。
3.神经系统并发症(神)
1)周围神经病变
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
2)自主神经病变。
3)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4.糖尿病足(足)
感觉异常+功能障碍。
六、实验室检查
(一)糖代谢异常严重程度或控制程度的检查
1.尿糖
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可能,阳性不能诊断糖尿病。
2.血糖
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3.葡萄糖耐量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须进行OGTT。
4.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近8-12周(可以记成2-3个月)总的血糖水平,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监测指标之一。
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果糖胺反映患者近2-3周内总的血糖水平,为糖尿病患者近期病情监测的指标。
(二)胰岛B细胞功能检查
血浆胰岛素
T1DM病人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值均低于正常,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无增加;T2DM病人胰岛素测定可以正常或呈高胰岛素血症结果。
总结: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可通过以下三方面:
①发病人群(青少年/中老年人)
②症状(不胖,三多一少明显;肥胖,三多一少不明显,伴代谢综合征)
③实验室检查(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胰岛B细胞功能检查、血浆胰岛素)
七、诊断
1.糖尿病诊断以静脉血浆血糖异常作为依据。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
3.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试验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进行,用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
4.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mmol/L。
八、西医治疗
(一)口服药治疗
1.双胍类
主要作用机理为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葡萄糖从肠道吸收,增加肌肉内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糖原的异生,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适应证:如果没有禁忌证,且能够耐受,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
2.α-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作用机理为延缓小肠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应证: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者。
(二)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
①T1DM替代治疗。
②T2DM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
③T2DM糖尿病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显著下降者,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④新诊断的T2DM,GHbAlc>9%或空腹血糖>11.1mmol/L,首选胰岛素。
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压综合征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者。
⑥各种严重的糖尿病其他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⑦糖尿病手术、妊娠和分娩。
⑧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2.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
九、中医辨证论治
阴虚燥热 | 上消(肺热伤津) |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 消渴方 |
中消(胃热炽盛) | 多食易饥,口渴多尿,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 玉女煎 | |
下消(肾阴亏虚) | 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固肾 | 六味地黄丸 | |
气阴两虚 | 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 七味白术散 | |
阴阳两虚 | 小便频数,浑浊如膏,饮一溲一,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 金匮肾气丸 | |
痰瘀互结 | “三多”症状不明显,形体肥胖,胸脘腹胀,四肢沉重刺痛,舌暗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 活血化瘀祛痰 | 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 | |
脉络瘀阻 | 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 活血通络 | 血府逐瘀汤 | |
并发症 | 疮痈 | 消渴易发生疮疡痈疽,反复发作,日久难愈,甚则高热神昏,舌红,苔黄,脉数 | 清热解毒 | 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 |
白内障、雀盲、耳聋 | 初期视物模糊,渐至昏蒙,直至失明,或夜间不能视物,白昼基本正常,也可见暴盲。或见耳鸣耳聋,逐渐加重 | 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 杞菊地黄丸、羊肝丸、磁朱丸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按钮
学习更多中西医知识与资讯